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暖意

2019-02-12 09:07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央制造业高质量

每年12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被视为是第二年经济的指南针,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振兴实体经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三大攻坚战”,都成为了次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而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格外引人注目,在这一年间,全球经济形势变幻波动之大,让人目不暇接。从年初的全球股市暴跌到土耳其、阿根廷等国货币的“闪崩”,到中美经贸摩擦,到法国减税带来的“黄马甲”骚乱……而中国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判断,2019年又将在什么领域发力,也许从刚刚结束的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能看出端倪。

首先是制造业。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举起“振兴实体经济”的大旗开始,这几年,实业、制造业、工业等名词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对“脱实向虚”的反思与回归也成为了社会的共识。而2019年对于实业的关注则更聚焦在强调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通过优胜劣汰淘汰掉虚耗资源的低质量企业,将资源集中;还指出了高质量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环境来自于创新,而在这里,创新并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需要产学研、平台、主体、目标、知识产权保护等一整套体系和生态的发展。因此,在2019年,制造业、尤其是高质量的制造业,将是重点发展与关注的方向。

其次是国内市场。众所周知,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今后市场的潜力将更大。这不仅仅是靠我们的人口数量,更是要提升产品质量,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力。其实,现在看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提升的潜力,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不一而足。而要扩大国内市场,首先是要让人们敢于花钱,现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实施,已经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同时在消费之外,投资也大有可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设备更新的要求,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的补齐,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等待激活。

再就是农村,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经成为了经济的焦点,而在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再次作为重点进行了强调。农村首先是要“高”,就是产品的高质量,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再就是“新”,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和模式,比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力争从小农业变成大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同时,以浙江做了十五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代表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也不容忽视。而且,农村环境的提升,也一样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区域发展也不可或缺。在2018年关于区域发展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贯穿始终,而且各个区域的功能更加明晰。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被定位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而中心城市则要增强辐射带动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沿線相呼应,长江经济带在发展的同时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目的还是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见,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在新的一年里,要的不仅仅是数字增长,而是发展的均衡、各自的特色以及整体的高质量。

实业回归、国内市场打开、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一系列的布局都离不开两个词:改革、开放。12月18日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所有人的共识下更加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坚定性,而2018年诸如“一带一路”和进口博览会的一系列举措则显示了中国开放的胸怀和决心。对2019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开放40年给中国带来的宝贵经验和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底广东视察时说出的名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经济有其规律与周期,不可能一直是艳阳高照。德意志银行刚刚在2018年12月21日发布的数字令人感受到了冬天的缕缕寒意:截止12月20日,2018年累计负回报的资产占比已经高达93%,这是1901年以来的最高比例。但就在12月21日,冬至前一天结束的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用清晰而有力的部署告诉大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猜你喜欢
中央制造业高质量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