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传统雕刻文化价值与保护对策的研究1

2019-02-17 17:07孟卫东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雕刻福建传统

文/孟卫东(厦门理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部,依山面海,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成分。福建的居民大多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后裔,有一小部分是外来民族的后裔。历史上曾有道教、佛教、古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多种信仰。福建宗教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它在发展民间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福建传统与雕刻艺术

(一)宽容的宗教文化氛围,多元的宗教信仰

福建是我国宗教信仰相当发达的区域,妈祖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摩尼教信仰、印度教信仰及民间诸神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清水祖师、郭圣王、青山王、开漳圣王信仰等,福建文化所孕育的诸多宗教人物、宗教思想乃至神明信仰,在我国宗教信仰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福建许多寺观祠堂宫殿中,不同宗教的神灵被供奉在同一庙宇里和睦相处,分享百姓的香火的现象相当普遍,而且一个庙中神灵数量越多,适应面也就越广,崇拜的人就越多,香火也就越旺盛。如马甲双髻山的仙公信仰,原先只有一个半山仙洞,供奉何氏九仙及其母舅范侯公,后来发展为儒、释、道三教合一为主的胜地,既供奉何氏九仙,又供奉释迦牟尼、药师、观音妈、十八罗汉、关帝爷等。福建民间信仰的融合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在中国民间信仰史上比较突出,它既是以中国宗教信仰的功能性和功利性特征为前提条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厚德载物”精神和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丁玲玲.泉州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和功利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6)这主要是由于福建山多林密、交通不便,使福建人心态、语言文化、地方习俗等不易统一所造成的。

(二)福建传统雕刻艺术题材

1、佛教题材雕刻艺术

佛、菩萨、罗汉以及天王、力士等是福建佛教雕刻题材的重要内容,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麓的石刻弥勒佛像,是建于元代的全国最大的整石弥勒佛造像;泉州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为元代喇嘛教石雕造像;泉州清源山左峰半山腰,释迦瑞像是福建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佳作之一;泉州开元寺内东西塔,每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160尊,在须弥座上还有佛传图40幅、花卉鸟兽图48幅以及负塔侏儒16尊,这些雕刻反映了佛教发展概况与佛教义理规制;安海的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身高2.95米,宽2.5米明代中期制作,以樟木雕成,为明代木雕艺术珍品。

2、道教题材雕刻艺术

福建道教人物造像数量较少,但却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像,是宋代石雕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泉州南安九日山现存宋代祈风摩崖石刻多达10方,这类祈风、祭海的道教礼仪, 是研究宋代祈风制度及中外友好往来的珍贵资料。

3、古伊斯兰教题材雕刻艺术

伊斯兰教圣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现在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20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都设计的精美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清净寺位于门楼北墙上尚保存阿拉伯文碑刻,即于北墙左右嵌有两方阴刻“月”、“台”石刻,寺内保存明成祖于永乐五年( 1407年)颁布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渝》石碑。

4、其它宗教题材雕刻艺术

基督教意大利圣方济各会教徒墓碑,在保持西方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的思想内涵和造型艺术,四翼天使脸庞丰满、双耳齐肩具有佛教塑像特征,而翅膀则是典型的希腊风格,祥云及飘带则是中国的产物,尖拱外形有浓厚的波斯气息,而三尖冠类似蒙古贵族帽饰;华表山麓的草庵寺,是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遗址;开元寺大殿后廊上的一对青石柱, 两柱同呈方体,四面均雕饰婆罗门式浮雕,系印度婆罗门教建筑遗存。1956 年吴文良先生曾在泉州南门五堡街发现一通石碑, 断裂为二,其上刻有印度泰米尔文字和汉字的碑文。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泉州发现印度教石刻、石碑多达300多方。

二、福建传统雕刻艺术的成因和特点

(一)独特的地理优势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石矿资源,青岗、灰绿、白岗、花岗等都是石雕的上等材料。其中花岗石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花岗岩由于耐酸碱、石质坚挺、纹理清秀而闻名中外;云母、石英质地均匀,易于散热,不易沾染、变色、风蚀,易于加工,更是非常优良的雕刻材料。另外,闽南地区多雨、潮湿,年平均雨日达107—167天,且暑季炎热,所以自古以来在建筑中常常以石代木,而且多以自石或青石为建筑材料(白石在梅雨季节不返潮,雨后易干,在盛夏则散热快;青石颗粒较细,一般使用在建筑的柱子、柱础、门框、门槛、门枕石、台基、台阶、窗框、窗棂和裙墙等),石构建筑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特色,历史悠久。

福建木雕以龙眼木、黄杨木、荔枝木、樟木、红木、茶树木等为主要材料,主要产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闽北等地。多用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等。

(二)福建传统雕刻种类

福建宗教雕刻艺术品种繁多,除了石雕、木雕、砖雕以外,还有瓷雕、漆雕等等。

福建早期的石雕主要出现在宗教建筑与陵墓中,明清时代,福建石雕多施于牌坊、龙柱、门楣、勾栏、门窗、柱础;木雕有劈、削、雕、剔等雕刻技艺,木雕所雕饰的造型、图案、纹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乎无所不包。从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及山、水、云,到传说中的瑞兽如龙、凤、麒麟等,还有回纹、拐子、草勾等几何纹样;砖雕主要用在民居上,大致分布于门楼、门罩、檐口、屋顶、影壁、窗棂等部位都装饰着精美而繁复的砖雕,砖雕又分闽北和闽南两种特色。闽北砖雕多用青砖雕刻,砖雕图式以回纹、花草、鸟兽、人物、山水为多。闽南多用红砖雕刻,内容以宗教、山水、花卉、人文故事为主。

三、福建传统雕刻艺术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

“宗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一旦产生,又深刻的影响着当时、当地的社会、政治、和文化……”。1于可.世界三大宗教及其流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9检阅人类的宗教史和艺术史,我们便可以发现,人类创造的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具有宗教的神采;而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宗教,也都具有艺术的意蕴。2林蕾.宗教意识下的艺术形式[J].安徽文学,2009(04)

在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福建宗教雕刻以中原文化的传统意蕴为艺术创作主体,又汲取和融汇了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的技艺精华,与传统建筑工艺相生相伴,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福建传统雕刻艺术在雕刻表现手法和题材上, 有着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浓郁的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习俗, 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如莆田涵东村的盛云庙,建于清代,祭祀保生大帝,神像为木雕材质。虽然年代久远,但雕刻匠师巧妙运用木材的纵纹走向和彩绘的亮丽,在形象上追求出神像的富丽堂皇之感。南宋张仕逊参与重建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24尊“飞天乐女”,它将宗教雕刻、建筑雕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福建传统雕刻艺术不但与当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较早传播到海外,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对海峡两岸的经济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享有“八闽第一木雕大师”美誉的崇武王益顺携其子承建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之后,在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等闽台名刹的建筑中,都广泛运用这一传统木雕工艺。而其巧夺天工的技艺也得到了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的广泛认同和推崇,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

四、福建传统雕刻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现代思考

福建传统雕刻艺术是我国的宝贵历史财富,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对雕刻工艺的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产品在当今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也看到作为传统的雕刻艺术的某一方面也在迷失消亡中。历史曾赋予了这里如此丰厚的遗产,作为这一遗产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应站在世界和未来的高度,谋篇布局,提高对宗教雕刻艺术文化历史地位和遗产价值的认识,创造性地保护好这一工艺。

(一)雕刻工艺的传承和复兴

福建雕刻工艺技艺与其他地区的雕刻工艺技艺大体相同,一般采取口传身授或祖传秘授的方式来逐代传承,随着老一代雕刻手艺人的身老故去,很多传统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但从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角度考虑,这样的自然消失是非常可惜的。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传统绝技的回复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般说来,民间技艺会否人亡艺绝,主要看市场,只要有市场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就不会人亡艺绝。比如木雕、石雕由于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是佛像、建筑装饰等,因此普遍受到民众的欢迎。雕刻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带动诸如古典工艺家具、玉雕、宗教雕像、竹雕、漆器等相关工艺领域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意见》(闽委办发〔2009〕3号)精神,进一步加快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特制定《福建省工艺美术产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工艺美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意产业联系密切,是丰富人民生活、振兴地方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功能、加深两岸文缘、促进对外交往、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雕刻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传统技艺也得到传承,培养了一大批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等,为雕刻行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鲜血液。

(二)保护传统雕刻工艺的多样性

当人们在谈论艺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宗教;当人们在探究宗教的时候,又不知不觉会面对着艺术。一部宗教史,几乎半部是艺术史,东方和西方,尽管供奉的神不一样,这一点却基本相似;反过来,一部艺术史,有幸能入乎其内的艺术作品,又大多与宗教有关。马蒂斯就认为:“一切名符其实的艺术都是宗教的。不论它是一种线的创造、还是一种色彩的创造: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不存在了。如果它不是宗教的,它就仅仅是一种文献艺术,一种轶闻艺术……艺术也就不存在了”。1杰克·德·弗拉姆编. 马蒂斯论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227

1、保护福建古建筑,留住福建雕刻工艺的载体

建筑是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之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一定时期文化的缩影。建筑物既是实用之物,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建筑与雕刻相结合,更丰富了这种内涵,从历史上看,许多布局严谨、造型古朴、个性突出、群体协调的建筑,无不以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为装饰,不仅使建筑物丰姿异彩、熠熠生辉,而且生动地记录了社会文化活动的擅变和人类历史的演进。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既有悠远历史,又有精美雕刻,还有绰约风情的雅致古朴、气势峥嵘的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如连城培田古民居,它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建于宋末,大部分建筑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乾隆和光绪间。如此宏大之规模,在古代闽西以至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都是鲜见的。整个村落大体由两牌坊、两庙、三庵、两座书院、六座学堂等传统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一座古祠、三十余栋民居以及一条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1黄东海,林从华.福建培田古民居明清雕刻艺术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其中以衍庆堂为代表的明代培田古民居装饰雕、建于清咸丰年间的济美堂、务本堂、继述堂虽然整体建筑保存相对完好,但是许多建筑构件、精美的木雕、石雕被破坏、盗窃、贩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今福建许多老房子未能得以保护,就是保护下来的房子,也大多是一只空壳,许多人将家中的砖木石雕构件当成古董变卖了钱。

2、多留些古物,也就多保护了些福建工艺

在考古资料的收集方面,吴文良先生做出了筚路蓝缕的贡献,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1957年编撰的《泉州宗教石刻》一书对泉州石刻遗物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其中不少石刻现已无存或损毁,这更显吴文良此书的价值所在。

历经千年的发展,福建拥有大量与中古时期海外交通有关的文化遗存、文物瑰宝,如清净寺、灵山圣墓、草庵摩尼教寺遗址、伊斯兰教石刻、印度教寺石构件和精美浮雕,以及带十字架的基督教石刻等,其数量之繁、种类之多和价值之高,超乎想象,以前散见于野外者, 现已大多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五、福建传统雕刻艺术的现状及文化价值的保护对策

福建宗教雕刻具有研究价值,它对繁荣学术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用。不了解世界宗教文化,也就不可能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样,不了解福建宗教文化,也就不可能了解福建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就无法接近福建文化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一)保护规划的重点内容

1983年4月9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作出确定和开放一批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决定。其中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本文简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共计142座,而福建与山西、安徽二省并列第一,均有14座,即福州涌泉寺、林阳寺、西禅寺、地藏寺、崇圣寺、莆田广化寺、慈寿寺、光孝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漳州南山寺、福清万福寺和宁德华严寺。值得一提的是, 2001年由福建省旅游局主持评审通过的《福建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认定我省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色为“山海一体、闽台同根、宗教多元、民俗奇异” ,而14座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不仅是福建多元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六大产品体系之一——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保护和旅游、地方经济的平衡发展

1、民间传统雕刻的保护

现如今,福建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已经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砖瓦房、钢筋混凝土房,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正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依附于传统建筑上的装饰木雕、石雕、砖雕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同时,具备精湛手艺的民间雕刻艺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两者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了传统雕刻在当下缺乏生存空间的结果。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民间传统雕刻,时刻渗透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独特情调,拥有不同于一般旅游景点的建筑风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注重对原生态雕刻艺术的保护,这是文化人类学的根本思想所在。传统民间雕刻的艺术、历史等价值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对于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不能忽视甚至摈弃。

2、促进雕刻产业与现代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目前,以我省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为中心或重要组成部分被审定公布为各级风景名胜区的也有3处, 即以涌泉寺为中心的鼓山风景名胜区;以华严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区;以广化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凤凰山风景名胜区。这些佛寺在海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和地位,具有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等意义。引导雕刻行业创新思路,以旅游风景名胜区特色文化为主题,以地方传统雕刻艺术为基调,开发和生产有地方特色、主题鲜明、适销对路、能代表旅游形象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把旅游工艺美术品的鉴赏、体验、消费纳入旅游内容,积极培育雕刻艺术产业各种类的旅游点;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三)政出多门的思考

1、培育雕刻产业龙头企业,创建雕刻品牌

在石雕、木雕等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大型企业加以重点培育,指导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雕刻产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科技进步对雕刻产业发展的推力,提升传统工艺雕刻的技艺水平,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2、鼓励校企联合创建开发基地,提高雕刻艺术文化影响力

鼓励雕刻企业将院校作为雕刻技术来源和智力支撑,聘请教授、专家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院校将企业作为雕刻研发、创新、学生培养的实验基地,共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雕刻创新体系。鼓励传统手工艺家庭传承或带徒传艺,拯救和振兴濒临失传、艺术价值较高的福建传统雕刻技艺和品种。鼓励传统雕刻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支持雕刻项目申报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等。

(四)保护体系的建立

1、就地保护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加大对国家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保护好历史遗存的宗教雕刻艺术及优秀工艺大师,一方面保护下来的是精美的艺术品实体;另一方面保护下来的是一部特殊的史书。它的艺术成就可以给当代的雕刻艺术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它的历史性更使它作为一个资料给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甚至能起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2、转换功能

转换宗教雕刻艺术的功能,让一些建筑装饰雕刻从建筑的附属中独立出来, 从一个普通的装饰物转变成独立的艺术品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供人们欣赏把玩的艺术品。当地有关部门应对有价值的建筑及散落的宗教雕刻作品采取保护措施, 也可以将雕刻构件收为一处进行陈列、展示。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宗教石刻陈列馆,陈列宋元时期宗教石刻231方,这些宗教雕刻作品有伊斯兰教石刻、景教石刻、摩尼教遗址和娑罗门教寺建筑构件等,多是近几十年文物专家从福建各地搜集而来。研究这些石刻的艺术特点,将会为我们揭示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文字的民族在同一地区进行艺术生产的复杂过程和微妙变化,从这种变化之中我们可以洞察多元文化的深层底蕴。

3、美育教育

审美和艺术在社会文化建构和国民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审美、文艺和美育工作。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17年1月25日发布并实施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如福建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象,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木雕工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其传承脉络清晰,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文化部门、文联加强专业指导,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支持开展高雅艺术和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

4、创建传统雕刻艺术数字博物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福建宗教雕刻艺术作品多依附于寺庙建筑、旅游风景名胜景区及偏远山区,有些还具有体量大、分散广的特点,如老君岩像、九日山摩崖石刻等,如何能把它们聚集在一起,数字博物馆是当然的首选。

数字博物馆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则先后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期、70年代的尝试期和80年代的扩展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到来和数字博物馆的产生。“数字博物馆是以数字形式对实体藏品的各方面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实现藏品的永久保存,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种服务的信息系统。数字博物馆能够突破展览空间的限制,使得展览次数和展览藏品不受限制;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使更多的公众不用亲临实体博物馆而实现参观浏览;能以博物馆资源为内容,通过建立教育的网络链接,可以辅助学生课堂学习;能提供专题展览,整合多媒体,通过全新的交互方式增强观众的学习体验。”1郑霞.数字博物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26建立宗教雕刻艺术数字博物馆的好处在于:①存储数字化。把雕刻作品以数字形态保存下来。如许多石刻风化非常严重,轮廓已无从辨认,通过三维采集的形式可以很好的保护下来,加以分析研究。②展示多样化。多样化的展示对观众的吸引力更强。③访问无碍化。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来访问数字博物馆以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参观浏览。④资源共享化。数字博物馆数字藏品资源可以在博物馆之间、社会之间进行传输和共享,资源通过网络被广泛传播出去,社会影响面更加广泛。建议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雕刻艺术中心等平台为基础,联合省内高校、研究机构共同搭建福建省雕刻艺术数字博物馆平台。

六、结语

杜尔克姆认为文化人类学下的宗教应从两方面界定,一方面是神圣与世俗的对立,因为人们认识世界本可以分为神圣的世界与世俗的世界;另一方面是信仰与仪式,认为“宗教是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活动”,而这种神圣物包括人格化的神与灵魂,也有非人格化的力量。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发展经济上,对传统的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包括雕刻在内的民间艺术形式采取漠视的态度,听之任之,随之自生自灭,致使这些承载着民间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着遗失的危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福建宗教文化的特性是相互包容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息息相关的,兼容性和变通性也是有联系的。保护传统雕刻艺术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 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即守住我们民族的根本,对其进行传承保护与研究,要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多元文化需求和共识以及业界的共同努力,如宗教雕刻艺术中的妈祖文化,无论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妈祖文化理所当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并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雕刻福建传统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On art
老传统当传承
雕刻树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