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身心观对失眠认知行为疗法的借鉴启发

2019-02-12 03:08杨青春张继敏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儒道正念道家

杨青春 张继敏

(1 山西省大同市中医医院睡眠心理科,大同,037000; 2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大同,037000)

最新数据显示,超过1/3的成年人有失眠的症状。研究证实,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生理心理的依赖性较大。失眠的非药物疗法主要是指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主要包括刺激控制、睡眠限制、睡眠卫生、放松训练和认知疗法,其中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1 失眠患者的认知行为观

1.1 失眠灾难化 多数失眠患者有极度悲观的认知,相信失眠已经或即将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其灾难性认知极大的影响其能否恢复正常睡眠。失眠患者将与睡眠相关的认知内容和情感状态带到睡眠整个过程,对睡眠有超乎寻常的高度期望,时刻保持警觉状态,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失眠会诱发其负性情绪,忧心忡忡导致灾难化认知,从而加重失眠,长此以往,无限循环,引发慢性失眠。

1.2 睡眠高期望 对于睡眠的高期望也是加重失眠的一个错误认知,很多失眠患者认为睡眠必须达到一定时间(比如8 h),才能不损害身体,精力充沛,健康生活。由于这些信念的存在,当睡眠达不到要求时,就会产生心理应激,机体高度觉醒,持久加重失眠。过分夸大失眠的严重影响,每晚试图控制睡眠,越控制越不得眠,错误的睡眠信念和态度在失眠中扮演重要角色。

1.3 错误认知导致错误行为 负性情绪困扰导致更多心境紊乱,认知歪曲在失眠患者中很普遍,对失眠潜在后果的过度担忧促使失眠患者采取不科学的行为应对,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试图睡觉,往往是躺在床上依然心神难定,思维奔逸,难以入睡,导致入睡前紧张,结果使夜晚更清醒,白天会使用维持的“保护性”行为,强迫上床,试图增加睡眠,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更加扰乱了睡眠节律。不合理认知不科学睡眠,导致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2 儒家身心观的哲学基础

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不同学派身心观各有侧重,但总体统一于“道德修心”。其中,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修心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将养心与伦理修身紧密联系,儒家认为,正确的养身修心方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与责任,主张从“道”与“义”入手,从正心诚意着眼,净化心灵。只有符合国家法规、符合伦理规范的修养身心才是真正的自由,才能真正的放松自在,获得有价值的心灵自由。而要达到畅快放松,唯有通过儒家礼数规范,也就是一个人要符合社会法规,才被社会价值体系接纳,才能有浩然君子之气存乎于心的感受,也才能觉到活的舒心充实。人只有把“治气”与“养心”合二为一,节制欲望才能享受人性快乐,所谓的治气养心,就是做到“惟仁是守,惟义是行”。由“仁”和“义”的统一可见,儒家强调心性道德,这是儒家身心观的真谛和内涵,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生存价值与家、国、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由内到外去修身养心,心与身在规范约束下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由此可见,儒家那种放任自我的自由并非真正的安宁和谐,失眠患者的焦虑担忧,心神不宁,进而设法管控睡眠,尽力上床睡觉,造成了身心的不和谐,以致影响整个家庭的幸福感,从儒家“修德养心”的个人整体观出发,可借鉴其真谛。

3 道家身心观的哲学基础

道家思想是我国本土的重要文化思想,曾对我国古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在国人的认知思维和生活方式上,道家身心观的作用力不容小觑。道家将修身养生理论与哲学问题融为一体,提出了“归根复命”学说,因此,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是养生修炼的关键,修炼时的姿势、呼吸、神态、意念都要自然而然,顺势而行。道家在自然养生的朴素思想指导下,由自然哲学深化,内化为生命哲学,将生命与自然宇宙紧密关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致虚守静”“不可见欲,使心不乱”“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等重要身心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心斋”“坐忘”等清净顺势的身心修炼技术,并通过这些技术获得“自然忘我”的生命体验,关注一呼一吸,觉察当下,不去评判,也就是说不用社会伦理规则来评判对错是非,只任生命顺乎自然,摆脱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专注于陶冶性情,返璞归真。道家在把握和理解自然的基础上,把身心融入到世界之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使身心和自然沟通起来,深刻感受到有生命的身体和外在世界的密切关系,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和自然界的万物交相呼应。这与失眠认知行为疗法里的放松训练有某种相似之处,与正念思想不谋而合。

4 儒道互补的身心观

通过身体接触和本心感受理解世界,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有所论述,他们都提出了“立身于世界”的思想,但是在以什么方式立身以及如何立身的问题上,儒道两家各有侧重,形成了交融互补的身心哲学观。儒家关注人的社会属性,主张养气正心,立人修身,由内到外,教化养性,实现人的社会性;道家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追求保身重生,天人合一,由外到内,顺势随性,突出人的自然性。从跨文化的角度比较,现代心理健康思想及技术可于儒道身心观追根溯源,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意象对话、森田疗法、正念治疗、完形疗法等。人必然存在于世界中,儒家通过道德法规,身体感官使心得到内省,唤醒心灵世界,建立理想世界;道家重在自然人的生存,主张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也应该顺应而为,不必刻意,自然友好地相处,由此而体悟人心,感知世界。儒家注重社会文化的人与道家颂扬自然本真的人形成了人生存意义的和谐,由此而达到一种统合,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这是现代辨证唯物主义的精髓,即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于世界中,要达到自然与身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身心的统合,失去任何一方都将打破身心平衡,使人不能舒心顺畅的生活,儒道互补的关系可以克己之短,扬己之长,使现代人形成一种健全的人性和人格,也为我们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带来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 对失眠患者认知行为的启示

5.1 人本思想体现 现代人本思想认为人有能力判断一个事件、一个外部影响是否是积极的、符合实现趋向,这种判断是来自于个体自我的感受,人的内心有一个自我实现的评判标准,有助于成长、发展的便是积极的,符合实现趋向,反之是消极,不符合实现趋向。无须刻意理性、抽象观念的分析,人心有一道自然法则。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要张扬人性中的“善”,虽然荀子主张抑除人性中的“恶”,却也肯定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与人本思想融合更大的是道家,其基本人性观是一致的,相比儒家,道家更注重个人情绪感受。立足个人角度,顺应人性发展,顺应的目的是使个人更充分和谐地实现自我发展倾向,人与自然一样,有其“道”,人应该顺乎其道,而不是违背,由此才能顺应人性,才能舒心和谐的生活。失眠患者应关注本心,相信自我的潜能力量。面对睡不好觉,不慌乱、不恐惧,发展自我的实现,战胜失眠困扰。

5.2 正念放松融入 正念重视“关注当下”,强调一种觉知力,有目的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不加批判地知觉一个又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体现,从而涌现出一种觉知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卑不亢,找出自己的生命力。道家的“顺势自然、顺势道”也注重放松清净的入世态度,与自认一体,去感知去体悟,是觉察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正念放松训练常常应用于临床治疗,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中也专门有放松训练,正念强调积极觉察当下不去评判,破除失眠患者总是忧心忡忡,患得患失的思想。而在放松训练中,失眠患者通过肌肉放松,体会“放下”的感觉,缓解紧张焦虑。正念放松训练常被应用于入睡困难以及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治疗中,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正念对于睡眠深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5.3 合理行为转化 从儒道身心观整合的角度来看,失眠患者应摒除患得患失心理,安然关注当下,科学睡眠,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社会法则,而不是控制睡眠、补充睡眠。按时入睡,到点起床,不拖不延,这与儒道的身心观都是相一致的。在睡眠环境上,道家一直颇有讲究,道家认为“空气与人,息息相通”,重视睡眠姿势,睡眠时最好侧卧,双腿微屈,全身才易于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并且要求闭口睡眠,鼻子呼吸。在入睡前进行放松训练,认知意念上的放松,身体肌肉渐进式放松,视个体为自然一分子,正念呼吸,吐故纳新。这与道家的“听息”不谋而合,在具体呼吸方法中,道家还有“内外呼吸”之说,关注的重点在人的呼吸如何与外部气体进行交换。

综上所述,儒道整合的身心观在失眠患者的认知行为改善调节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正如我国宋代文人在《睡诀》中提倡“先睡心,后睡眼”,唯有对失眠的合理认知,才能科学行为,拥有好睡眠。

猜你喜欢
儒道正念道家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早餐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