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带工作浅析

2019-02-14 07:30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聊城大运河运河

(聊城市河道工程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00)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聊城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带工作进行了分析。

1 聊城大运河保护与开发现状

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长97.5km,属于会通河,共计有8个遗产点段,即会通河临清段(含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列入运河申遗名单。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运河水从聊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穿流而过,带来了富庶和繁华,也使运河流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化昌盛之区,孕育出了一个个璀璨繁盛的运河城镇、村落和历史街区。在这里,风情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无不融汇南北之精华,最终形成聊城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虽然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但大运河聊城段上依然保留着周店船闸、张秋上下闸(即荆门上下闸)、张秋镇古石桥、七级古渡石砌台阶、辛闸、梁乡闸、土闸、戴闸、临清二闸等水利设施,依稀还可以回想起当年“闸河”的风貌。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东昌府、临清、张秋借助运河漕运的便利,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商贾云集之地,至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临清运河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成为研究古代运河钞关的实证孤本。此外,还有代代相承且仍在不断演变的民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民间传统产品等,这些不仅是聊城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主体,也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大运河文化,聊城市政府先后对聊城山陕会馆、阳谷阿城盐运司、临清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等运河沿线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对河道上的各个遗产点段等设施进行了保护、修缮,加快实施河道垃圾清理、河面清污、清淤疏浚、修整河堤护坡以及运河钞关周边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2015年,为了给运河开发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先后成立了聊城市旅游改革发展和运河开发领导小组、运河保护开发委员会、聊城市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运河旅游开发专家组。在2016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上,京杭运河(聊城段)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入选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一局发布的《2016年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2017年报送的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开发项目获得2017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特色项目学院奖。同时为了探索运河项目开发运营经验,在提升运河城区段及其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先行建设运河开发样板段工程。样板段工程分为四河头南二干渠段、四河头沉沙池段以及四河头风景区段,共长3300m,按三级航道标准扩挖疏浚河道,设计河口宽度100m,水面宽度60~80m,水深3.2m以上,工程内容主要是河道扩挖疏浚、驳岸、码头、人行桥、文化休闲广场、人行步道及自行车道、景观绿化等。2018年7月已完成河道扩挖疏浚、谭庄水库供水管道工程建筑用房的砌筑及装修、仿古船闸墙体抹灰等多项施工,四河头区域服务建筑的装修完成70%,目前正在实施沿河两岸的文化休闲广场、人行步道及自行车道的铺装、绿化、管线施工。

2 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京杭大运河河道水量偏少,维护运河环境需水量保证困难

聊城市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特别是雨洪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仍需进一步建设,大运河河道水量总体偏少,维护运河环境水量无法保证,导致水体景观不理想。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被割裂阻断,亟待连通修复。受现代化大型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除聊城市建成区段保护较好外,大运河其余多段河道被割裂、阻断,形成死水坑塘,缺乏必要的连通修复。

2.2 古运河文物遗存保护工作仍待加强

部分未列入申遗名单的遗产点段如东昌府月河、戴湾月河、陶城铺运河等河道保存状况不佳,多处已淤埋或被占用,其真实性、完整性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少数水工设施如李海务闸、水门桥码头、三元阁码头、迎春桥、魏湾钞关分关等遗址已无法搞清确切位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编制保护方案,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部分运河城镇历史风貌保存状态较差,历史风貌遭到破坏,张秋、阿城、七级、周店古镇格局已不复存在,只散存一些运河水工设施、古建筑及遗址;部分郊野河道环境卫生状况、水质维持难度大,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其后续保护工作面临压力。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隐忧

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从业人员工资收入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艺术项目的学习,不少项目面临缺乏传承人的窘境。一些传统技艺、戏曲曲艺、民间故事、民风民俗等遗产,大多只在乡村基层流传,受到当代新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冲击,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一些运河传统产品如聊城毛笔、年画等,知名度不高,销路不广,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工艺即将销声匿迹。

2.4 古迹散存,未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

聊城段运河两岸文物古迹众多,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品类繁多,数不胜数,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大多只是以自然状态散存在城区角落或郊野田间,并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旅游线路用以解读聊城运河历史文脉。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碎片化,亟待梳理整合。许多游客甚至市民对聊城古运河的认知局限在光岳楼、山陕会馆等零星的文物点方面,对其他文物点知之甚少,对聊城在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仅停留在抽象概念层面,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体验,这同“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是不相称的。

2.5 水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

聊城市水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运河沿岸保留着十余处古代水利工程设施及其他重要文化遗存,拥有较大的挖掘潜力,在水文化保护与利用方面,尚未进行系统的梳理、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尤其是针对京杭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较为缺乏。

3 关于聊城大运河开发与保护思路

3.1 实现河湖相连、水系相通,打造全域水城

充分利用大致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黄河、金堤河、漳卫河、徒骇河、马颊河和大致东南至西北走向的位山一、二、三干渠,南水北调干渠,彭楼灌区,规划的运河形成“五横六纵”骨干水系,在“互连互通”的基础上,通过水利工程措施,进一步打造“库河同蓄”“五水统筹”的全域水城格局,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京杭大运河提供水源保证。

3.2 加强运河遗产保护

积极申请、高效利用各级文物保护资金,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使运河遗产保存状态得到整体提升。改变文物本体的“冻结式保护”,为原本功能已经荒废的文物植入新功能,让文物焕发新生。

3.3 开发建设愿景

将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建设京杭大运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按照古运河的流经路线,在现有的“两城七镇”(两城:中华水上古城、临清中州古城;七镇:魏湾镇、戴湾镇、梁水镇、李海务镇、七级镇、张秋镇、阿城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分段负责,形成两城七镇百村一体。

实施“七镇”沿途乡村旅游、“两城”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系列项目建设,开发精品旅游产品,打造运河经济带及城乡生态旅游综合体。

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打造核心旅游品牌。

3.4 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发展运河沿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景区,建设田园艺术景观;策划一年四季的主题活动,按照河湖泉一体、田林共存、城镇村街人和谐共存的产品框架设计各类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等产业的融合。

4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及规划

4.1 推动实施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水系建设项目

运河使聊城这片热土沉淀了丰厚的运河文化遗产,运河(聊城段)因多年来水量不足、河道淤积严重等原因已失去部分昔日运河的功能,但河道走向基本未变,沿线仍有当年“闸河”的影子,存有船闸、桥梁等许多遗迹。建议对保留的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这些遗迹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水利工程,应区别对待,既能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又要有利于文化的保护。

在沿线水系建设时充分利用京杭运河聊城段故道,规划水系连通,聊城市南部利用现有引黄(黄河)、引金(金堤河)河道串联张秋镇、阿城镇,向北到三干渠,利用三干渠向东穿过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利用三干渠以北的运河故道途径周家店闸、谭庄水库、金水湖,于四河头处穿过徒骇河,向北接通聊城市区运河河道、东昌湖,继续向北穿过马颊河后,串联戴湾镇、魏湾镇,利用裕民渠向西穿过南水北调工程,并借道三干渠,最终利用临清故道穿过临清古城与卫河相连。最大程度利用现有河段,利用现有工程完成各河流水系的连接,只需对部分河道进行清淤。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河道堤防,通过修建运河游船航道、沿运河旅游专用道、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游客服务点、自驾车房车营地、水陆换乘码头等,串联沿线各节点,带动沿岸2城7镇132村的全面发展。

4.2 继续提升中华水上古城(东昌湖旅游区)的旅游带动作用

东昌湖始建于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在原护城河的基础上经历代开挖而成,总面积约6.5km2。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风景区而过。东昌湖与西湖、玄武湖齐名,素有“南有西湖,北有东昌”之称。这里有我国现存古代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的明代光岳楼,有鲜明的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宋代铁塔,集商业与文化于一身的精美绝伦的清代建筑山陕会馆,位列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等名胜古迹,以及傅斯年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文化景点。东昌湖中心是有千年历史的风貌保存完好的中华水上古城,以古城正中的光岳楼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由东西南北4条古城区干道,及经纬分明、垂直交叉的其他大街小巷,形成棋盘方格网状骨架的正方形聊城古城。

中华水上古城整合东昌湖、水上古城、运河等旅游资源,打造集聊城历史文化、运河文化体验与科举文化、红色旅游、修学考察、城市休闲、水上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通过东昌湖景区景观提升工程,重点突出古城观光浏览、滨湖休闲度假、环湖健身娱乐等特色,把东昌湖景区打造成聊城市综合性中央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城内名人堂、考院、府文庙、铁公祠、七贤祠、万寿观、依绿园、县衙、卫仓、清军厅、任克溥故居、小西湖公园、摩天轮景区等景点,老照片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契约文化博物馆、中国阿胶博物馆、古城保护与改造博物馆、东昌博物馆、印刷博物馆、景阳冈酒道馆、茌平黑陶博物馆等博物馆相继开馆,古城运营逐渐步入正轨,目前正在继续完善。

4.3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以临清阳谷为重点,打造提升“运河七镇”

a.支持建设临清中洲古城项目。临清是我国运河名城千年古县、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早在隋唐时期就是大运河上的重要城镇,明清时期为江北运河五大商埠之一,拥有会通河临清段、临清运河钞关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2处,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重要背景地,是著名的京剧艺术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轴承之乡和酱菜之乡。可加快建设成为集历史漕运文化游览、明清市井风情体验和运河休闲娱乐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活态博物馆。实施大运河文化挖掘、河道恢复、古建复原、餐饮住宿、曲艺表演、休闲业态等提升工程,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运河古街巷、临清大戏苑、运河茶楼、临清特色美食街、临清贡砖博物馆等项目。

b.支持建设景阳冈旅游区改造提升项目。阳谷县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为明清时期运河三大古镇,拥有会通河阳谷段、阿城上闸、阿城下闸、荆门上闸、荆门下闸5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逶迤穿行而过的古京杭运河,造就阳谷蚩尤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等相互交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阳谷有许多内涵深厚的文化遗迹,既有《水浒传》中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景阳冈、怒杀西门庆的狮子楼,又有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斗智斗勇的大、小迷魂阵,还有千年古井阿胶井,运河岸边清代建造的大型古建筑群海会寺等一批名胜古迹。通过建设综合服务区、武松打虎主题景区、水上游乐区、英雄故事娱乐区、景阳古镇商业区、景阳社区、乡村旅游温泉度假区等7个功能区,打造成运河文化与水浒文化相结合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景区。

c.通过7个运河文化旅游小镇(魏湾镇、戴湾镇、梁水镇、李海务镇、七级镇、阿城镇、张秋镇)的保护开发,整合7个运河古镇文化、经济等资源优势,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复建等工程,开发民俗作坊街、漕运古商贸街、运河龙灯街、运河往事风情街、阿胶疗养街、“乾隆宴”美食街、葫芦文创产业园等特色街区,彰显文化、旅游、商贸、美食、休闲、养生、居住等特色,开发建设张秋运河文化小镇、阿城养生小镇、七级古风怀旧小镇、李海务运河度假小镇、粱水葫芦文创小镇、魏湾有机生活小镇和戴湾贡砖创意小镇。

4.4 建设聊城运河养生文化旅游度假基地

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在聊城交汇,形成了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东阿有世界独有的阿胶和梵呗音乐,可建成集阿胶养生养颜、梵呗音乐养心于一体的特色养生度假产业。百里黄河沿岸自然风光如画,一侧黄河如带,水声滔滔,一侧碧林如海,林木葱葱,既能欣赏“黄河八景”中艾山卡口、闸口涌金、河底洞天,又能领略涵盖百里黄河的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风光带等“三带十区”胜景,充分挖掘开发整合这些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另外继续改造提升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天沐温泉旅游度假区、马颊河森林度假村、东阿阿胶养生文化苑等特色休闲度假基地,建设运河乡村旅游度假景区,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承接省会济南、辐射京津冀和中原地区的运河养生文化旅游度假基地。

5 结 语

聊城大运河建设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把聊城段放在整体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统筹考虑,把国家和本市已有的相关规划对标对接,改革体制机制,通过京杭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搭建文化桥梁,为聊城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聊城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