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实施“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2019-02-16 15:03王明娟齐洁敏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讲授病理学微课

王明娟,薛 晶,齐洁敏

(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河北承德 067000)

病理解剖学(简称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通过研究器官、结构的病理变化对疾病做出权威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1],在医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校病理教学多为大班授课,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限,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另外,病理学知识点零散,不善于总结归纳的学生对理解、掌握知识比较困难,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2]。针对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教研室在病理学教学中初步探索实施了“微课+对分”教学模式,以期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1 微课和对分课堂的概念及特点

1.1 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又名微课程,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 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在我国,胡铁生首先从教学资源信息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概念[3]。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同时可包含“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4],在时间上一般控制在5~8分钟以内,在内容上问题凝集、重点突出,在形式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习自由。可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授课的精华浓缩,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精髓,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但微课教学的实质仍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如果用微课直接替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变成了看视频,教师不能做到“以学定教”。因此,微课只能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师讲授。

1.2 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创新教学模式,其教学思路是一半的课堂时间由教师讲授重点、难点,一半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答疑;并且,课堂讨论与教师讲授隔堂进行,这样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内化吸收。因此,对分课堂又被称为PAD模式,教学活动包括三个环节:讲授、内化吸收、隔堂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以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5]。

2 病理学教学中“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实施

2.1 准备工作 首先,通过科室集体备课筛选出适合进行“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章节(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然后制作相关内容的微课,并上传至课程网站,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2.2 具体实施过程 下面将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例介绍“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心血管系统疾病》第一次课第一小节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包括微课、对分课堂的概念,实施此种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具体的实施过程及评价方法等。然后,对授课班级进行分组,每组人数5~7人,分组时兼顾学生成绩,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利用第一次课的第二小节讲解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布置作业。作业包括:①知识总结;②每人拟3~4道练习题,题目类型不限,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均可;③每人提出至少1个在本次学习中发现的亮点,可以是学习心得、本章内容与前边章节的联系或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等;④每人提出至少2~3个学习过程中的疑点。

第一次课结束后,学生结合课程网站中的微课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以QQ、微信或邮件等形式发给教师,教师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打分。

第二次课第一小节的前半节,学生们进行小组内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练习题、亮点、疑点。第一小节的后半节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①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亮点,并提出小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②小组间学生进行答疑;③教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第二次课的第二小节教师讲解下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

2.3 评价方式 评价形式包括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过程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5%,课堂讨论表现占总成绩的10%,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占总成绩的70%。

3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优势

3.1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先利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讲授本章的重点、难点知识,课下学生利用微课及复习资料完成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提出亮点及疑点,下次上课时学生们分享亮点并就疑难问题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总结能力,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2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微课+对分”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利用课上时间讲解相关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但不是通篇讲解,给学生留有主动探索的空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讨论环节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参与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省和反思,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另外,在“微课+对分”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参加课上讨论,优秀作业会被课上展示,并且学生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均计入平时成绩,在朋辈压力和平时成绩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3.3 有助于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后学生课下自己复习巩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课上讨论是对分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仅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互动。3.4 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 传统授课的主要评价方式为期末考试,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大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而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通过考试,使得知识的掌握很不扎实。“微课+对分”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这就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学习,要求学生的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贯穿整个学期,摆脱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评价方式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变了过去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现象,从而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6]。

4 结语

“微课+对分”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教学流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无需大量投入,且这种教学模式保留了教师讲授这一传统教学的精华,知识的传递具有系统性、有效性和准确性[7]。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评价者、观察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8]。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教师的授课价值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热情度达到最大化,是一种将教与学双主体贯穿其中的教学模式。同时,此种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借鉴和应用。“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如果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积极配合,但医学生的课程任务繁重,分配到每门课程的时间有限,如果全部教学内容均开展“微课+对分”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造成较大负担,因此,将传统教学与“微课+对分”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探寻一条通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路径,是值得推荐的。

猜你喜欢
讲授病理学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其在Dickkopf干预下的病理学改变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