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2-16 22:24仝双梅
山东化工 2019年15期
关键词:积极性环境保护考核

仝双梅,秦 趣

(六盘水师范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环境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此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世界各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或治理环境问题,而环境问题的治理仅靠政府部门的投入还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公众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树立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理念。因此,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掌握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知识。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探索的课题。

1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性质、目标、作用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共2个学分,32个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政策、法规,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产生、分类及中国和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及解决治理措施,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己任[1]。

2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中属于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必修课而言,选修课期末不用闭卷考试,通常情况下学生期末交篇论文及平时不旷课迟到就可以通过课程的考核,并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了。此外,还有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课程没有多大的关联性,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入。因此,大部分学生课下不积极认真搜集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主动听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存在着玩手机、睡觉、做作业、看其它书等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存在着旷课的现象,对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认识和掌握,课程应该达到的让学生树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也没有很好地实现。

2.2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好

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也通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在谈论环节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教师多年承担这门课程,每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套,不及时进行更新,不能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和时政相结合。有的教师还存在着PPT中出现大量的文字,图片较少,尤其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听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学生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2]。这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环保创新实践能力及强化学生环保意识[3]。

2.3 缺乏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脱节

《环境保护基础》这门课程与社会发展中相关的环境政策、法规及环境污染现象、环境治理措施是密切相结合的,该门课程在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共开设32个学时,2个学分,32个学时全部是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的学时。因此,就导致这门课偏理论知识的传输,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得的基本理论不能和实践密切地相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全面,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问题有效地相结合,对环境污染现象缺乏深入地了解,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也不能有个全面地认识,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4 评价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质量不高

《环境保护基础》这门课程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方式目前较为单一,由于属于地理科学专业选修课,采用考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通常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论文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通常占30%的比例,包括学生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期末论文通常占70%的比例,而期末论文学生通常从网上下载稍加修改,自己主动性、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导致学生课上课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

3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环境保护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引入慕课、微课、云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创建班级学习公共平台,在平台上发布课程任务和课程资源,设置问题导向,学生可根据课程任务和问题导向,主动探究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从课堂上学有所得,有获得感和满足感。

3.2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增加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水环境的保护”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了解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并可参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了解水污染的处理措施,在讲“土壤污染”时,可让学生调查校园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并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了解土壤污染的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此外,还可通过开设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举办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申报和环保有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课程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有个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他人、自然世界”三个维度来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自觉性,同时提高教学效果[4]。

3.3 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环境保护基础》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污染产生的原因、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且环境问题的产生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区域性,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注重结合国内外关于环境方面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如在讲大气污染时,结合中国近几年出现的雾霾,充分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空气质量标准的划分,并对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现状有个深入的认识,并结合西安目前建立的除霾塔来净化空气、减轻大气污染的事例,让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也有个动态的了解。在讲水污染、土壤污染时,可结合国际上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日本的“水俣病”、“骨痛病”等典型案例,并可结合我国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典型案例,如我国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6年“甘肃铅污染事件”让学生对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有个深入的认识,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3.4 改革评价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2]。《环境保护基础》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的分数,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因此,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塑造。为了更好地达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效果,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进行多样化改革[5],可改变这种单一的以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收获,如可鼓励学生采用分组的形式自编自演与环保知识有关的话剧,通过创设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情景故事的演绎,来加深学生对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感悟。此外,还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案例讨论、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及组织环保知识主题演讲、辩论赛等形式多维度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分数不能决定一切,而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4 结论

《环境保护基础》课程在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中很有开设的必要行,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很好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境保护的公德意识,从行动上践行环保理念,参与环境保护。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及评价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及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得到根本地提升。

猜你喜欢
积极性环境保护考核
环境保护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内部考核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