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芦笋主要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19-02-12 01:49程志超姜汉舜
上海蔬菜 2019年3期
关键词:嫩茎蓟马芦笋

程志超 姜汉舜

(1.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淮安223400;2.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223400)

芦笋又叫石刁柏、龙须菜等,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富含芦丁、多糖、类黄酮等多种药用活性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效,被誉为蔬菜之王,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淮安市涟水县芦笋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近年来虫害发生程度也呈上升趋势,严重降低了芦笋产量和品质。现将芦笋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 甜菜夜蛾

芦笋上夜蛾类害虫种类较多,以甜菜夜蛾发生较普遍且危害较重。甜菜夜蛾以幼虫啃食芦笋嫩茎,食量大,还啃食老茎皮层,危害严重时,芦笋地上部分只剩下干枯的光秆,失去同化功能,不能积累营养,造成严重减产。

1.1 形态特征

成虫呈灰褐色,体长12~14 mm,翅展19~30 mm,前翅有明显的肾状纹和环形斑,外缘线由一系列黑斑组成,后翅银白色,翅膀外缘黑褐色。卵为圆球形,淡绿白色,表面有放射状线。卵成块状,每块10 余粒,单层或多层重叠,上有白色绒毛。老熟幼虫长20~30 mm,体色多变,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气门上各有一白点,中胸气门位于前胸后缘,明显外突。蛹体长12~13 mm,黄褐色。

1.2 发生特点

江淮地区甜菜夜蛾每年发生5~7 代,大约1 个月1 代,各代重叠发生,7~9 月为危害盛期,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白天躲在杂草及植物茎叶的浓荫处,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趋化性,交配后在芦笋茎、枝或拟叶上产卵,卵期2~6 d。幼虫5~6 龄,初孵时群集危害,3 龄后分散危害,食量大增,严重时将芦笋吃成光秆。幼虫期18 d左右,老熟幼虫入土0.5~3 cm 作室化蛹,蛹期8~9 d后羽化为成虫。蛹和卵较耐低温,卵经短时间-20 ℃低温后死亡率仅为40%,但幼虫在2 ℃下经数日即大量死亡,成虫在0 ℃下经数小时至数天死亡。

1.3 绿色防控措施

1.3.1 农业防治

清除田间路边杂草,恶化害虫滋生环境,减少害虫基数[1];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摘除卵块及低龄幼虫聚集较多的枝叶;大棚芦笋在地上部分枯死时收起棚膜充分冻垡,并在越冬前清洁田园。

1.3.2 物理防治

田间放置性诱剂,既可及时掌握虫情,又可诱杀成虫,成片芦笋田可用黑光灯诱杀;将食诱剂与水按1∶1比例兑成药液,另按每1 000 mL药液加5%氯虫苯甲酰胺2 mL,将药液灌入矿泉水瓶中(瓶盖打孔),7月中旬手持矿泉水瓶在行间边走边向两侧植株上撒施药液,每667 m2施药液200 mL。

1.3.3 化学防治

在幼虫孵化盛期至3 龄前选用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防治,并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种类农药。推荐药剂有300亿PIB/g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9 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剂1 000~1 500倍液、100 g/L 三氟甲吡醚乳油800~1 000 倍液、5%多杀霉素悬浮剂1 200 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 800 倍液、12%虫螨腈·甲维盐悬浮剂1 000 倍液、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 000 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3 000 倍液[2]、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3 000倍液。

2 蓟马

危害芦笋的蓟马主要有花蓟马和烟蓟马。花蓟马成虫体长1.3 mm,棕黄色;烟蓟马又名葱蓟马,成虫体长1.0~1.3 mm,短线状,淡褐色。

2.1 危害症状

蓟马以成虫或若虫主要危害芦笋的嫩茎、叶片、拟叶、花等部位,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使芦笋发育不良,造成株丛矮小、萎缩、卷曲、变形、表皮出现斑渍等,尤其造成嫩茎笋尖弯曲畸形,采收的笋尖松散,极易散头,严重影响芦笋商品性。芦笋苗期受蓟马危害后,叶片迅速黄化、皱缩、不伸展,植株严重矮化不生长。

2.2 发生特点

蓟马以蛹和若虫或成虫在土表、芦笋根蔸或其它植物上越冬。蓟马在江淮流域1年发生10~12代,4~11月均可发生,以5~6月发生最重,为蓟马危害盛期。蓟马适宜发生温度为20~25 ℃,干旱季节危害重,高温高湿时危害较轻,成虫活泼善飞,可借风力传播。蓟马有趋嫩绿的习性,怕光,白天一般集中在叶背危害,阴雨天、傍晚在叶面活动。芦笋田周围有葱蒜类作物或田边杂草较多时蓟马发生重[3]。

2.3 绿色防控措施

2.3.1 农业防治

土壤保持适宜含水量,采笋期间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补水,既可保证嫩茎鲜嫩,又有利于降低蓟马基数,减轻危害程度;芦笋基地应远离葱蒜类作物田块,以防相互传播;早春及时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性。

2.3.2 物理防治

在棚门及通风口设置防虫网,大棚门口处设置缓冲间,阻止蓟马进入棚内;蓟马发生前,大棚内每667 m2悬挂3~5 片粘虫板,监测虫口发生情况,当粘虫板上有少量蓟马时,每667 m2悬挂蓝色粘虫板(长30 cm,宽25 cm)30片进行诱杀。

2.3.3 生物防治

蓟马密度较低时,释放新小植绥螨等捕食蓟马。

2.3.4 化学防治

平均每株心叶有2~3 头蓟马时,选阴天或晴天下午喷洒2.5%乙基多杀菌素1 000~1 500 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2 000倍液、15%唑虫酰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防治,重点喷施芦笋顶尖部位。

猜你喜欢
嫩茎蓟马芦笋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叶用黄麻新品种帝王菜4号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非施药植物上蓟马种群动态及优势种的生态位分析
文冠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