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明朝海外贸易背景下的苏州私家园林建设1

2019-02-17 17:07杨俊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丝私家园林造园

文/杨俊(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引言

中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汉代就已在东南沿海发展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商人由广东、福建等地出发,穿越南海和印度洋,将丝绸等货物运往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等地,再由罗马和阿拉伯商人经红海运至埃及亚历山大港等地,后经地中海抵达欧洲。唐、宋、元等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海外贸易的规模,还是贸易管理和征税制度,都愈加的扩大和完备。明朝一改前朝海外贸易制度,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商业活动。明朝中后期,部分开放了海禁,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海外贸易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晁中辰. 明代海外贸易研究[M]. 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15.。

明朝的海外贸易形式主要有官方的朝贡贸易和私人海外贸易两种,作为国策所施行的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是私人海外贸易,而官方所进行的朝贡贸易则获得较大的发展,但是朝贡贸易的本质确是出自于团结周边国家的政治目的,不计较得失,甚至“厚往薄来”,经济价值较低。直到明朝中后期开放海禁之后,私人海外贸易才得到大力发展,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渗透进明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之处于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背景下,明朝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苏州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恰恰是这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这一时期苏州私家园林的建设蓬勃发展,诸多方面受到了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内在影响。

一、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的明朝海外贸易

1.1 在西方重商主义潮流下卷入全球化贸易

从1405年(永乐三年)开始,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下西洋,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郑和的海上远航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明初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壮举,足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开辟了多条亚非国家之间的海上交通航线,由明太祖时期的17个国家129批次来华朝贡发展成明成祖时期的40个国家238批次来华朝贡1杨俊. 南京明代文化景观遗产资源调查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1.,实际上构建了以中国为核心的辐射东南亚地区的朝贡贸易体系,发展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促成了亚洲国家的多个国际贸易港口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而在这样的贸易体系下中国无疑是起到了完全的支配作用。16世纪正值欧洲大航海时期,西方殖民者不断开辟新航线,开拓新的殖民领土。1511年(正德六年)葡萄牙人占领满剌加(即今马六甲)海峡,扼住了中国通往南亚、印度等地的海上通道,逐渐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海上贸易主导权。同一时期,1565年西班牙人占领菲律宾,随后开辟了直接联系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太平洋航线”,通过马尼拉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明史记载佛郎机“自灭满剌加、巴西、吕宋三国,海外诸蕃无敢与抗者”2(清)张廷玉等.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M]. 上海:中华书局,1974.。至此,明朝政府彻底丧失了对东南亚地区贸易的支配地位。新航路的开辟导致西方殖民者海外市场的不断发展,全球贸易扩大到了三大洋沿海地区,包括“新发现的美洲、澳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西伯利亚的沿海地区”3何多奇. 早期世界市场与中国海外贸易[J].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9.,将相对孤立或封闭的区域性贸易通过海上运输串联成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市场,在各大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明朝在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于1567年(隆庆元年),隆庆皇帝正式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洋,史称“隆庆开关”。自此,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对外开放时期,而这一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无意中却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的贸易浪潮之中。明初,中国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十分有限,明中后期,随着西方殖民者陆续占领亚洲的一些贸易中心,欧洲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剧增,据估算,明朝后期“进出口贸易的总额平均每年高达1647万两白银左右”,仅葡萄牙一国于17世纪20-30年代每年通过广东、澳门经菲律宾转运至美洲、欧洲的生丝和绸缎就值150万比索之多4李庆新.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93.。从世界范围看,15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在重商主义追求商业资本不断增加的潮流下,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海洋贸易与海外扩张,发展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地理大发现更是为欧洲国家与东方直接贸易提供了保障,世界贸易市场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商品的贸易流通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满足国内市场和以中国为中心辐射的周边区域性消费范围,逐渐纳入了全球性的远距离贸易市场体系之中,甚至成为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2 长期贸易顺差下白银作为“商品”大量进口

16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纷纷来到东方进行贸易,以求获得巨额利润。他们将欧洲运来羊毛织品、布料、水晶和玻璃制品,以及从印度及南洋运来的香料、宝石、檀香木运至中国贩卖,再从中国运出生丝、丝绸、瓷器、糖、中药材等至东南亚、印度、欧洲、美洲等地贩卖获取巨额差价。但是,由于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商品价廉物美,深受各国欢迎,加之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国家长期实现海禁导致商品经济受到压抑发展较为缓慢等因素,中国商品在海外贸易中常常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而欧洲国家从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贸易平衡问题,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给亚洲国家,只有靠输入贵金属来保持贸易平衡”5李庆新.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8.。另一方面,明朝对于白银的需求量十分巨大,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并且赋役也折成银两交纳。

1554年,葡萄牙租借澳门作为中转口岸,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等运往日本,再将日本的白银运往中国赚取差价。西班牙殖民者虽然控制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霸权,可是在这一时期并没有能够与中国互通贸易的商品,直到发现了美洲的白银,西班牙人通过马尼拉作为中转基地,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等通过太平洋航线运往墨西哥,再从墨西哥将美洲大陆的白银运往中国,开始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与中国的海外贸易。

在西方重商主义的影响下,殖民者将白银作为“商品”同中国间接的展开贸易,从而维持其整个殖民帝国的有效运转。有学者研究,从万历十八年 (1590) 至崇祯十七年(1644),从太平洋运至菲律宾的白银总共达 123百万两,平均每年约224万两。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葡萄牙船只每年携带16-80万两白银从果阿运往澳门1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05:17.。据统计,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朝政府因开采银矿所得的银课收入总额共为11,395,775两,除去无记载的年数,共113年,平均每年的银课收入在10万两左右2全汉昇. 中国经济史研究:明代的银课与银产额[M]. 上海:中华书局,2011.。明朝中后期官方对银课收入并无确切的记载,其收入应大抵持平或略低于前期。由此可见,明中后期通过海外贸易输入的白银数量是国内开矿所得的十几甚至几十倍之多。1.3 生丝和丝织品等商品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明朝蚕桑业发展较快,主要表现在蚕桑种植面积扩大,蚕桑生产技术提高,生丝产量增加,如珠三角地区一个农妇一年可缫丝约40斤左右3李庆新. 明代海外贸易制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02.。明朝丝织业发达,除了用于满足明朝宫廷内部需要的帝后服饰和百官赏赐等,还有用于外藩回赠和对外贸易等。而丝织业尤以东南地区最为发达,明朝的官局制造就以南京、苏州、杭州为重心,据《明史》所载,苏杭织造,自万历中,频数派造,岁至十五万匹,民间丝织业更是远超官营丝织业。明朝中后期,生丝和丝织品等逐渐取代奢侈品和土特产成为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中国商船载运出去的货物中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当时生丝几乎全部产自江南地区的杭州、嘉兴、湖州、苏州四地,用以输出海外的丝制品的绝大部分也产自江南地区4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05:18.。

有学者研究,16世纪后期每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中国丝约在3000担左右。1600年前后,每艘由澳门驶往果阿的葡船所载货物中生丝和丝织品两项合计约占商品总额的60%,价值约为24万两白银5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05:64.。按每担约值白银70-80两不等计算,共计约3000至3400担左右6戚印平,刘海玲. 晚明澳门与日本贸易中的中国丝织品[J]. 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8.。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通过澳门中转,每年约将1000-1600担生丝输往日本,至17世纪初期基本维持在年均1000担生丝的贸易额7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05:94.。17世纪30年代澳门运往日本的丝织品约占当年贸易总额的70%至80%之多8戚印平,刘海玲. 晚明澳门与日本贸易中的中国丝织品[J]. 杭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至四艘大帆船进行远洋贸易,每艘大帆船载运的丝织品约为300-500箱,约折合为600-1000担9李隆生. 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D]. 上海:复旦大学,2005:146.。粗略估计,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每年用于海外贸易的生丝和丝织品的数量至少约在5000担以上,如此数量巨大的生丝和丝织品需求量,无疑对明朝的丝织业及相关手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使丝织业得到了规模空前的发展壮大,从而促使国内生产要素发生改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进步,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原动力。

二、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建设的特点

明朝初期,由于国家致力于恢复生产,私家造园大受限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明朝中后期江南私家园林建设获得较大的发展,无论是在艺术风格上,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这其中尤以苏州私家园林为最杰出典范。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建设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远超历朝历代的营建数量

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的兴造进入了历史上的最高峰时期,首先集中体现在营建的数量方面,不仅远超前朝历代苏州私家园林数量的总和,而且和清朝苏州私家园林总数基本相当。除了文人士大夫热衷于修造私宅园苑以外,就连有钱的富贾大户也竞相营造园林,明人何良俊在《西园雅会集序》中记载了明朝嘉靖以来江南各地竟修园林的情况:“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嬴,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略市肆民居大半。” 这里所述的园林数量大约占到城中民居的一半,未免有所夸张,但由此可见江南地区营建园林的盛况。魏嘉瓒先生在《苏州历代园林录》中提及,明朝第宅园林累计有二百七十多处,而晚明苏州及下属县邑的新造园林就占了约总数的一半,共计大约130多处,其中苏州古城及吴县、长洲等地约44处,昆山、太仓两地约51处,常熟、吴江、松江等地约40余处1郭明友. 明代苏州园林史[D]. 苏州:苏州大学,2011:171.,这一数量几乎和整个有清一代苏州第宅园林的总和相等了。

2.2 崇尚豪华奢靡的造园风尚

明朝中后期,苏州私家园林的营建随着整个社会风气日渐由俭变奢而呈现出豪华奢靡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整个苏州的城市经济已逐渐“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转变,已逐渐进入“消费社会”的形成时期2巫仁恕. 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 上海:中华书局,2008:23.,甚至出现了一些炫耀性的“消费”,而园林就是其中一项耗资颇丰的“消费项目”。加之自明初制定的国家律令逐渐松弛,大量的乡绅富户不满足于营建居室房舍,开始转向营造园林。园林的修建非一般百姓人家所能为,“一园之设,少则白银千两,多则至有万金之誉”,仅园中所用太湖石一项“其价佳者百金,劣亦不下十数金,园池中必不可无此物”,“一切皆以奢侈相尚”。园林建筑宏大,造景数量密集,少则几十景,多则几百景。园中喜用奇石,且构筑假山较多,王世贞的弇山园“石高者三丈许,至毁城门而入,然亦近于淫矣”3(明)谢肇淛. 五杂俎[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56.。建筑用材趋于奢华,多选择名贵硬木木材,建筑装饰色调绚丽,雕饰增多。园林花木多选择名贵珍奇的品种,且品种繁多。园林活动则少文人雅集,多笙歌宴会的游乐活动,且在园林中安排了专供戏剧表演的戏台和厅堂,从而追求感官的刺激和物质的享受。

2.3 文人审美标准下的理论塑造

明朝中后期随着园林建设的蓬勃开展,出现了众多园林建设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和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身兼造园实践家与理论家于一身的苏州吴江人计成,在总结造园经验的基础上著述完成了《园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园林建设理论的专著,其涉及到园林建设的各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园林的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内容。计成在开篇就以“余少以绘名”表明自己的文人身份,同时通篇行文以辞藻华丽的骈文,无处不在彰显文人的审美标准。文震亨在《长物志》对园林的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等方面做了介绍,与《园冶》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尤其提出了“雅”与“俗”的区分,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标准。此外,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器玩部、种植部等篇章中对造园的理论也有所论述。

上述这些有关园林建设的理论著作,不仅对造园的原则、方法、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更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和美学思想。从而使明中后期的造园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营造和设计实践,更是一种反应社会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诉求的“理想家园”,以至于上升为一种反映社会上层精英阶级——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心理状态、审美诉求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多种人文因素的复杂而绚丽的‘文化现象’”4谢云霞. 晚明江南文人的园林设计美学思想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5:3.。

三、海外贸易对苏州私家园林建设的影响

明朝苏州私家园林的建设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代表了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最高水平,在艺术风格、造园理论、审美趣味、造园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杰出典范。明朝苏州私家园林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究其原因,无疑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发展水平等诸多社会的内部因素固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某些外部因素往往也非常重要,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对苏州私家园林的建设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为园林建设注入了雄厚的资金

随着隆庆开关之后,苏州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明万历年间,“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苏州就业于机房、染房的织工、染工达数千人,“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记载的抗税斗争中“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苏州作为生丝、丝织品的生产基地,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此外,苏州交通便利,有多条航船专线,“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苏州一跃成为当时全国经济中心之一,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城市5韩大成. 明代城市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9.。

在整个明朝中后期海外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苏州这样的丝织业重镇经济的蓬勃发展,单单1582年夏太仓储存的白银就高达600万两6樊树志. 晚明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8.。经济的繁荣直接导致了苏州城市的发展,且与周边的市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城镇网络,至明后期苏州府的城市化水平已达15%左右1陈江.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3.。苏州城内聚集了大量的因从事丝织业而致富的机户,和从事贸易而致富的商贾大户,这些富户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兴造园林这样一项耗资巨大的奢侈行为成为了可能。

3.2 园林成为社会竞争的文化资本

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层往往由皇亲国戚和通过科举致仕的文化精英所构成,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作为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地位轻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园林的修建多为社会的上层精英所为,或为罢官归田养老之所,或为隐居游息寓居之处。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白银的大量涌入,商人拥有了前朝无可比拟大量的财富,他们开始参与社会竞争。上层文化精英们的宅舍园林、书房家具、衣着服饰、交通工具、出行旅游等日常生活各方面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其中豪华的园林成为他们巨额奢侈消费的最主要“商品”之一2巩天峰. 欲望空间的营建:文人士大夫的奢侈消费与明中晚期江南园林的兴盛[J]. 南京:艺术学研究,2012:384.。

与此同时,由于官场腐败黑暗,买官卖官严重,通过“开纳事例”出售官职、吏胥、监生等职衔,每年仅“开纳事例”所获得的事例银约为40万两至50万两之多,远超任何一种工商业的收入3黄仁宇. 16世纪明代之财政税收[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21.。明中后期生员数达50万之多,生员晋升为进士的几率为三千分之一,约有三分之二的生员无法晋升,甚至是举人都难以补到空缺出任官职,文人士大夫科举致仕的上升通道日益闭塞。一正一反,此消彼长,一方面是拥有巨额财富的商人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商人取得了部分属于士大夫的功能,商人社会功能的角色日益重要”4巫仁恕. 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 上海:中华书局,2008:63.。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科举竞争越来越激烈,仕途之路日益壅塞,象征身份地位的衣食住行等诸方面均受到挑战,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所以文人士大夫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园林这样的文化资本,不断地提高和制定新的审美标准来维护自身的上层精英地位,使其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

3.3 造园等相关行业出现职业化倾向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大批乡村人口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同时,通过赋税制度的改革,大量手工艺人从农村土地赋役中解放出来,涌入苏州城寻找生计,以手工业为生。另一方面,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手工艺匠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商贾富户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人士大夫们不断提高的审美品位,共同刺激了手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方面,明朝中后期苏州新造了一百多座私家园林,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无疑刺激了与造园相关的行业发展,出现了一批以造园为职业的工匠,其中以计成、张南阳、张南垣、周秉忠、周廷策父子等最为著名,其园林作品不仅遍布苏州,更是遍布整个江南地区,诸如东第园、寤园、石巢园、影园、豫园、日涉园、弇园、寄畅园等,为江南地区乃至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园林遗产。此外,还形成了建筑营造、家具制作等为职业的手工艺人团体,其中最为有名以蒯祥为首的“香山帮”匠人,在这一时期其建造制作技艺更是达到了鼎盛和辉煌。

四、 结语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明朝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在西方殖民列强控制中国出海口及周边海域之时,中国卷入全球化贸易之中,成为世界市场中的重要一环,为世界市场提供了大量的物廉价美的生丝和丝织品等商品。同时,日本,美洲等地的白银也大量的输入至中国,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明朝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和变革,诸如白银的大量输入、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社会阶层的变化、社会风俗的嬗变等,海外贸易成为内在影响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这些内在的影响能量逐渐通过一些外在的表征释放出来5杨俊,张青萍. 南京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层积认知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8:11.。此时,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正是这些外在表征的一个突出典型,,造园数量的激增、造园工艺水平的提高、造园从业人员的增多、造园理论著作的出现等等都与其有着内在的隐性联系。

猜你喜欢
生丝私家园林造园
基于机器视觉的生丝抱合电子检测系统设计
日本蚕丝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茶业的启示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生丝纤度序列特征参数调查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