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抽奖游戏带进课堂

2019-02-20 01:08张树芳
师道(人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抽奖手抄报奖品

张树芳

当你满怀兴致地走上讲台准备上课时,如果学生仍然没有安静下来,课室里仍是热闹非凡,你是否会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挑战?其实,这表面上是纪律问题,实则是因为学生对你的课堂缺乏足够的兴趣。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课?

课堂上,如果没有什么激励机制的话,大部分同学无法产生充足的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十岁左右的孩子,能保持专注的时间大概只有二十分钟左右。如果要他们做到整节课都认真,除非有一些特别的办法。

这一年来,我尝试了很多办法,如给学生盖印章、赠送表扬信、点名提醒不认真的同学、增加任务等等。也许是这些办法过于老套的原因,孩子们兴趣不大。我想,必须找一些富有新意的东西来吸引学生不可。

学期一开始,我布置了几项做手抄报的作业,要求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完成任务,把孩子们的手抄报按照质量高低分成三个等次,并请家委帮忙购买并发放了一些奖品。领到奖品的同学都异常兴奋,做手抄报的积极性也一次比一次高,质量也一次比一次好。

颁奖完后,还有部分奖品没有发完。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余下的奖品用抽奖的方式来奖励给学生。我将一张红纸剪成纸条,里面写上:饮料、饼干、作业本、笔、笔芯、笔记本、作文本、小麻花、书法纸、夹子、杯子、台历……甚至把女儿的棉花糖、棒棒糖、牛奶也当作奖品,还把一部分纸条写上“继续努力”。然后,请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获得老师表扬较多的十多名同学下课后来我办公室抽奖。

孩子们听到上课认真可以抽奖的消息,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朗读课文时,他们那异口同声的读书声,是我从教以来听过的最响亮的;我布置的默写任务,同学们以最快速度行动,完成以后举手,小手几乎是齐刷刷地一起举起来。以前可能要一节课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次绝大部分同学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以前要大声呼唤才能安静下来,现在只要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指挥孩子们了。以前需要老师提醒的不太自觉的个别同学,为了得到抽奖的机会,也努力下功夫,变得认真起来,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踊跃,我心里不由窃喜。

于是,我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不断完善 “抽奖游戏进课堂”的制度。如果哪位同学上课表现好并获得教师表扬,就在记录表上登记+1。一节课下来,按20%左右的名额进行奖励。一开始受到表扬的同学,如果后面表现不好,受到一次批评提醒的,就要减去三次的表扬 (-3),让学生明白,一次批评可以抵消三次表扬,代价很大。同时,还要不断增加奖励的方式和奖品的种类,让奖品更加丰富多彩,让受到表扬的同学尝到激励的甜头,让暂时没有得到奖励机会的孩子认真听课、努力争取、好好表现。

下课后,总会有一些获得抽奖机会的同学活蹦乱跳地跟在我的后面,说着笑着,猜测着等一会儿抽到什么奖品;而获得奖励的同学,品尝到甜头就更加乐此不疲,更加积极上课了。最初,孩子们虽然是因为喜欢抽奖游戏而喜欢上课、努力学习,但认真学习后就比较容易掌握知识,获得成就感,最终获得的是对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开展抽奖游戏活动,学生得到奖励机会,获得奖品,就会回家向家长报喜。而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上课认真并获得奖励,既十分开心,又非常赞赏这种做法,就会大力支持老师,并积极为老师提供各类奖品,或由家委组织出资购买奖品,交给老师进行奖励。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形成了正向反馈的良性循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的最高手段就是找到好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学、积极学。抽奖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充满了乐趣,把抽奖游戏带进课堂,让课堂增加一些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作为小学老师,要时时刻刻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出发,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猜你喜欢
抽奖手抄报奖品
开学大抽奖
我的手抄报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折磨人的奖品
大抽奖
抽奖
获奖名单看过来,奖品发放请注意!
有心与无意
发奖品巧算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