山门沟小流域沟坝地治理成效与发展

2019-02-11 19:42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山门项目区梯田

杨 丽

(盐湖区水利局)

1 山门沟小流域基本情况

1.1 自然简况

1.1.1 地形地貌

山门沟小流域位于盐湖区东北部上郭乡,距运城市区约30 km。流域地貌属黄土丘陵阶地区,主沟道呈“U字形,平均沟宽60 m左右,纵坡1/65。海拔高程537-606 m,相对高差69 m。地形支离破碎,小沟小岔遍布,支毛沟发育。

1.1.2 气候状况

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燥,多风少雨,夏秋炎热高温,降雨集中,十年九旱为其主要气候特点。据资料,年均气温13.6℃,极端最高气温42.7℃,极端最低气温-18.9℃。年均降水量555.8 mm,年际变化大,最大年达880 mm,最少年仅289 mm;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集中于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3%。年均蒸发量2 154.9 mm,相当于年均降水量的3.88倍。年均日照时数2 400 h,光照充足,日照率51%。无霜期210 d,最大冻土深度45 cm。

1.1.3 土壤植被

流域土壤以黏土性黄土为主,有机质含量0.3%-0.74%,全氮0.021%-0.043%,全磷0.033%-0.046%,土地瘠薄,肥力低下,土地生产率低。流域植物以天然草灌为主,人工林稀少,植被覆盖率30%左右,存在大面积裸露。

1.2 社会经济

山门沟小流域仅涉及山门庄1个行政村,在册农户60余户,总人口186人,劳动力95个。耕地面积60 hm2,占总土地面积69.2%,人均耕地0.32 hm2,劳均耕地0.63 hm2。无矿产资源,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结构单一。耕地多为旱地,平均单产300-400 kg,农民收入水平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多数劳力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多为老人与儿童仅50余人,造成大片土地荒芜。

1.3 水土流失

山门沟小流域治理区面积13.34 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8 hm2,占到96%。在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3.9 hm2,占30.5%;中度侵蚀4.51 hm2,占35.2%;强烈侵蚀2.5 hm2,占19.5%;极强烈侵蚀1.36 hm2,占10.6%;剧烈侵蚀0.54 hm2,占4.2%。据测算,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 000 t/km2,总体属于中度侵蚀。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在较陡的黄土坡裸露区存在小型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

1.4 淤地坝情况

治理项目区位于山门沟内西爻淤地坝下游右侧支沟,现有旱地2.71 hm2,道路及其他用地0.63 hm2,其余10.00 hm2均为荒草地和未利用地。西爻淤地坝属骨干坝,坝控面积5.83 km2,最大坝高20.9 m,坝顶长130.7 m,坝顶宽4.0 m,上游坝坡1.0∶1.2,下游坝坡1.0∶1.5。设计洪水标准为20 a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 a一遇,总库容83.5万m3,其中拦泥库容44.6万m3,设计淤积年限为15 a。工程为大坝与放水涵卧管“两大件”,涵卧管布置在大坝左岸。卧管为箱式方形浆砌石结构,涵管为DN1000钢筋砼管,最大放水流量0.47 m3/s。该坝于2005年建成竣工投入运行。

2 沟坝地治理工程规划布局

2.1 基本思路

通过沟坝地治理工程实施,完善项目区农田、道路等生产设施,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将其建成地块布局合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综合治理开发格局,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工程布局

2.2.1 土地整理

由于沟底地形破碎,落差较大,故根据地形条件布设梯田田块。各梯田地块长、宽因地形而异,共规划26个地块。经过沟坝地治理项目实施,使耕地面积达到8.05 hm2,新增耕地面积5.34 hm2。

2.2.2 生产坝

为使沟坝地治理有效拦蓄径流泥沙,增加坝地土壤蓄水,以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根据田面高程及地势,在各地块间设置格坝(田埂),总长度2.518 km。

2.2.3 生产道路

为了方便沟坝地治理后的田间生产,与规划地块布置相适应,沿沟坝地一侧进行布设生产道路(砂石路面)1.2 km。

3 沟坝地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规划的沟坝地治理工程,经过精心选择施工队伍建设,于2014年全部完工。根据山门庄村的劳动力实际情况,2015年将该村土地全部流转给中润垣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林木、中药材种植。该专业合作社,由该村返乡大学生贾鹏举负责。2014年9月,山门庄村土生土长的青年贾鹏举,看到生养他的黄土地目前还是如此贫穷落后,抱着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愿望,决心积极响应国家的脱贫攻坚号召,将山门村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打造一个扶贫产业带动平台,发展振兴农村经济,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经过3 a多的努力,合作社目前共栽植双季槐13.33余hm2,文冠果15.33余hm2,皂角树17.33 hm2,油用牡丹4.0 hm2,各类中药材6.67余hm2,使以往荆棘丛生、无任何经济效益的荒山沟,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金沟银沟,初步建成了扶贫产业开发带动平台,为发展农村经济先行了一步。

4 沟坝地治理工程建设特点

4.1 规划设计起点高,治理成果示范性突出

山门沟小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前期规划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体现了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治理措施综合配置的要求。工程实施后,基本实现了“山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沟道川台化、道路网络化、流域生态化”的宏伟目标。治理成果符合黄土丘陵阶地区小流域水土资源利用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目前,“梁顶乔灌戴帽,山湾梯田缠腰,埂坎牧草锁边,沟台果树围裙,沟底坝库穿靴”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模式基本形成,初步达到了以“田”展现秀美,以“坝”涵养水源,以“绿”提升品位,以“效”增加收入的示范工程标准。

4.2 合作社精细化管理,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目前,中润垣槐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聘用本村及邻村劳动力精心管理,栽植的双季槐、文冠果、皂角树、油用牡丹和各类中药材,已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据统计,合作社共吸纳山门村、邵村、郭家岔、正北庄4个村25户贫困户共65人,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现主要依托文冠果种植产业进行脱贫,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 000元以上。随着经济林木整体效益的发挥,将很快彻底告别贫困,走上富裕小康之路。

4.3 土地流转公司化管理,强化了治理成果管护

山门沟小流域沟坝地治理成果,建成后连同所属村的其他土地,一并流转给合作社经营管理,是新形势下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管护经营的一项新的尝试,提供了新的经验。治理成果公司化经营,要考虑投入与生产经营成本,并尽最大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故可使治理成果土地管理更加精细,责任心更强。

5 建设配套灌溉工程

山门小流域沟坝地治理项目成果,通过土地流转种植利用,现已初见成效。但作为扶贫产业基地,仍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因为耕地多为旱地,靠天吃饭,风险较大。为了建成高标准扶贫产业基地,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合作社积极筹划了配套灌溉工程建设。

项目区无可用地表水,只能开发利用地下水。根据水资源评价资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达18.3万m3,而灌溉用水量经计算为16.72万m3,完全可满足需要。经检验,当地水质为碳酸镁型,矿化度0.6-0.8 g/L,pH为8,符合灌溉用水要求。计划更新现有深井(605 m)一眼,涌水量50 m3/h;修建500 m3蓄水池一座;配套DN110 mm型号PVC管道5 985 m,DN90 mm型号PVC管道2 755 m。在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灌溉工程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6 结语

山门沟小流域沟坝地治理工程建设,在土地合理流转和配套灌溉实施下,可实现“规模调大、结构调适、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经济调活”的产业扶贫基地要求,其做法与经验值得效仿。由于项目区离运城市区较近,交通便利,下一步合作社将以此基地为依托,精益求精,扩大规模,发挥优势,将园区规划建设成为集梯田农艺、水保科技、游客采摘、多种养殖、民俗风情、水面垂钓、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区,发展生态旅游,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处个性化、体验式、休闲性度假场所。

猜你喜欢
山门项目区梯田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从江加榜梯田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