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陆维钊先生的往事

2019-02-12 07:43口述人林乾良西泠印社社员
大学书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陆先生兰亭篆书

口述人:林乾良(西泠印社社员)

我今年88岁,但还是忙得很。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十三点。是因为我在13种学术上有所创造。是有所创造,而不是一般而言的“我会”。

要讲陆老师,这里我找出了一本笔记,我原本不写日记,但是鬼使神差,从1971年开始,写了整整一年日记,第二年也写了,第三年就断断续续记录了一些内容。其中,1971年元旦,就写的是陆先生的事情,当时我是外科主刀医生,陆先生因为有病,他的主治医师是我的一个同事,他带我去拜访书法家陆维钊先生。结果两个人坐下来,我看他很眼熟,他看我也很眼熟。结果一讲起来,原来20年前,我们就认识了。

那是在1951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喜欢音乐,并在《大公报》上发表歌曲,作词作曲都是我自己。我经常到浙江大学老师宿舍里面,拜访我的音乐老师沈教授。那是一个很有名的宿舍,叫哈同花园。上海、杭州都是有哈同花园的。我每次去,都能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扫地,我以为或许是一位教授,或许是工友。实际上那就是陆先生,穿着旧的长袍,有破的,打补丁了,非常朴素,头发已经苍白了。我当时也没有在意。后来有一次沈教授把我送出来,他看到陆先生,他很客气地说:“陆先生,近来还好吗?”我当时一听陆先生,就问沈教授:“这位陆先生是浙大中文系的陆教授?”沈教授回答:“是。”

陆先生创造了很多记录,第一个记录是在高等学校开办了书法专业,第二个记录是开办书法研究生教学,第三个记录是他创造了篆书里面的被沙老称为“蜾扁”的一个新书风。

我两个老师跟王国维有很密切的关系,其中一位就是陆维钊先生。他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就是后来中央大学学习,毕业以后,学校推荐到清华做王国维的助教兼研究生。这个位置还了得?了不得。王国维的孙子回来呢,一定要叫我到海宁去,去见一下。他也知道陆维钊先生,是第一个研究生助教。他问我,这么好的位置,陆先生为什么要放弃回来呢?是因为陆先生跟我一样,我们都是孝子。为什么说陆维钊先生是孝子呢?他是遗腹子,他生下来父亲已经不在了,对母亲和抚养他长大的祖父很孝顺。祖父和母亲在那个时候,身体都不好,他牵肠挂肚,思来想去,虽不舍得王国维的这个助教身份,不过最后仍然选择回到嘉兴一个中学里面,做了老师。

陆先生祖父对于诗、书、画、印也样样精通,还会医术,对他的影响很大。我曾收藏了一张陆先生的处方,全世界唯一的一张。他过世以后,我以为他家中还有,起码他复写一些留下来。结果他过世以后,我们学生帮他整理,登记造册以后,没有这张方子。我就问陆师母,说这应该返还给家中。师母说:“乾良啊,陆先生送给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了,我没有必要向你们要回来,你们如果认为送回更好的话呢,当然也可以。但是对于处方这一件东西来说,我认为你还是不要送回来了。因为你是中医教授,这是你的专业,因此才送给你,你可以发扬光大。”

后来,关于陆先生这一纸药方,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不到一个月,中央档案馆写信来了,他们说:“你这篇《浙江四大文人的中医处方》我们档案馆希望保存,希望取得你的同意签字。”这个我当然也同意。他们为什么来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四大文人还会研究中医。这样的情况,全国也是挺少见的。关于四大文人,有一位是诸乐三,和陆先生齐名的,其他两位比陆先生还厉害。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他曾在1919年任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做浙江图书馆馆长,再后来,做了西泠印社社长。还有一个更不用说,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敬仰的马一浮。我发表了一篇关于这四个人的文章,影响很大,到处在引用。如今,陆先生的也就只有这一张。陆先生,还弹奏三弦,早期民国时候买的,送给我了,我之后捐赠给了陆维钊书画院了。

关于陆先生的“蜾扁”书风,实际上,他在早期不是扁。他跟我谈过,他觉得小篆结体比较长,比较好看。那么徐三庚呢,把篆书伸头伸尾飘开来,因而飘逸一点,有吴带当风的感觉。吴昌硕写石鼓文,关键有两方面,一个是结体拉长,一个是把字采取斜势,右高左低,造成一个动态的感觉。当然,他的笔墨与明代人写篆书不一样。明末清初的人写篆书,毛笔也是顿笔的,然后一笔下去了,笔画会有飞白。这里面既有动态,又有苍茫的力道。陆先生原来也想写长,但是不走吴昌硕的路子,而是走厚重的路线。他为人也是比较厚重的,书如其人嘛,很淳朴很厚重的一个人。最早写得字形拉长了,厚重的方笔,但不是扁的,很粗,是竖粗,这个是他自己的得意的东西。

我前面讲了三个第一,还有第四个第一,就是陆先生做了三十几年副教授,关于这件事很少有外人知道。一直到生命最后,才有一位贵人拉了一把,否则,他可能到死都是副教授。当年陆先生回到嘉兴中学任教,那里收入太低了,又借道松江,松江靠近上海嘛,又去了松江的中学做老师。那里一个女学生,也就是周扬(文化部长)的夫人,也很厉害的一个女先生。后来,她从外地赶来看望陆先生,结果谈起陆先生还只是一个副教授,她发火了。她是有地位的,她对浙江这几位领导发了一阵火,她说你们不解决,我到中央去给陆先生解决,但觉得你们把这件事解决为好。所以省委就解决了,就在陆先生临死的病床上,浙江省委宣布他升为教授。

还有第五件事,你们不一定知晓,陆先生对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东西,是他的诗。他有一句诗:“万山青拥一诗人。”他站在青山之中,成为一个诗人,这是他自己认为最得意的地方。他最大的著作,后来因为家庭需要钱,他把这个著作权,转让给一个名家叶恭绰了,当然我不是说叶恭绰不好,这是陆先生自愿的。当然,叶恭绰拿了这个稿子之后也进行了补充修改,下了一番功夫,也就是《全清词钞》。

陆先生还有一件事,他人不知道。陆先生在高师的时候,喜欢地理,所以当时他念的是地理系,后来他犯脚病,地理系就读不成了,就改学文。他在地理系的时候,文科就很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课程,他可以免修,老师也佩服他,学校也支持他。

我可以说,美院的学生,没有人比我到他家里多,没有人能够讨到陆先生一方印,没有人能够做到不用开口,就时有作品相送。我经常去,因为有这个二十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的关系(二十年前,我拜访沈教授出来,初遇陆先生,我当时不认识,就问沈教授何人,沈教授说:“你以后看见他要恭恭敬敬叫老师的。”所以第二次我碰到他,我立正说:“老师好。”)我当时想找两个人见证,我拜一下师。他就拍拍我肩膀说:“乾良啊,你二十年前叫我老师。难道你现在要把这个关系丢掉啦?你这是过去官员的做法。”他用了“官员”两个字。

陆先生有件事很好玩,写了东西会撕掉。我说:“先生,这个不要撕啊,这个我要拜请回去的。”这些素材我有。《兰亭》和王羲之我也关注了几十年,想出一本书,其中有个亮点:我收集了清末到现在名家的《兰亭》,其中有陆先生三个《兰亭》,用他自己的笔调写的《兰亭》。提到《兰亭》,陆先生有一句话:“褚体的《兰亭》啊,胡宛春是第一。”

最后补充一下,陆先生还有一个第一,这个第一现在没有人讲起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的第一本书法的字帖,上海出版的,叫《鲁迅日记小楷帖》,就是他写的,没有注明是何人所写,因为那个时候在“文化大革命”中后期。

(录音整理:宋耀伟;文字整理:黄修珠)

猜你喜欢
陆先生兰亭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向明月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遇见你,是生命中最好的事
陆先生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兰亭烧烤记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