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适老化修缮初探—以北京为例

2019-02-18 18:18孙诗兵
城乡建设 2019年15期
关键词:村落北京市养老

■ 刘 辉 孙诗兵

一、北京传统村落的现状

北京地区纳入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村落21个,另外,北京地区还拥有市级传统村落44个(含2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现状及特征:

1.多分布在北京周边偏远山区

北京市的传统村落,多分布在周边的偏远山区,也得益于其偏远、经济相对落后,才使得其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才使其能够保持、留存较为完整的秀丽景色和空间、历史相对完整的村落环境。但是据调研,目前许多传统村落已是人走屋空,大量青壮年都离开村子,来到城市居住发展,留下一个个空心村,由少量老人留守。

2.村落空间环境优美、留存完整

由于兼有北京市生态屏障的作用,周边很多传统村落不仅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而且,历史、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留存完整。诸如爨底下村、马兰村、水峪村、吉家营村、杨树底下村,等等,既有完整、秀美的空间环境,也留存了广博的历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传承。

3.历史遗存明确、文化内涵丰富

北京市的传统村落,独具特色,各有各的历史遗存。比如最具代表性的门头沟区斋堂镇马兰村,位于斋堂镇南部群山峻岭的山坳中,不仅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而且还是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既是青山绿水,又有红色印记;灵水村,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昌平区十三陵镇的德陵村、康陵村、茂陵村等,由当初的守灵人历经繁衍壮大形成的村落。这些村独具特点又各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4.本地材料为主的四合院建筑特色

北京地区传统民居最典型的特征为四合院形制,在此基础上由于不同区域受山地地形、建筑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也有一些三合院、二合院、独院形式,以门头沟和密云为例,门头沟的院落规模较小,密云的院落一般较大、较为开阔,门头沟民居以四合院或三合院居多,密云的以独院、二合院或三合院居多。

二、北京市传统村落的资源状况

(一)自然环境(休闲旅游、生态涵养)

从传统村落所处地理位置来说北京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地处远郊,青山环绕,蓝天白云、环境优越,人文、地质地貌、天然物产丰富,是北京市民休闲、养生,节假日出游、采摘、亲子休憩的好去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推崇和青睐。

(二)历史、人文

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是北京的传统村落尤为突出的特点。守灵人建造的院落、秀才家的大院、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屯军(军队驻扎)、运河码头形成的村落,等等。将一个个历史时期、一个个历史故事串联起来,再加上居住者生产、生活所形成的经幡表演、高跷、敛巧饭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北京的传统村落既有历史痕迹,又有文化韵味儿。

(三)交通体系现状

“十二五”期间,北京道路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总公路里程达到了21885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也增加了982公里。市内道路共计6423公里,包括383公里的快速路建设。虽然交通网络还不够十分完善,但已足以满足居住在村里不常出行的居住者需求。公路的状况、等级也足以满足医疗急救的需要。

(四)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现状

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医疗机构总数(含驻京部队医院和武警医院)1.04万家。除了701家大型医院(公立269家,民营432家),基层医疗机构也增加至948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653家、村卫生室2815家)。

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数也逐年增加,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总数28.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5万人,注册护士9.5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9人,每千人;注册护士4.4人,每千人);全市在编床位数月11.84万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5.5张,每千人常住人口)。

但是,医疗资源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尤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发展传统村落自助养老,不是很有利。为满足传统村落自助养老和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对于基层尤其农村医疗设施和人员的布局需要大力加强。

三、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及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一)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及老龄化问题分析

据统计,全市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5万的速度增长着。按照《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截至2016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数:1362.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29.2万人(占总人口的24.1%);65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9.3万人(占总人口的16.1%);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9.5万人(占总人口的4.4%)。因此,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和老龄化,在北京市也将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由此带来的养老、医疗卫生等问题,将是未来所要面临和大力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

据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400万人左右。但是,截至2014年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约10.9万张,床位位数约3.4张,每百名常住老人。由此看出,从养老设施来说,现有养老设施严重不能满足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要,大力推进居家式养老体系是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而田园式传统村落养老模式,既可以提供适龄老人安静、优美环境以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休闲场所,又可以解决适龄且有劳动能力老人养老问题,还能解决传统村落沦落为空心村而逐渐衰败的问题,这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

(二)交通体系规划

“十三五”期间,由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新机场、宋家庄综合交通枢纽等的建设,会使北京地区的综合交通能力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进一步优化。

2008~2012年间,北京已基本实现公交村村通,由城市到农村的道路网已经完全形成。完成全部乡道隐患点治理。“十三五”期间,将对乡村道路的隐患进行整治排除,将继续完成乡村公路的大修完善,进一步提高全市乡村公路中等路道路比例,努力打造“一刻钟生活出行圈”“1小时城市交通圈”“1小时京津冀区域交通圈”,使由市区到乡村的道路更加便利快捷。这些设施的完善,一方面,为城市居民周末到乡村游提供便捷畅达的道路系统;另一方面,为乡村居民的生活提供有利的保障。由此可见,从交通方面来说,发达、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也将为传统村落养老模式化改造利用,带来便利条件。

(三)北京市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规划

根据《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大力推进三级诊疗系统,以大型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医院)或专科医院为核心,着手打造提高基层(尤其乡村)医疗水平,确保初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系统顺带便捷,以首诊在社区在村内、康复在社区在村内、预约在社区在村内、慢病用药在社区在村内为核心目标,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人人有病可医、村村有专家把脉。

在康复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方面,社区、家庭、村内康复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模式。PPP模式也可以作为医疗设施建设的模式加以有效利用。把促进健康、预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救治、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作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去着手打造保障体系。使强大、科学、现代的医疗保障服体系同样为传统村落养老模式化改造利用创造先决条件。

(四)农家院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从养老意愿来说,由于农村自然环境优越、村内交流无缝、劳作健身、自给自足的存在感等等的优势,使很多刚退休不久、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越来越喜欢在农村的田园式养老生活,这种趋势被很多商家所看到,近些年发展起来不少由农家乐改造为养老驿站的典型性案例。这种养老并不与我们目前所推广和大力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所矛盾,而且,还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一种扩大和拓展。因为,国家针对农村宅基地的三权改革也正在研究和探索,面向农村的交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和设施建设也推进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就北京市来说,实现传统村落修缮改造为养老型居住社区,是完全有先决条件和可能的,这样既盘活了传统村落、保护了传统村落,又实现了城镇、农村两地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从另一角度来讲,还解决了城市的住房压力。

四、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前提下的养老模式改造

(一)自然环境、村落空间、历史文化遗存等的保护

优美的自然环境、合理的村落布局及其与周围的地质地貌等所共同营造的空间格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传统村落在现代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前提所在。

村落形态的空间变迁伴随文化价值的嬗变,经历了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民族和国家的符号价值、城市文明的现代价值3个阶段。而传统村落所反映的乡土文化中的风水和伦理空间与城镇化进程中所遵循的现代城市文明空间有所差别,在传统村落的修缮保护、再利用中如何构建相辅相成的融合架构,是传统村落自然环境、村落空间、历史文化遗存等的保护和使村落随同现代文明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农耕文化的重塑

追根溯源,人类从最初的山洞栖息、采摘野果、打猎充饥,到刀耕火种预示着人类的农耕文明开始。北京的传统村落,不论是屯军、守灵、商旅休憩所形成的携带有不同历史遗迹要素的村落,还是原本就以农业种植为主的村落,都离不开或大或小的自给自足式的农业耕作。

当然,这里所说的重塑,不是说再造农耕初期那样的农耕模式,而是找回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充分融入左邻右舍、前街后院的感觉,寻求并实施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城市的崛起和生存来源的多样化,使许多农村居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通过提供劳动力等服务获得的收入获取生活必须,而不再以种植、养殖方式来维持生计。而城市人口则越来越想离开纷繁嘈杂、钢筋混凝土林立、车水马龙、拥堵不堪的城市,向往到风景宜

人、古朴、安静祥和的农村开启田园式的生活。

(三)传统村落生活、交通、医疗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提升

虽然,近些年来北京市各级政府在不断地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力求缩小城乡差别化,但思路总归是在仅仅关注解决农村现有居民的现实的、迫切的问题。如果纳入解决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空心村和逐渐败落,实现农村、城市人口的双流动,改善城市住房压力等问题,我们就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广开思路,多元化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建设和重点发展。

遵从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把村内闲置的院落、宅基地进行保护性修缮,配以菜园、耕地,租赁给城市居民休闲、养老居住,改善、提升生活服务、交通、医疗、养老设施。一方面,可规范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回流农村开展相关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改善农村空心村空心的面貌,盘活传统村落。

(四)传统村落的养老式修缮改造与生态的保护和涵养

人文、历史、地质地理和自然风景等空间环境优越,是

传统村落普遍所具有的特征。逐渐败落和成为老人村或空心村是人类科技、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经济多元化、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产物。要留住传统村落、留住传统文化、留住历史遗迹、留住乡愁,只对传统村落进行修缮保护,但村子依然是无人居住的空心村、依然是无人打理的院落和房子,那么保护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在对传统村落的物质载体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还要聚集人气,还要让它活起来、动起了,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活力。

有了旅游型、民俗型及养老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人口的流动、聚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村落的盘活和人口聚集对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最小限度地扰动这些自然、人文、历史、经济等价值极高的资源是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和功能提升再利用的关键所在。在保护、修缮改造利用过程中,做好规划保护,尽量将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改造为人员流动不过于密集、不长期居住的纯粹游览观光型的村落。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保护,既要聚集传统村落的人气、创造适合于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氛围,也要减少对其方方面面的过度扰动和破坏。

猜你喜欢
村落北京市养老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