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下)

2019-02-19 02:56包心鉴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总书记

文 包心鉴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

紧紧抓住“文明视野”这一“根本”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除了上述“理论主题”“思想主线”“精髓真谛”“鲜明品格”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文明视野”,即: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

科学的思想理论是社会文明规律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具有穿透历史、指导现实、预示未来的永恒思想魅力,就是因为这一思想理论充分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思想文明成果,具有宽广的文明视野和博大的文明胸怀,深刻探索和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创造现代文明、走向更高文明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具有宽广的文明视野和博大的文明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华文明的时代性传承,又是对世界文明的时代性借鉴,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再造。正是站在历史、现实、时代相交汇的文明“大坐标”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作出了世界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重要论断,在中外文明相交融的大视野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优秀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坚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对待中华文明,突出体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加以审视,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文明发展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道路自信,其深层文化依据正是在于,这条道路虽然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形成的,但却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具有深刻的历史生成逻辑和厚重的文化自信底蕴。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精辟揭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5000多年、170多年、60多年、30多年——这几大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形成的历史文明轨迹,彰显着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文明演进规律。正是通过对中华文明演进规律的深邃揭示,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重大论断,精辟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成为我们党领导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用宽广的文明视野认识世界文明,以博大的文明胸怀包容世界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大文明观,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与人类现代文明相交流、相融合的发展方向。这可以说是一种大文明观,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乃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揭示。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简约而鲜活的语言,第一次对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作出精辟概括,这就是“多彩、平等、包容”。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犹如七彩阳光,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样文明,“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类型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因此“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绝不能居高临下、傲慢偏见;文明是包容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它独特的存在价值,也具有其他文明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对待文明问题上,绝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只能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多彩、平等、包容”的世界文明观,在以后许多重要会议和场合得到了系统阐发。如此切入本质的高度凝练、如此简约精准的科学论断,深刻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人类文明上的科学态度,不啻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大发展和最新表达。

第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站在当今世界不同类型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科学论断,这就是,文明的内生力在于与时俱进、交流互鉴。他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唯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文明跟上时代潮流;唯其勇于创新,才能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文明要与时俱进,就必须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世界各种文明所以需要交流互鉴,归根到底是文明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为文明具有平等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为文明具有包容性,人类文明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正是从这样一种文明发展规律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此话讲的何等朴实、又何等精辟!这是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有力回应,也是对“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有力澄清。

第三,立足人类文明的本质和趋势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走向作出深邃思考。在国际国内多处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以渊博的知识和精到的语言,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精辟论述。从公元前一百多年丝绸之路,到唐代首都使臣云集;从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到明末清初西方科学技术的积极引进;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到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从《马可·波罗游记》,到秦俑“地下军团”;从“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到“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世界表明,中华文明所以古老而又年轻,历久弥坚、经久不衰,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面向当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自信地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通过以上梳理和分析,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的新文明观,既体现了一个历史悠久大国的文明底蕴,又表明了一个与时俱进大国的文明气度;既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文明底气,也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高文明的文明向度。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总书记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习总书记“下团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