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ICU术后转运交接流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2019-02-15 06:53赵洁吴彦洪佳莹肖鹏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手术室医师麻醉

赵洁 吴彦 洪佳莹 肖鹏飞

手术患者术后转运交接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于患者延续性照护至关重要。特别是危重手术患者术后因其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不可预见的各种意外,需转移至ICU进行连续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护理。对于此类患者,必要的转运风险管控和规范的患者交接是安全转运保障延续性照护的关键[1-2]。因此,我院手术室自2016年6月以来通过建立手术室—ICU手术患者术后转运交接标准作业流程(sop),既保障患者医疗护理服务的延续性及转运过程的安全,又协调促进手术室与ICU医护工作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自实施以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由手术室术后转往ICU的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2016年5月(实施转运标准作业流程前)79例设为对照组,男34例,女45例,年龄49~91岁,平均年龄(63.8±2.3)岁;2016年6月—2017年5月(实施转运标准作业流程后)82例设为观察组,男59例,女23例,年龄51~84岁,平均年龄(67.0±1.8)岁。手术室护士64人,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34.8±2.3)岁;工作年限5年内15人,5~10年21人,10年以上28人;中专1人,大专6人,本科57人。

1.2 转运标准作业流程的制定

手术结束后需转至ICU患者传统转运交接模式为巡回护士电话联系ICU告知床位准备,手术结束后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一起护送患者送往ICU并交接,在转运前、转运过程及转运后交接缺乏执行规范及评价标准。我科由护士长带领科室质控小组成员对危重手术患者术后送ICU的转运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并收集全科护理人员对转运环节安全隐患、易忽略问题意见及建议,征求麻醉医师及手术医师对运送过程的反馈,并结合《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及《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16版)建立手术室—ICU手术患者术后转运交接标准作业流程。

1.3 转运交接标准作业流程的临床应用

1.3.1 转运前准备 手术室护士根据麻醉医师指示联系ICU护士,告知ICU待转运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所行手术方式、患者基本病情、转ICU原因、当下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状况等,转运至ICU时所需准备的仪器设备(呼吸机、监护设备等);提前告知患者的通气状态、体质量等关键信息提前进行呼吸机参数设定;手术室护士通知运送工友准备转运床,准备好转运设备,包括便携式监护仪、转运氧气瓶、简易呼吸气囊、转运应急箱。

1.3.2 转运过床 手术结束,麻醉医师对当下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确认后将患者转移至ICU转运床。转运过床前巡回护士确认静脉通路、各类管路(尿管、腹腔引流管、胃管)已解除绑定,胸腔闭式引流管处于夹闭状态,避免搬动过程中因牵拉而意外拔出。麻醉医师确认患者插管有效状态,避免搬运造成的管道脱出,并将便携式监护仪的心电导线等连接至患者身上,确认处于有效监测状态下方可搬动患者至转运床上。由麻醉医师负责头部搬运,巡回护士、手术医师及运送工友分别负责患者躯干及下肢。搬运时注意动作轻巧平稳,如有关节置换应注意肢体搬运功能位,避免关节脱位。过床后,巡回护士整理患者各类管道并妥善固定,避免受压、打折牵拉,而后打开氧气瓶调节流量。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处于持续监护状态,脱离麻醉机,使用简易呼吸气囊以维持通气。运送工友事先联系好运送电梯,缩短转运途中耗时。

1.3.3 转运途中 术后由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手术医生共同执行,麻醉医师站于患者头部右侧负责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测和支持。手术医师位于患者左侧协助观察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异常状况并处理,必要时与患者家属进行再次简短沟通,以缓解患者家属担忧。运送工友负责推转运推车,巡回护士站于患者右侧脚侧,及时立起床栏,协助推车并把控运送途中的安全,同时注意患者保暖,避免患者体表暴露在外[3]。

1.3.4 转运后交接 将患者转运至ICU的相应床位,ICU护士使用PDA进行患者腕带扫描查核确认患者身份,并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再次核查落实确认转运患者身份正确;ICU护士确认呼吸机参数设定与患者目前状态相符,连接呼吸机,连接监护仪、微量推注泵、有创测压传感器,确保患者处于有效的气道支持及监护状态;手术室护士使用PDA作为床旁交接确认工具,依据SBAR沟通模式与ICU护士进行标准化交接,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术方式、皮肤状况、各类管道、体温情况、输注液体、血液、药品等项目;注意相互交接有序进行,控制在10分钟内完成,以免影响患者延续照护[4]。PDA的应用能够便捷展示手术患者交接具体项目内容,ICU护士逐一查阅确认并自动回写电子病历系统生成护理记录及交接人员电子签名,节约了书写时间、规范工作流程、避免交接项目的缺漏,而且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5]。

1.4 临床应用后的持续质量改进

在转运前需评估运送路线,对路程的时长进行评估以确保转运氧气瓶内氧气充足,根据具体实际转运至ICU、NICU或PICU等不同的地点进行细化确认运送最佳路线并保障个性化准备及处理。运送途中注意避免过大幅度的颠簸,保持转运床平稳推送。

1.5 评价方法

比较实施前后转运交接耗时,手术结束由手术室护士确认发起转运,记录时间,至完成与ICU护士交接离开ICU时间。观察比较改进前后不良事件和医师对转运工作配合的满意度[6]。转运过程异常事件包括:管道脱落、留置针脱落、输液管脱落、生命体征超出正常波动范围、仪器设备异常、氧气瓶供氧不足、准备工作不充分、电梯未及时到达、与ICU交接项目不完善等。医生满意度,包括麻醉医生及配合转运的手术医生。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经过预调查及专家讨论确定最终调查问题卷,包括转运设施完善度、护士配合度、交接流程实施合理性3个方面10个条目。护士满意度,包括手术室护士及ICU护士。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流程规范、管理督查、患者安全3个方面10个条目。以上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依次赋5~1分,总分5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改进手术室—ICU术后转运交接流程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改进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详见表1。

表1 改进效果评价情况

表2 医护满意度

将运用流程改进前后外科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改进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护理危机管理中特别指出手术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重点是交接。没有统一流程及负责人进行指挥和管理,易导致转运交接现场混乱[7]。通过标准作业流程指引,手术室护士知晓应有的职责与分工。实施过程中,护士能有重点的确认患者腕带身份信息、转运设备、氧源的配备和检查,确认管道妥善固定;并提醒麻醉医师再次确认心电监护的有效性,确保转运途中可以看到监护仪显示情况。该流程的制定对整个转运交接过程的各环节进行预先控制,大大降低了转运交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安全。并且通过对转运设备有重点、层次化的管理能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等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转运的安全[8]。

手术室护士与ICU护士的提前清单式的沟通,避免了沟通不善造成接受科室未能及时按患者个性化完成床位准备,增加交接转运时间及风险。同时面对面的交接,逐一确认患者交接事宜,能够确保在较短时间内ICU护士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患者目前重点关注的护理问题。交接双方确认核实,杜绝因交接不清而造成的责任推诿现象[9]。

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些项目因素是能够为医务人员的关注及努力所减少及避免的,流程的制定能够对保障患者转运交接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所促进[10-11]。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标准作业流程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生对手术室护理团队的满意度,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我们为转运交接所做出的改进积极有效。

由于事发突然,患者家属被动的接受外科医生告知病情突变,需在手术后送ICU进行重症监护,加重了其对患者的紧张担忧情绪,担心患者病情变化及后续治疗效果等不确定因素往往会产生疾病不确定感[12]。通过在转运途中的规范执行及有序也能让陪同护送的家属感受到手术医护人员的专业与尽责,从行为上给予患者心理安抚,并利用运送途中的片段交流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信息,可以缓解家属对患者疾病的不确定感,以便于ICU后续的支持及照护沟通。这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猜你喜欢
手术室医师麻醉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中国医师节》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