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交界面控制的类均质体滑坡治理①

2019-02-15 03:09王开源漆礼慧
关键词:交界面质体滑面

王开源 , 漆礼慧

(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8;2.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 北京 100031)

0 引 言

类均质体结构是指构成坡体的岩土体近乎均质体,其变形破坏不受层面或构造结构面的控制,而受坡体内应力分布和变化及土体强度控制,如均质粘性土、类均质黄土、岩体的全、强风化残积层及人工堆填的类均质土坡等。滑坡的滑动面在该类土中呈近圆弧状[1]。

在实际工程中,多数类均质滑坡呈现上部圆弧滑动,而下部受基岩交界面控制后沿岩土交界面滑动的情况。

对于滑坡稳定性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多番深入研究,如:瑞典圆弧法、瑞典条分法、Bishop法、Janbu法、Sarma法、Spencer法、传递系数法等[2]。卢应发等[3]在现行滑坡稳定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推移式滑坡渐进破坏稳定性分析法。魏丽敏等[4]以焦-柳铁路某滑坡为工程背景,根据工程勘察和位移监测结果确定滑动面形状与位置,同时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陈善雄等[5]系统分析了堆积型滑坡发育环境及特征,推导了基于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的可考虑渗透力的传递系数法。

1 工程概况

以具体的工程实例——云南省大开门~戛洒高速公路某路堑高边坡为例进行说明。2017年8月份共有15天降雨,8月底现场发现已施工的锚索框架梁出现下滑现象,后续1个月边坡陆续出现开裂,且范围持续加大,最终整体边坡坍塌,滑坡体长150m,高35m,深12m左右,见图1。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变形上覆土体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及含粘土全风化砂、泥岩碎石,厚度约12m,变形体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蛇店组(J2s)层砂、泥岩;变形体内基伏界面及砂、泥岩不同程度风化接触面(全分化~强风化界限)均为潜在软弱带,残坡积土层和风化程度较大的砂、泥岩全风化层是相对软弱层。该边坡滑动面受不同风化程度接触面控制。

图1 滑坡现场照片

根据现场开挖情况,该段边坡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并发育有3组结构面,结构面泥质充填,形成楔形体破坏;其中一组结构面倾向201°,倾角31°,为顺倾,见图2。

2 对滑坡的认识

边坡已经开挖完毕的坡面发生滑塌,实施的锚杆、菱形骨架失效,滑塌后缘形成明显的错台裂缝,前缘明显剪出。根据边坡滑塌现状,结合地质勘察、现场开挖情况,该段边坡滑塌的主要原因包括:

图2 赤平投影图

①地质因素:发生滑塌变形的土体主要为稳定性较差的覆盖层,开挖后长时间暴露,在干湿变化条件下其强度逐渐降低,自稳能力变差;

②水的因素:变形土体结构较松散,易受降雨及地表水入渗运移的影响;下伏砂岩透水性较差,为相对隔水层。暴雨及久雨条件下,地表水沿第四系土体下渗,积蓄在岩土交界面,并顺基岩顶面流动,使土岩接触面被软化,形成软弱夹层,沿此层蠕滑;整体为上部类均质体圆弧滑动,下部沿全强风化交界面滑动。

③路基开挖形成大临空面,排水边沟不畅等,诱发了边坡土体的滑动。

3 处治方案及设计

3.1 滑动面选取

通过地勘钻孔揭示,该滑坡上部主要为土和全风化岩层的圆弧滑动,下部基本沿全强风化结合面折线滑动,见图3。

3.2 参数选取

通过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滑面下部应为土石基岩交界面,近似于折线,上部为土层内圆弧滑动;暴雨工况下,考虑滑坡处于暂时稳定状态,取Ks=0.98,通过分析,上部继续按原状土进行计算,取C=21kPa,φ=20°,下部折线型滑面按浸水状态,对C、φ值进行折减,取C=18kPa,反算φ=18.5°。

图3 典型断面(滑面)

3.3 方案分析

根据目前边坡土体变形特征和勘察成果,边坡已经形成贯通的滑动面,需进行处治,且边坡在饱和状态下总体处于欠稳定状态,降雨会对贯通滑动面进一步软化,边坡的稳定系数将进一步降低,可能会牵引拉裂后缘山体,导致滑坡持续发展。

根据对滑坡的分析,因为变形体已完全破坏,与基岩剥离,处治以清方卸载为主,防护为辅。

3.4 稳定性分析计算

对滑坡体上部进行清方卸载,设置13m平台,将原边坡一分为二,见图4。设计分别对上下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对于下部边坡滑面仍采用原边坡滑面,边坡安全系数为1.33。

图4 卸载后边坡模型

在正常工况下,对于上部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边坡安全系数为1.277;在暴雨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197,在第二级边坡设置3排450kN锚索加固后,安全系数提高至1.313。

3.5 处治方案

3.5.1 清方

清除上部已经发生滑动的岩土体,在第三级边坡顶部设置13m宽平台,其目的一方面是清除上部滑动体,减轻荷载,使得下部已发生滑动岩土体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宽平台加宽至岩土分界面,将边坡分成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边坡,有利于整体稳定。而目前边坡采用 1∶1.5坡率+2m平台的方式,基本沿着岩体外倾的31°顺层结构面开挖,减少开挖岩体顺层滑移的风险,见图5。

3.5.2 支挡防护

为防止边坡坡脚软化,在坡脚设置4m高度片石混凝土护脚墙;根据计算结果,对新增的上部边坡增设锚索框架梁,锚索长28m,设计拉拔力450kN,其它各级采用现浇拱形骨架防护。

3.5.3 排水

要做好截排水措施,尽量减少降水沿软弱结构面侵入,降低滑坡区次生灾害发生的风险,各级平台设置截排水沟,坡顶设置堑顶截水沟,第三级加宽平台采用20cm厚黏土封面并植草。由于坡体裂隙发育,地表降水部分经垂直裂隙下渗后,会富存在基岩交界面上,形成静动水压力,降低边坡稳定系数,所以坡面处布设仰斜式排水孔,排除边坡内部水体

3.5.4 监测

加强对边坡的监控量测措施,各级平台设置位移桩,进行长期地表位移监测。

图5 滑坡处治典型断面图

4 结 语

1)提出地质与排水因素是边坡滑塌的主要原因,滑坡过程可总结为:地表水下渗、交接面软化、蠕滑三个过程,整体为上部类均质体圆弧滑动,下部沿全强风化交界面滑动。

2)提出基于地质情况分析,选取典型滑动面,多工况下的圆弧滑动法计算的整套滑坡计算解决方案。

3)对类匀质体滑坡,多数情况下变形体已全部破坏,建议优先采用清方卸载方案,结合地形条件尽量将上部土体清除,减小荷载,并在下部进行适当的支挡措施;滑坡治理需做好截、排水工作,减少降水下渗对滑动面的软化作用,同时做好监测方案。

猜你喜欢
交界面质体滑面
钢-混凝土交界面法向粘结性能研究
番茄叶衰老诱导质体小球降解的亚细胞途径分析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我国部分地区绒山羊乏质体感染情况调查
顶质体
——有效的抗弓形虫药物靶标
Fluent软件中的交界面处理方法介绍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
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与道床交界面损伤特性分析
醇质体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Δ
直线形滑面边坡的识别与稳定性及支护力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