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

2019-02-20 01:08广州詹船海
师道(人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弦歌孔门学诗

(广州)詹船海

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他所说的 “诗”,就是 《诗经》。

《诗经》作为孔门教材,首先是为了从中学习修辞——“学诗以言”。即是说,让学生从中学习一种优美雅正、委婉比兴的表达,以期沟通人我,并具备 “为政四方”的基本能力;其次,或者说更重要的, 《诗经》还是孔门学生的修身读本,通过反复诵读 《诗经》,养成一种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培养仁爱人民、和衷天下、天人合一的大情怀,也就是后儒所谓 “修齐治平”。这两个层面也可以概括为一个意思,即还是 “学诗以言”,反过来说就是: “不学诗,无以言”。因为“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孔门教学生以言,决不是徒逞口舌,有词无物——“是故恶夫佞者”,而是 “修辞立其诚”,说话 (言)就是养成君子人格的门径,就是 “为政四方”的基本能力;而君子人格的表现,能否 “为政四方”,兼济天下,说到底,也是要正确地说话、说正确的话,仍然是一个 “言”字。这正确,是 “三观”正确,是能够实行,以社会建设而论,有益于良风美俗;从国家治理来看,能促成人民和谐,家国安泰。这就是儒家 “弦歌不辍”的传统。

“弦歌不辍”,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节点上来看中国教育,我最想说的,即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承继了这种 “弦歌不辍”的传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无疑是最值得回顾的标志性事件。自觉继承而不是割裂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元素,这是从领导到人民都能共识、都能看到的变化。

回到 《诗经》。通过儒家教学的普及,这部诗歌经典已深深型塑了国人的言说风格,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胎记。检视我们习用的词汇,许多都是从 《诗经》而来。 《诗经》是从殷商至春秋时代约800年间的语言艺术的精华,是我们词语和修辞的源头。 《诗经》有2949个单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1000个复音词,加起来,一共将近5000个词。现代汉语中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都已经在 《诗经》中出现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等等,以及几乎是 《诗经》所独有的重言 (叠字)、双声叠韵等。许多 《诗经》中的词语和语句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所习用的词语和成语,如:

(双音形容词)逍遥、光明、清明、参差、忧伤、永久、踊跃、震惊、劳苦、艰难……

(双音动词)洒扫、驰驱、匍匐、逃亡、改造、安息、相好、翱翔、保佑……

(四音节词)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忧心忡忡、小心翼翼、兢兢业业、邂逅相遇、一日三秋、逃之夭夭……

还有成语:鹊巢鸠占、投桃报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学诗以言”,我们曾经以为最革命的年代,其实也在 “言诗”; “不学诗,无以言”,如果不从古老的 《诗经》中汲取修辞手法和智慧,我们今天也还将面临着 “无以言”的口吃窘境,远离汉语之优美。

好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认为从1977年以来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国人的言说水平、表达能力大大提高了。

我们的领导人在讲话和外交中,也自觉地大量用典,引导国人热爱传统文化,并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八项规定时曾引用 《诗经》中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的诗句,告诫党员干部谨慎为官。

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称: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永矢弗谖”出自 《诗经·卫风·考盘》,意思是 “决心永远牢记”。这句话也是 “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一部分。

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引用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诗句,出自 《诗经·大雅·荡》。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言词。而决定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言词的深度机制,还是教育。

猜你喜欢
弦歌孔门学诗
孔门十二时辰
弦歌不辍、继往开来:跨时代的川大考古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花农》:弦歌未止,薪火相传
《题〈大江弦歌〉①》
学诗偶感
学诗
伏生传《尚书》
紫丝竹断弦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