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力有余,入细心愈研”
——兼谈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

2019-02-20 01:08谭方亮
师道(人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激情教研课堂

谭方亮

“用大力有余,入细心愈研”,这是宋代诗人彭龟年所创作的 《寿张京尹》诗作中的两句,意思是刻苦钻研,细心探索。这两句诗所突出的品质,无论对普通教师还是优秀教师都很重要。对于普通教师,这关乎到其专业尊严。对优秀教师而言,因为优秀,便容易自满,固步自封,追求的动力减退甚至消失;因为优秀,常常受到赞誉而自我感觉良好,便不再有进一步改进的愿望;因为优秀,往往能得到比他人更多的回报,既得利益成为再上层楼的障碍。以下所谈,是从普通到优秀的经验,从优秀到卓越的畅想,其中既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也有 “临渊羡鱼”的目标。

一、课堂:成就自我的 “责任田”

教学需要积累,它没有捷径,必须兢兢业业,一点一点地叠加;课堂需要沉淀,它不能浮夸,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过。积累的重要方式是 “不停步”,沉淀的重要动力是 “不知足”。从报考师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这辈子离不开教育,于是就跟课堂较上了劲。

曾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不管课前作了多么充分的准备,下课时离开课室的那一刻,心里涌现的最多感觉是:这节课不满意。几乎每节课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曾经非常苦恼。有人跟我说过,你缺乏自信。也有人跟我调侃,你就是不行。后来,我请教过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他的话颇鼓舞人心,他说: “这说明你在进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现在,我能理解当初的那种感觉了。那个时候刚参加工作,经验值为零,所以无论是在知识处理、内容把握、程序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环节等方面都不可能做得令人满意。这个时候,如果你每节课感觉很好,或者说你大部分课感觉很好的话,要么说明你过于自信、过于自负,要么说明你对自己要求过低。而这两种情况对自己的进步都是没有好处的。现在想来,非常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有那样一种感觉。当然,现在上完课以后,这种感觉就基本不会出现了,或者说少了很多。这说明教学的积累、课堂的沉淀有了量的叠加,也有了质的变化。

也曾记得,评上特级教师后一段时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不会上课了,总感觉到还有很多没有准备好,只要有时间,会不停地修改哪怕已经很完善、很成熟的教案,甚至会全盘推倒重来。后来才知道,这就是 “沉淀”。来广州后一段时间,听课、模仿、备课、授课,这是我每天必须反复重复的流程,同时还不断吸纳同组老师的建议,征求学生的意见,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备课,每上完一个班再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

当时学校与兄弟单位交流的机会很多。这一年里,我给来自省内外兄弟学校的同行提供了几十节观摩课、示范课。因为特级教师这个身份,所以来访的任何一位同行绝不会错过我的课堂。他们的心态有来学习的、有来凑热闹的、甚至也有质疑的,所以我不允许有任何的闪失,力求每一堂课都能体现自己的思想,给同行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样一种信念,让我对教材、教法、学法不断思考,教学中慢慢地找到了一点感觉,有了一些底气。正是秉承了 “面向群体,着眼未来,做人为上”的教育理念,凭借执着的精神、扎实的功底、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自己稳健、高效、大气的教学风格。

作为老师,课堂是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精于园艺、当好园丁,这是己任。教学集知识传授、智慧人生、技巧达成于一体,它需要教学者长时段、全方位、多领域的积累,否则难以信任。课堂融师生互动、思维碰撞、情感交流为一炉,它有赖教学者精准设计、细致筹划、有效组织,否则不能出彩。教学的重心在课堂,课堂的关键是有效。出精品才能带来惊喜,严格要求必然会有成绩。

二、激情:超越自我的 “助推器”

一个事业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激情的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做了多久,他们都活力四射,所以他们很容易进步。而对于工作厌倦、没有激情的人,久而久之,对于生活也会产生厌倦。这种厌倦,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比如在办公室里感到烦躁,效率低、错误多,经常感到头痛、疲倦,全身无力,心情压抑,经常莫名其妙地大动肝火,因此,这些人要想有所提高很难,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阻碍挡在他们的前面。

大部分人刚开始工作,往往干劲十足、激情高涨,而且对自己的前途也寄予 “厚望”。但慢慢地就会人浮于事,激情衰退。绝大多数的人有个错觉,认为激情是完全无法控制的,它会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其实,激情来自于你自己,你是激情的创造者。激情就像是一件易碎品,需要你的维护和维修。保持激情的最好办法就是和工作 “谈恋爱”。大家都知道,在恋爱的时候,人们的激情是很高的,即使工作很久,只要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就不会觉得很累。你爱上了它,就会不断地发掘它的魅力。

这么多年来,我对工作始终充满着激情。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上始终一丝不苟。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本属于自己的或者领导交给的任务,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少说多做,埋头拉车、低头做人、低调做事。二是课堂上始终声音高亢。一个人的声音会压过所有人的声音,让那些小声说话者、开小差者没有机会,而且时高时低、抑扬顿挫的声音也会让那些睡觉者陡然惊醒。这样,无形中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觉得,激情是动力之源,激情产生幻想,激情产生力量,激情使一个人的生命时刻处于锐意进取的状态当中,是不断超越自我的 “助推器”。

三、研讨:提升自我的 “保健操”

研讨指研究和探讨,指大家一起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教研会是研讨的重要方式,也是专业成长的极好平台。在这里,往往汇聚着区域内最优秀的成员、最成功的教学经验、最好的教学思路和最棘手的问题。同时,经过大家的碰撞和交流,问题成了专题、思路成了出路、新手成了熟手。

我第一次参加市级教研,就被它迷住了。这是1992年12月的一次高三常规教研活动,会上几个老师轮流发言,主要内容就是他们自己在备考中的做法和体会。在我看来,他们有的大构思、高度概括,有的小切入、细节分析,有的抛问题、抽丝剥茧;有的侃侃而谈,有的高谈阔论。我理解了,这就是教研。后来,从1996年开始,我就成了市高三教研会的发言 “主力”和 “常客”。一次次的亮相让大家都认识了我、一篇篇的发言稿让自己有了表达的机会,收获了自信、收获了成熟、收获了人脉。我现在有60多张市级以上发言获奖的证书,其中一半以上是一等奖,这都是参加市教研给我带来的。我的教书生涯就是伴随着这种教研逐步成长起来的。我跟一个教研员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我见证了他从一个“菜鸟”教研员到一个 “资深”教研员的成长历程,他也见证了我从初出茅庐的 “菜鸟”历史教师到区域权威的特级教师的历程。期间,他多次听过我的课,多次给我指导。16年教研会的经历、10年联考命题的参与,个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个中的幸福却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2009年调到广州番禺后,开始参与广州市的教研。广州教研与内地的教研不太一样,有自己的特色:教研全员化、研讨常态化、活动主题化。每个月一次,全员参与,有研讨主题、有基本形式、有组织机构、有固定地点。我又被这种教研迷住了,以旁观者身份观看了三年后,我进了中心组,开始走到了台前。我还记得第一次市教研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 《教育教学的一些感悟》,给大家汇报了自己最欣赏的三句话、做的三件事和课堂教学的三点感想。当时我提出的备课环节要 “眼高手低”、授课环节 “田园交响”、后授课环节 “勇追穷寇”,引起了不少老师的共鸣。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全市公开课,高二文科班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后老师们提交的 “课堂观察”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师的激情、学生的参与、目标的达成、史料的选用、教法的运用等方面是高度认可的。还有第一次主持教研会议、第一次组织教研活动、第一次发表获奖感言等都历历在目。在广州的十年,衷心感谢有教研会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快速融入这个集体,让我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思想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在我看来,教研会就是一个强身健体的保健。

四、阅读:拓展自我的 “立交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二句出自苏轼的 《稼说送张琥》一文, “博观而约取”的意思是广泛、大量地阅读,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厚积而薄发”就是大量、充分地积蓄,少量、慢慢地释放。这两句都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有所作为。

当今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影视、互联网等途径,多渠道地获取众多新鲜的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系列问题,我们不能无言以对。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能胜任教学的。

参加工作的前几年,条件不允许,几乎没有多少书可读。但是,为了上课的需要,我把大学的所有教材和笔记几乎全部重新翻了出来,这些成为我读的主要书籍。此外,两本历史刊物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也成了最爱看的必读物,现在我还保存着自己用手工装订在一起的年度合订本。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读的书也多了起来。但总的来说,看书太杂、太浅、太俗,充其量只是一种消遣性、随意性阅读。近几年心中逐渐有了规划,阅读的书籍也广博了很多。主要还是三类书:跟历史专业有关的著作、适合本人兴趣爱好的书籍及报刊文章、专业教学杂志。近几年,在参加一些高端培训时,也开始阅读了过去较少涉足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方面的书籍。如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刘晓东 《儿童精神哲学》、简·尼尔斯 《正面管教》、杨四耕 《课堂是一种态度:从 “教学认识论”到 “教学诠释学”》等。正是这些阅读,拓宽了自己的思想视野,促使自己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蜕变,让我的课堂也更具活力。

阅读的过程,不但丰富了精神世界,更是养成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如坚持群文阅读,拒绝碎片阅读;坚持主题阅读,拒绝率性阅读;坚持深度阅读,拒绝粗泛阅读。而且每天基本上可以在固定的时段、保持固定的时长进行阅读,这是最大的收获。管理学上有一个“90分钟”现象:一个普通人 “超过90分钟”精力就难以集中,“不够90分钟”则难以处理好一件事。因此,一个成年人阅读要想进入佳境,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保证“90分钟阅读”,否则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阅读的过程是占有、充实的过程, “腹有读书气自华”,阅读的乐趣是无穷尽的。人,不能不读书。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应该成为我们的标配。教学灵魂不是靠想出来或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博览群书、日积月累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根本不用向外寻求,是内心境界的自然流露,因为阅读的态度决定成长的速度、阅读的宽度决定教学的深度、阅读的广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但要明确,有时候阅读的方式比阅读的内容更重要,阅读的习惯比阅读的方式更关键。

读者,独也!只有深度阅读,才能特立独行,才能独树一帜,才能独上高楼,才能从一枝独秀引来春色满园。

五、研究:健全自我的 “催化剂”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教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 “教书匠”这个层面,提炼教学风格、凝炼教育思想必然会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省特级教师束鹏芳说过一句话, “写作是教师生命的组成部分,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对思想边际的挑战,是对读书和理论的反刍,是对教学行为的修正。”作为教师,写作是一个常规性的活动,几乎每天都要写。但是,写论文却被很多老师视为高不可攀,觉得很难。我认为,难的不是写论文,而是自己很难跨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长此以往,路就走出来了。

我的写作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段。2004年以前的文章基本停留在获奖和小报纸的 “豆腐块”这个层面,虽然数量不少,但含金量不高,学问功底不强,上不得台面。我现在所发表的130多篇论文大多是在2004年以后完成的。这个转变是 “被逼的”。记得这一年的5月1日,我接到了一个任务,要为学校写一篇关于校本德育方面的文章。尽管心里十二分的不情愿,但校长交给了我,我无法拒绝。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查阅了不少书籍,与校长多次交流、讨论,一篇一篇地修改、补充、完善,历时70天,前后共易十稿,最后完成了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在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全文刊发。这个过程,非常痛苦,非常艰难。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东西,被校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给否定了,一切全都从头再来;自己好不容易想到的感觉非常好的几句话却被校长毫不犹豫地删掉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校长没有人性,不体谅人,几次想撂挑子,不干了。但校长就是校长,他在否定你的同时,几句话就又让你觉得生活很美好,无奈只得坚持下来。

我做课题研究的历程也非常艰难。第一次做课题是1998年,我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做的 “中学历史智能导向与自主探究”。在此之前,学校从来没有人做过课题。什么是课题?怎么做课题?怎么进行研究?我们真的是一点都不知道。当时,不知道什么 “知网”、什么“检索”、什么 “综述”,这些都不懂。只知道课题研究需要有理论依据、有研究问题、有研究成果。所以第一次像模像样的申报书就只有这些东西,也居然通过了。为了写这些东西,我们也是用了 “洪荒之力”。学校特批我们两人带着一批“巨款”去省城大书店买一些 “有用”的书。后来,我们借助这些书,跌跌撞撞地做完了所谓的课题研究。2002年这个课题获得了省“九五”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还拿了奖金。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后来几年,又连续做了几个,先后获得过省 “十五”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省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后来,我居然成了所谓的课题研究专家。

研究使自己不断走向健全,加速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自己做研究的经历,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研究是教师的标配。不能抗拒,无法逃避,不如静下心来,坦然地接受,想办法应对。二是没有天生就会的事。人从很小的孩童时代开始,就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模仿, “会不会”不是关键, “做不做”才是根本。三是付出必然会有收获。这种收获有时是隐性的,有时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你的一生可能都会带来影响,只是你没有察觉到。

六、反思:完善自我的 “防火墙”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及背后的理论进行主动地、持续的审视、质疑、分析与重构,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反思就是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常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教学研究的习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能说经验不丰富,但如果只有这些经验,也不会走得太远。20多年的教学历程,自己真切地感受到,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经验与智慧、经验与反思的关系。现在我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应对自如,备受学生欢迎,这得益于授课后自己时时 “返观诸己”。每一堂课下来,我都会认真对照备课中的一些设计在课堂上是否用上、能否用上、有什么偏差、哪些过了、哪些不到位、哪些没有想到。同时及时整理导学稿,错误的地方纠正、缺陷的地方完善、平庸的地方优化、薄弱的地方补充,并将自己的教学感触、体会及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整理并记于导学稿之后,成为教学后记。常态化的反思,让我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我的许多教育教学论文就是在这种反思中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备课很专心、授课很精心,但下课后却无心去整理和反思,忽视了教学后记这一环节。其实,及时做好教学后记,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能提升和完善课堂,何乐而不为呢?

《汉书·董仲舒传》中写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后来,引申为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实干,是什么也得不到的。但我认为, “结网”固然重要,但“羡鱼”同样重要。它会给你欲望、给你目标,有了欲望和目标,才会有前行的动力。在我的专业成长历程中, “想法”永远多于 “行动”,我不认为这样是坏事。我觉得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追求:当我和我的学生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当为一堂课的平庸苍白而惭愧,也不应当为一堂课的碌碌无为而悔恨;应当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但是,后来我发现,我没有做到,也无法做到。所以我觉得有时 “羡鱼”也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要去“结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太多的想法没去落实、有太多的理想没法实现。这就是遗憾,但这就是生活。我想说,认认真真地做、扎扎实实地行,就够了。完美是没有的,遗憾是一种经历,可能也是一笔财富。

优秀是一种品质,我早就做到了 “优秀”,也庆幸自己有这样一种品质。现在的我,只是做得比别人多,得到的也比别人多,但远没有做到 “卓越”,将来也很难做到“卓越”。这就是遗憾!但我并不会因此而内疚。因为卓越是一种目标,有目标的生活才是真生活!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猜你喜欢
激情教研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