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四川机遇、路径及对策

2019-02-16 18:09杨继瑞冯兴东
四川冶金 2019年6期
关键词:自贸港内陆四川

杨继瑞,冯兴东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 成都 610012)

为推动四川形成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高水平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新平台,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因此,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的格局下,四川应该时不我待,未雨绸缪,抢抓机遇,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内陆特点、四川站位的自由贸易港。

一、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的机遇

毋庸讳言,四川既不沿边也不靠海,不仅与境外自贸港在空间地域上相比,存在一定劣势,而且与一些沿海省市相比,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也存在若干短板。从历史实践看,海港确实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共同选择,自由贸易港的“港”也由此而来。

(一)陆港也可成为自由贸易港

从世界发展史看,陆权一度成为时代主导。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认为,在旧陆权时代,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但是,随着世界航线的发展以及海运价格的低廉使得海权时代到来,世界上许多重要港口均成为列强的争夺对象。

随着资本跨地域扩张追逐利润的冲动,使得唯有地理空间上的大陆而不是海洋,才能向资本提供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资本迫使世界权力的角斗场,从海洋重新回到了大陆。更重要的是,世界物流技术变革,航空业的发达,高铁技术的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网络的星罗棋布,最终大大降低了包括陆路在内的物流成本,大幅度提升了运输效率,弥补了海洋消耗时间长的不足。陆权与海权此消彼长的结果,使得今天大海的重要性相比起旧日之功能,已经相对降低了,新陆权得以重新回归。如果说,旧陆权时代是对旧时代的肯定,海权时代是对旧陆权时代的否定,而新陆权时代又是对海权时代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新陆权不是简单的陆权回归,而是在新内涵的陆权重构。

从理论上讲,自由贸易港的空间地域载体是完全可以多元的。海港固然是自由贸易港空间地域载体上的优先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自由贸易港不仅仅可以“海港”为空间地域载体,也可以“城市”“岛屿”“空港”“铁港”和“江港”为空间地域载体。

从实践上看,世界上的自由贸易港也不完全是海港。比如,新加坡境内共有7个自贸港,其中1个以空运货物为主,樟宜机场自由贸易港,由樟宜机场集团管理;另外6个以海运货物为主,其中5个由新加坡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1个由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管理。新加坡的7个自贸港都以围墙与外界隔离,进出自贸港的通道由海关查检站管理,进出人员和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新加坡自贸港政策,主要的方向是放松各类监管、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二)内陆自贸港是四川加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抉择

“一带一路”倡议广泛而深刻地改写了四川省的经济地缘地位,为中国西部和内陆地区的开放迎来了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开放建设项目,“一带一路”倡议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是一项我国主动对接周边的开放性建设项目,是我国实践其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尝试,“一带一路”将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全过程。四川位于“长江经济带”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地带,四川在“一带一路”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些都意味着四川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必将发挥重大引领作用。通过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深化沿海开放的同时,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洼地变为开放的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进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长期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四川可辐射陕西、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区。随着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的协作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成都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四川内陆开放高地正在隆起。在内陆开放中四川要成为领军角色,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是大势所趋、使命所在。

(三)四川建设内陆自贸港的条件日趋成熟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精神,站高谋远,准确把握全球开放大势和四川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全省对外开放取得了顶层制度设计持续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区域协同合作全面深化、投资促进取得重大进展、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开放合作载体迅速拓展、对外经济走廊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能量不断释放等十大成效。

特别是,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深化西向、扩大北向”,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高质量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新时代、新机遇、新征程。四川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建设内陆自贸港的条件日趋成熟。

二、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的路径抉择

四川内陆自贸港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涉及面极广,需要顶层设计和精心谋划,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四川自贸港要超越目前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政策边界”,以“境内关外”制度安排,更突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专一功能,整合四川各类保税区和空港、铁港和河港的口岸资源,对标国际标准,充分释放“一线放开、二线管好、区内自由”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率高的制度红利,提高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培育国际贸易的新业态、新模式。

(一)“境内关外”:对标境外自贸港的国际基准

四川探索建设的自贸港,虽然地处内陆,但“境内关外”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自贸港基准必须严格遵循。

“一线放开”是“境内关外”的重要机制。四川自贸港除列入负面清单的国家贸易管制类项目(包括禁止类、限制类)之外的货物、物品、技术进出“一线”均不报关、不统计、不验证,只需传输电子舱单,同时实施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豁免政策,免除海关惯常监管;“二线管住”,即货物、物品进出“二线”实行进出口申报管理,依靠高标准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即企业可以在自贸港区内自由开展仓储、物流、销售、展览、维修、组装、加工、制造、融资租赁、包装、集拼等生产经营活动,区内的业务准入,无需经过审核批准,并实施增值税、所得税的特殊优惠。

(二)“一港多区”:四川自贸港的协同运作模式

四川单一的空港、铁港和河港都无法凸显四川内陆自贸港的口岸比较优势和特色。我们建议,可以考虑在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和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川南临港片区的基础上,以“一港多区”的模式运作。所谓“一港多区”,就是指四川自贸港作为“一港”,由青白江铁路港片区(铁港)、天府国际空港和双流航空港区片区(空港)、泸州、宜宾、乐山、南充等航运港片区(河港)的“多区”整合构建,协同运作。

要通过管理授权、产权制度、运作机制的一体化,成立中国(四川)自贸港管委会,隶属于国家有关部委,由四川省政府代管,直接实施天府国际空港区、双流航空港区、青白江铁路港区及泸州、宜宾、乐山、南充等航运港区的统一管理与联动,探索建立统一的内陆自贸港体系,探索将铁路港、航运港、空港按照相同标准统一纳入启运港退税实施范围,创建完善天府国际空港和青白江国际铁路枢纽以及泸州、宜宾航运枢纽之间的中转集拼模式,降低内耗,扩大自贸区范围和规模,形成标准统一、贸易便利、管理高效、安全可控的内陆自贸港。

(三)“保税区升格和扩围”:严格四川自贸港的物理隔离

以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和泸州片区的保税区为基础,进一步扩围保税区边界,将保税区的“境内关内”监管机制升格为“境内关外”的自贸港机制。

目前,在四川空港、铁港、空港区域内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铁路口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这是建设中国(四川)自贸港的核心区域。但是,这几个保税区的功能单一,且在性质上属于“境内关内”,此其一;其二,这几个保税区面积有限,不能充分发挥设置功能区,不能置放体现“区内自由”特征的仓储、物流、销售、展览、维修、组装、加工、制造、融资租赁、包装、集拼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我们要将目前四川“多区”内的保税区在功能上升格为“境内关外”;将其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好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同时,要以高围墙加铁丝网等物理隔离措施,对自贸港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运作管理。

(四)“特色与定位”:体现中国特色、内陆特点、突出四川南向开放的站位

探索建设的中国(四川)自贸港虽然要对标自贸港的国际标准,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或香港模式。

四川探索建设的自由贸易港,要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内陆特点,符合四川突出南向开放的站位。我们探索建设的中国(四川)自贸港,实行的是“境内关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没有变,与自贸试验区相比,体现了海关监管机制的不同,属于海关监管领域的“一境两制”。

四川探索建设的自贸港,归根结蒂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川开放实践。因此,探索建设的中国(四川)自贸港,除了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之外,还必须体现内陆特点、凸显中国(四川)自贸港在我国自贸港建设布局中的内陆南向开放站位,成为四川“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的格局中的“芯片”,助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四川区域协调发展。

三、四川要着力补齐内陆自贸港的短板

在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四川自贸试验区积累了单一窗口与建立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的诸多经验。在此基础上,四川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领域排查缺失,对标境外自贸港,着力接长和补齐短板。

第一,创新内陆自贸港的离岸业务。四川探索建设的自由贸易港,首先应该大力吸引转口贸易,不断地集聚商品物流以及供应链企业,使四川以成都、泸州、宜宾率先成为西南地区链接沿海地区和泛欧亚地区的贸易枢纽。然而,发展本地贸易、转口贸易并不是自由贸易港的终点,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才是自由贸易港的最终发展方向。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物理距离已经不再是问题,内陆地区完全有条件弯道超车,迅速发展离岸贸易。离岸贸易的意义在于其带来的信息和数据流,这是产业生态圈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方向。同时,在宏观审慎管理原则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内陆自由贸易港区完全有条件率先试验,实现贸易结算资金自由收付制度。四川探索建设的自由贸易港区,应该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以自由贸易港区相关业务为载体,加大跨境人民币的使用,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国际化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为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全流程资金支持。同时,探索在自由贸易港区内实现离岸金融服务,特别是面向中东欧地区的离岸金融服务。包括:支持自由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离岸研发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对标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支持根据产业特征和实际需求,开展限额内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开设多币种离岸金融账户;发展跨境现代综合第三方物流等。

第二,探索充实内陆自贸港的离岸金融业务。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要积极争取人民银行在金融开放中的授权。在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外汇额度审批和授权的前提下,可以在自贸港内建立一个封闭的金融系统,在这个封闭的金融系统中,人民币与外币实行自由兑换。同时,申请以有关金融机构为依托,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在四川自贸港内设立“一带一路”国家小币种调剂、结算中心,丰富内陆自贸港的金融业务。

第三,卓有成效地设计好内陆自贸港的人员进出管理。鉴于对外籍人员管理制度较为复杂的现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四川省政府联动,成立专门管理自贸港人员流动的部门,以简化人员进出港程序,加快人员的进出港速度,创新制度安排,实现“港内人员自由流动,进出港人员管住”的目标。

第四,凸显内陆自贸港的江海、江铁、铁海、陆航的多式联运。四川探索建设的内陆自贸港,要实现海、陆、空一体化多元物流,大力拓展以成都为支点、覆盖世界主要城市的客货运航线,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提高运输效率;实现口岸管理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在天府国际机场附近建设国际仓储物流园区,鼓励航空公司在天府国际空港设立国际中转基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网络节点,同步探索开放第五航权,优化与国内国际航空枢纽之间的联动。

第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基于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的多双边经贸合作大通道。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要强化“光网四川”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三网融合试点为契机,加快智慧应用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打造西部信息高地和信息枢纽,构建“网络丝绸之路”支点。以内陆自贸港作为信息服务驿站,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信息外包服务,使四川探索建设的内陆自贸港成为世界性的“后台办公室”。

第六,加大与国家部委的对接工作,以“部省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不仅仅是四川对外开放的大事,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因此,建议四川成立专门小组,加强境外自贸港调研,研究制定内陆自贸港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政策支持,结合四川内陆特点,从谋划、策划着手,形成体现中国特色、内陆特点、四川南向开放站位的内陆自贸港建设方案的基本架构及建设路径。

第七,完善四川内陆自贸港突出南向开放站位的基础设施。四川探索建设的内陆自贸港,要在国家自贸港布局中清晰和明确突出南向开放的站位,南向开放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因此,四川要与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联手,力促国家加快南向通道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主动融入“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缅国际通道”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廓”建设,疏阔内陆自贸港的外经贸集散和辐射能力。尤其是中缅经济走廊依托的中缅铁路境外段北起云南瑞丽,分两线延伸到缅甸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未来的成都-昆明-瑞丽-皎漂这一新的陆海联运通道,将使目前四川-南亚-欧洲的海路运输避开马六甲海峡,距离缩短3000公里以上,与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相比,其货物运输成本可以降低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四川要大力促进川缅经济通道建设,积极对接孟中印缅走廊的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川发展、川铁投、川能投、川投等省属投资平台积极参与南向通道及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

第八,积极搭建国际交往平台,培养和引进自贸港建设人才。四川探索建设自贸港,要积极搭建国际交往平台,形成自贸区的对外交往氛围。笔者建议,四川以突出南向开放为契机,借鉴中国-东盟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为突破口,主动打造“中国-南亚论坛”并成为永久会址;依托四川雄厚学术资源,举办“中国(四川)-南亚智库论坛”,促进中国与南亚深度合作,促进留学生、学者互派,政府官员互访;设立“四川与南亚、东盟国家青年人才千人交流”计划,创建“四川与南亚东盟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互派工程”等。同时,要通过在川试点实施积极的技术移民与投资移民特殊政策,加大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四川乃至我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交流、人才交流、资金交流和产能合作,接长和补齐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贸港的人才短板。

猜你喜欢
自贸港内陆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从自贸区到自贸港:由来、发展及中国实践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文旅融合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定位问题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
辽宁地区自由贸易现状及问题研究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