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籽中营养和功能性成分研究进展

2019-02-17 16:14袁琴琴刘文营
食品工业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亚麻酸亚油酸籽油

袁琴琴,刘文营

(1.菏泽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山东菏泽 274000; 2.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北京 100068)

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培育历史,先后经历了药用、观赏和综合利用三个阶段[1],药用品种以凤丹较为出名[2]。以往人们在对牡丹进行加工利用时,通常对牡丹花和丹皮进行加工,而将牡丹籽作为废弃物丢弃,产生了大量的浪费。而牡丹籽中含有7%~8%的油脂、9.9%的淀粉、20.35%的蛋白质[3]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4],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5-6]。此外,牡丹籽中还含有大量低聚芪类物质[7]、单萜类[8]、芍药苷类[9]、糖类[10]等活性成分,采用Folin-Ciocalteus比色法[7]、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8]、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9-10]等可以实现活性物质的检测分析。牡丹籽中的天然物质的纯化方法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11]、微波辅助技术[12]、超声辅助技术[13],以及多种方法联用技术[14]。牡丹籽中活性物质的功能特性包括抑菌[15]、抗氧化[16]、抑菌肿瘤细胞生长[17]等,同时可开发降糖肽[18]、降压肽[19]等产品。随着人们针对牡丹籽研究的增多,以及随着牡丹籽油被列为新资源食品[20],牡丹籽产品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将在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实现经济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就近年来针对牡丹籽中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及分析方法研究、化学物质纯化方法和活性物质的功能性分析开展的研究报道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牡丹籽的深层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促进牡丹籽的开发利用。

1 牡丹籽营养和功能成分分析

牡丹籽含有较高含量的脂类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可溶性糖[21],且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功能特性,开发潜力巨大[14]。

1.1 分析方法研究

1.1.1 低聚芪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植物中的低聚芪类物质是一类具有特殊1,2-二苯乙烯骨架的聚合物,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抗氧化和保健等功能[22],为了对牡丹籽饼粕中的低聚芪类物质进行分析,刘普等[7]以没食子酸为标准样品,采用Folin-Ciocalteus比色法对低聚芪类物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对物质浓度与吸光度值之间线性关系的分析,当含量为0.5~3.5 μg/mL时,R2=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99.8%,RSD为0.97%,能够对低聚芪类化合物进行快速测定。

1.1.2 单萜苷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刘普等[8]建立了RP-HPLC同时测定油用牡丹籽饼粕和籽壳中6种单萜苷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洗脱剂采用乙腈和磷酸二氢钾,实现了对4-羟基白芍苷、氧化芍药苷、白芍苷、芍药苷、6-O-β-D-吡喃葡萄糖-8-O-苯甲酰基-9α-甲氧基-牡丹酮和白芍苷R1的同时定量和定性检测,且单萜苷类物质在籽饼粕中的含量较高,为牡丹籽饼粕作为单萜苷类物质的来源进行提供了支撑。

1.1.3 脂肪酸组分测定方法 脂肪酸检测方法为气相色谱法或者气相色谱质谱法[23-24],而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UPLC-ELSD)也具有进行脂肪酸组分检测的能力,测定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以及硬脂酸的R2分别达到了0.9932、0.9996、0.9955、0.9952和0.9915[25]。

1.2 醇溶性成分分析

药材、食物原料、植物等天然物质的醇溶性物质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有机酸类、多糖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抑菌、抑制心肌缺血等作用。易军鹏等[26]运用甲醇对牡丹籽萃取,通过硅胶柱分离,经理化特性和波谱分析结果显示,得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豆甾醇(stigmasterol)、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柯伊利素(chrysoeriol)、反式葡根素(trans-glucagon)、顺式葡根素(cis-gluconate)、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和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等十二种活性物质。

吴静义等[27]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运用柱层析、薄层色谱等分离技术,得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苯甲酸(benzoic acid)、白芍苷R1(albiflorin R1)、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6′-O-β-D-glucopyranosylalbiflorin)、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氧化芍药苷(oxy paeoniflorin)、咖啡酸(caffic acid)、芍药苷(paeoniflorin)和蔗糖(sucrose)等11种成分。

卢宗元[28]同样运用柱层析分离,采用HPLC鉴定,得到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β-胡萝卜苷、对羟基苯甲醛、白桦脂酸、trans-ε-viniferin、cis-ε-viniferin、pauciflorol E、(+)-ampelopsin B、hopeafuran、vitisinol C、gnetin H、suffruticosol B、suffruticosol A、suffruticosol C、rockiol A、rockiol B、rockiol C、4-O-methylpaeoniflorin、Paeonidanin和4,9-二羟基-8-10-去氢百里香酚-1-O-β-D-葡萄糖苷等21种物质。

研究者均在牡丹籽的醇萃取体系中检出了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胡萝卜苷等物质,即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牡丹籽原料存在共性物质,为开展牡丹籽活性物质的系统分析提供了依据。

1.3 牡丹籽中芍药苷、糖类、单萜类组分分析

芍药苷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免疫、以及平滑肌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药理作用,在抵抗环境污染[29]、降低关节炎症[30]和降血压[31]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秦爱霞等[9,32]运用醇溶、树脂吸附和HPLC纯化,通过1H NMR对牡丹籽纯化产物鉴定显示,共分离出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芍药苷、苯甲酸和芍药苷元等六类芍药苷类物质。

糖类物质是植物籽壳的重要活性组成[33],施君君[10]将牡丹籽粕经热缓冲液、螯合剂、稀碱溶液和浓碱溶液连续提取,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共获得了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分子量为3467 kDa,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分子量为4677 kDa,由阿拉伯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分子量为229 kDa和由半乳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分子量为56 kDa的四种多糖。

单萜苷类物质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植物成分[34],刘普等[35]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牡丹籽粕中分离白芍苷、氧化白芍苷、白芍苷R1、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牡丹酮-1-O-β-D-吡喃葡萄糖苷、paeonifanin、8-O-去苯甲酰白芍苷和牡丹皮苷F8个单萜苷类化合物,与文献[26-28]采用醇溶从牡丹籽(粕)中提取的物质相似。

1.4 牡丹籽中脂肪酸组分分析

亚麻酸和亚油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积极作用[36],具体表现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脂肪分解、增加人体新陈代谢速率、抗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肌体免疫力等方面[36-37]。

1.4.1 不同提取方法下牡丹籽油脂肪酸组分 脂肪酸组分不仅受原料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提取方法的影响,周海梅等[38]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索氏提取法获得的牡丹籽油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1.40%、27.73%和33.87%,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的为83.05%。洪晴悦等[39]采用正己烷提取牡丹籽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35%±0.51%,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8.80%±0.24%和41.13%±0.09%。易军鹏等[40]采用超声辅助有机溶剂制备的牡丹籽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22.78%和64.14%;其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的牡丹籽油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为23.34%和66.85%[41]。与李静[42]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牡丹籽油中亚麻酸为56.778%、亚油酸为31.113%、棕榈酸为8.996%、硬脂酸为2.52%;采用亚临界法萃取饲喂牡丹籽油中亚麻酸为45.412%、亚油酸为38.119%、棕榈酸为11.125%、硬脂酸为3.649%,结果相似。彭瑶瑶等[43]采用水酶法的牡丹籽油提取率为25.4%,其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37.33%、31.13%和24.3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2.77%。

1.4.2 不同品种牡丹籽油脂肪酸组分 李莉莉等[44]获得的紫斑牡丹籽油占原料的31.3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6.62%,尤其是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其中亚麻酸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65.23%。马君义等[45]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甘肃永靖产紫斑牡丹籽和凤丹牡丹籽中油脂进行提取时发现,紫斑牡丹籽与凤丹牡丹籽得油率较为相似,分别为27.08%±3.09%和28.69%±2.69%,且两者之间酸值、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也差异较小。此外,张水滔等[46]获得的滇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油酸0.46%、亚油酸15.48%、亚麻酸74.09%、棕榈酸6.62%、硬脂酸1.3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03%。

1.4.3 其它影响因素 牡丹籽油脂肪酸组分同时受到油脂氧化状态影响,如α-亚麻酸、亚油酸会随着油脂氧化程度加深而有所降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会显著下降[47]。同时,牡丹籽油中的脂肪酸组分还受产地[48]影响,与Russo[49]分析鼠尾草精油时获得的环境会影响化学成分结果相似。牡丹籽油的脱臭等工艺也会对油脂的脂肪酸组分产生影响,存在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多的现象,且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的反式化率依次降低[50]。

1.5 牡丹籽中氨基酸组分

蛋白质是牡丹籽粕的重要成分,也是功能性作用的主要载体之一[51]。瞿杰[11]采用超临界CO2技术制备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0~200 kDa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是15、30 kDa附近,其中赖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分别为13.26、24.37、34.86、47.38、42.31、63.93、58.67和25.54 mg/g分离蛋白,除赖氨酸和苏氨酸外,其他均高于FAO/WHO的推荐值,具有重要的应用开发前景。

1.6 牡丹籽中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与人体新陈代谢息息相关,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52],张修景[53]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内标法对牡丹籽饼中的Ca、Mg、Fe、Zn、Cu、Mn、Co、Se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含量分别为是:(1901±0.024)、(222.5±0.0024)、(1l4.5±0.017)、(42.50±0.0046)、(22.75±0.0025)、(16.25±0.0011)、(10.68±0.0012)、(0.325±0.00004) mg/kg,尤其是牡丹籽饼中Se含量较高,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2 牡丹籽化学成分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牡丹籽仁皮含有单宁和苷类物质,具有一定的苦味,会随着细胞膜的破碎溶出进入到油脂中,产生明显的苦涩感,碱处理则可进行牡丹籽脱皮,当超声辅助处理后效果更佳[54]。但脱种皮的种仁也有一定的苦味,尽管采用热碱法可以脱除种仁的苦味,但是会加剧酸败和腐蚀[55]。

2.1 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

牡丹籽油脂形成过程中,受精与籽粒形成期决定着牡丹籽的数量,荚果与籽粒快速生长期和籽粒内含物充实转化期决定着牡丹籽的饱满程度,荚果与种子脱水成熟期决定着最终的产量和油脂的品质[56]。针对牡丹籽油脂的提取技术,主要有压榨法、抽提法、浸出法、水相法、超临界提取和复合提取技术等[57-58]。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相比,机械压榨制备的油脂具有较强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索式提取法制备的油脂具有较强的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和较高的活化能[11]。

2.1.1 微波和超声辅助提取技术 采用微波辅助萃取牡丹籽油的出油率为24.52%[12],而采用超声辅助技术的提取率可以达到24.98%[13],甚至是26.8%[59],提取率达到78.59%[60]。同样,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时,采用基于PB设计和BBD响应面法优化,可以实现较高的出油率[61]。

2.1.2 水酶法及水相法提取技术 彭瑶瑶等[43]采用水酶法制备的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2.77%,其中亚麻酸含量37.33%,亚油酸含量31.13%,油酸含量24.31%,总油脂得率为25.4%;李加兴等[62]制备的牡丹籽油提取率达到92.8%。而采用水相法进行牡丹籽油的提取时,牡丹籽出油率可达到17.13%,提油率为62.29%[63]。

2.1.3 超临界及亚临界流体提取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脂溶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64],易军鹏等[41]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牡丹籽油出油率达到24.22%,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为23.34%和66.85%。与王昌涛等[65]油脂提取率为27.11%、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为90%的结论相似。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于邓瑞雪等[66]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进行洛阳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81%。史闯等[67]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进行牡丹籽油的提取时,牡丹籽仁油的出油率为30.4%,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23.3%、24.3%和44.4%,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瞿杰[11]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取牡丹籽油的出品率也达到了27.36%。同样李静[42]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牡丹籽油时,牡丹籽出油率为23.85%,其中亚麻酸为56.78%、亚油酸为31.11%、棕榈酸为9.00%、硬脂酸为2.52%;而采用亚临界法萃取牡丹籽油,牡丹籽出油率为24.16%,其中亚麻酸为45.41%、亚油酸为38.12%、棕榈酸为11.13%、硬脂酸为3.65%。

2.1.4 多种方法联用提取技术 当多种方法联用时,具有良好的提取效果,史闯等[14]将压榨和浸提联合使用时,牡丹籽仁油得率可达98.86%。在夹带剂存在条件下,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油用牡丹籽油提取率均有提高,其中乙酸乙酯提高了16.72%、石油醚提高了6.52%、正己烷提高了12.85%,即乙酸乙酯的提高效果最好,且此时α-亚麻酸的含量为78.95%[68]。

2.1.5 提取方法对油品质的影响 牡丹籽仁油品质易受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影响,加热温度升高或时间延长,反式脂肪酸总含量、过氧化值均增加,但牡丹籽油酸值较为稳定[69]。脂肪氧合酶的活性影响着油脂的氧化稳定性,采用超高压技术,压力越大、持压时间越长,氧合酶的活性越低,pH也会影响氧合酶的活性,经高压处理的牡丹籽油具有较低的过氧化值,且在500 MPa的压力下亚麻酸的含量最高[70]。

2.2 牡丹籽蛋白质提取方法

脱油牡丹籽粕蛋白含量达到31.40%,主要以低分子量蛋白亚基为主,且必需氨基酸含量可以达到35.77 mg/g[11]。李加兴等[71]采用碱溶酸沉法对牡丹籽粕中的蛋白质的提取率可达86.77%,且在pH为4.0,溶出蛋白质沉淀率可达94.55%,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蛋白质提取率可以达到93.12%[72]。刘柏华等[73]将超声辅助碱提取与常规碱提取相比时发现,超声辅助提取率提高了7.17%,且超声辅助碱提取的牡丹籽粕蛋白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常规碱提取的牡丹籽粕蛋白,氨基酸总量为95.049 mg/100 g,纯度提高14.49%。

鉴于碱提酸沉法获得的成品率较低,当使用糖化酶辅助蛋白质提取时纯度和提取率均较高[74],反胶束体提取具有天然的优越性[75],且微波辅助反胶束提取的效果优于超声辅助提取[76]。此外,在牡丹籽蛋白质含量分析上,采用扩散皿吸收-盐酸滴定法可以实现蛋白质的快速检测[77]。

2.3 其它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

张红玉等[16]在对牡丹籽壳中的多酚类物质提取时,考察了乙醇用量、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结果显示,超声辅助提取有助于多酚类物质的溶出。张红玉等[78]在牡丹籽壳中白藜芦醇的提取研究时,亦采用醇溶、柱层析和HPLC分离等方法,制备出了纯度为96.25%的白藜芦醇单体。秦爱霞等[9]运用醇溶、树脂吸附和HPLC纯化,共分离出6′-O-β-D-葡萄糖芍药内酯苷、芍药内酯苷、β-gentiobiosyl-paeoniflorin和芍药苷四类物质。陈程等[79]采用超声辅助提取牡丹籽粕中多酚,多酚提取量为17.42 mg/g。

当对低聚芪类物质进行纯化时,刘丹丹等[80]采用超声辅助开展低聚芪类物质的纯化时,成品率可以达到17.68%。刘普等[81]将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应用于低聚芪类物质的富集,可以将低聚芪类物质的保留量达到94.11%,总芪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从12.32%提高至32.89%,且有效提升了纯化产物的抗氧化活性。

3 牡丹籽中活性成分的功能性分析

3.1 抑菌活性分析

白喜婷等[15]在对牡丹籽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分析时发现,牡丹籽油对其所考察的菌株没有显示出抑菌活性,牡丹籽脂溶性物质对枯草杆菌、沙门氏菌、根霉菌和黑曲霉菌显示出抑制作用,牡丹籽水溶性成分对枯草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也显示出抑菌作用,且活性成分的抑菌性能不受温度和紫外线的影响。刘普等[17]通过醇溶方法制备了芪类提取物,将其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有良好的抑菌性能。

3.2 抗氧化性能分析

天然产物醇溶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活性,如脱脂米糠碱溶醇溶物[82]、玉米醇溶蛋白[83]、蜂王浆醇溶性成分[84]等。牡丹籽壳醇溶不同极性范围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其中提取物中总酚含量从小到大依次是水、正丁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总抗氧化能力从小到大依次是正丁醇部分、水部分、石油醚提取物和乙酸乙酯部分,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从弱到强依次为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和水部位[16]。

牡丹籽芪类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均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且能够进行亚铁离子的还原,且抗氧化活性与纯度有直接关系[17,80,81]。牡丹籽甾醇能够消除88.1%的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对猪油有良好的氧化抑制作用[85],与牡丹籽总黄酮的作用效果相似[86]。牡丹籽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弱于VC[87],由半乳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多糖能有效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还原Fe3+离子,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多糖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较强[10]。

3.3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在对天然产物的肿瘤抑制研究中,北沙参水提物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8],阿魏菇醇提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89],为肿瘤抑制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刘普等[17]通过醇溶方法制备芪类提取物,将其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和HepG3,经MTT法检测结果显示芪类提取物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且存在量效关系,其中对HepG2的作用较强。施君君[10]基于牡丹籽粕制备的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特性,能够使HCT-166、PC-3、和Hela细胞的生长周期阻滞与G0/G1期,且由半乳糖、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多糖可以降低30.94%的Hela细胞的活性。

4 其它研究

以牡丹籽粕为原料酶解制备蛋白肽,酶解产物中99.03%的成分为1210.83 Da大小的活性多肽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前景[90]。同时,超微粉碎可以提升原料的利用效率,曾超等[91]将牡丹籽粕粉碎成粒径小于78 μm超微粉后,并未对其主要营养成分产生影响。

4.1 降糖肽的制备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故障疾病[92],而有研究显示蛋白质酶解多肽产物具有良好的辅助降糖作用[93-94],颜辉等[18]以牡丹籽蛋白为原料制备的牡丹籽降血糖肽对α-葡萄糖苷酶的实际抑制率达到22.21%,且当采用超声酶解联合使用时,实际抑制率达到40.25%,抑制率有显著提高[95]。

4.2 抗氧化肽的制备

抗氧化活性肽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和多样性[19],为了利用牡丹籽粕制备抗氧化性多肽,阎震等[96]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碱性蛋白酶制备的抗氧化多肽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52.49%,且必需氨基酸的组分为32.24%。

瞿杰[11]在对牡丹籽蛋白进行碱性蛋白酶水解过程中,酶解产物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状态,经超滤、阴离子树脂层析、凝胶层析及RP-HPLC分离得到分子量为880.25(M+H+)的抗氧化肽,其序列经MALDI-TOF-MS/MS鉴定为SMRKPPG(Ser-Met-Arg-Lys-Pro-Pro-Gly),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离子清除率和亚铁离子螯合率。

4.3 牡丹籽粕蛋白的加工特性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分析是开展蛋白质应用潜力分析的重要内容[97],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牡丹籽蛋白具有较好的乳化稳定性和泡沫稳定性,但其吸水性、吸油性、持水性、乳化性和起泡性相对较差[98-99]。庞雪风等[100]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制备牡丹籽蛋白的溶解度随水解度的升高而上升,当水解度大于27.43%时,牡丹籽蛋白的溶解度高于大豆分离蛋白;牡丹籽蛋白的持油能力随水解度升高呈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水解度为19.96%~27.43%时,牡丹籽蛋白的持油能力大于大豆分离蛋白;牡丹籽蛋白酶解产物的起泡性随水解度升高而上升,且牡丹籽蛋白酶解产物在水解度大于25.74%时,起泡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且具有良好的泡沫稳定性。

5 结语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就牡丹籽中营养和功能性物质组分、纯化技术、检测方法、鉴定方法和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牡丹籽的深入研究和加工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牡丹籽油的成品率、脂肪酸组分和化学性质均有差异,多种提取方法的梯次联用或者超声、微波等辅助手段的配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出品率;牡丹籽油中含有大量的w-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牡丹籽还中含有大量的多糖、低聚芪类、单萜类和单萜苷类等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抑制氧化、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生物利用价值;牡丹籽粕蛋白质具有良好的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特性,且必需氨基酸组成满足FAO/WHO的推荐值,具有巨大的食用加工开发潜力。

牡丹籽油于2011年被列为新资源食品,对其营养和功能活性成分认识的加深,开展牡丹籽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开发满足当今消费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将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亚麻酸亚油酸籽油
不同提取方式下塔拉籽油提取率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
NH3和NaCl对共轭亚油酸囊泡化的影响
日粮亚麻酸钙对羊肉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凤丹籽油对小鼠H22肿瘤的抑制作用
α—亚麻酸及其分布
牡丹籽油对大鼠烫伤模型的治疗作用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黑豆中α-、γ-亚麻酸含量
橡胶籽油基复合型环保增塑剂用于PVC的研究
超声场中亚油酸共轭反应的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三维亚油酸胶丸Ⅰ中维生素E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