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蕉商,你用汗水书写诗意的乡愁

2019-02-20 20:36王森水
闽南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闽南香蕉

王森水

初识愁滋味

因为香蕉。我拥有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那是一九九四年的冬天,当我孤身一人拖着笨重的行李,随着拥挤不堪的人流走出南京火车站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天空飘着濛濛细雨,抬头望,有白白的如柳絮一般的小雪花不由分说地从天而降,沾上我的头发,滑入我的脖颈,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赶忙从行李箱内取出大哥送我的军大衣,披在身上。此刻,行人匆匆,奔向各自的方向。而我竟一时分不清东南西北,而南京只是中转站,我的目的地是连云港新浦。站在异乡的街头,我忽然感觉是那么的茫然,无助。偌大的站前广场不识一人,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打了个的士赶去长途汽车站,往售票处一问才知当日的班车都已走了,最早也得明早七点。无奈,又折回站前广场,就近找了个便宜的旅馆落脚。

站在开着暖气但依旧冷清的屋内,窗外的雨,不止;雪,亦不停。就这样,雨中带雪,雪中夹雨,没完没了,纠缠不休,感觉“此恨绵绵无绝期”,困欲眠,和衣睡,却又辗转反侧,脑中竟不争气地蹦出雨雪菲菲之类的文雅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往矣,雨雪菲菲。”不禁感慨,我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在站前旅店,我想到了学校,想起了朱向青老师语文课,想起了父亲每星期来给我送伙食费……

在北风冷冽中我到了连云港。表姐来长途车站接的车。在三千里外的异省他乡,当她把一块热腾腾香喷喷的烤地瓜递给我的时候,我的心突然感动不已,双眼湿润了,眼泪差点没止住。我跟表姐到了将来我要打工的香蕉库,那是一个地下室。当我走下十几层台阶,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原来,这里以前是国民党的舞厅,怪不得如此气派。不过,当我听说这里曾经因为武斗死过人,想到要长期在这里生活、工作,我忽然害怕起来,起了鸡皮疙瘩。

那时候,香蕉都是竹筐装的,一担有一百多斤,对于我这弱不禁风的书生简直是不敢想象,心里咚咚咚打起了退堂鼓。好在没几天,表哥便叫我去常州新开的批发部工作,那是新市场,而且是平房,用空调制冷,不用肩挑的,比较轻松。我欣然答應。

清楚记得那一天恰巧是一九九五年的元旦。天蒙蒙亮,我又孤身坐上开往常州的长途汽车。车窗外,笔直白桦林落尽了叶子,寒风中孤傲地挺立着,给人一种冷的感觉。不久,朝阳露出了地平面,好像一个红彤彤的大圆盘,调皮地奔跑着,追赶着奔驰的汽车。中午,汽车突然嘎的一声停止了,前面是长长的车队,莫非堵车了。一打听才知道是到了武进长江轮渡,那时候还没建桥,连人带车都得等候排队,慢慢用大船载过去。及到常州,已是傍晚,身心俱疲,再次想起了往昔的种种美好,不禁感慨,当时写下一首小诗《元旦》表达这种淡淡的愁绪:

始觉雪意浓,忽复霞出笼。

寒林瑟瑟立,朝阳鼓鼓红。

路断舟载过,思阻愁上容,

入春才半日,如梦又一冬。

我从此开始了与香蕉亲密的接触,它好像一个美丽的风铃,挂在我青春的枝丫上,上面刻着我的名字,或许还会写满我的传奇。其实,每个闽南香蕉人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传奇。第一次出外一般都是老带新,大带小。有一个老香蕉人告诉我:他的第一次出门是跟随香蕉车皮一同北上的,在半路遇到扒车皮的,他吓得不敢出声,差点尿裤子了。其中的苦楚,又有几人能知晓?

蕉商辛苦谁人知

香蕉真正走出闽南应该在1984年以后。那时候,第一批的香蕉人就已大胆地走出家门,开始艰辛的打拼之路,把天宝香蕉的美名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远销韩国和日本,并迅速发展为一种产业,使319国道天宝段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十里蕉香”。当一曲《春天的故事》红遍大江南北时,香蕉也迎来了它的春天。开始从防空洞地下室走出来,进入平房,进入批发市场,安装起了空调,香蕉人也终于摆脱了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第二代的香蕉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千禧之年前后,香蕉又迎来第三次大的改革。从药水加工转为酒精加工,后来又转为药包加工,从筐装改为纸箱包装,从火车运输转为汽车运输等等。这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所有香蕉人共同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仅抽真空一项就为香蕉减少不计其数的损失。不妨让我细数下漳州蕉人辛苦的个中滋味……

刚开始,一般只在闽南地区收货。不过也得起早贪黑。早早就骑摩托车或搭车到蕉区,请代办收购,自己在旁边把质量关,总是天天往返数十上百公里。后来,由于全国市场的覆盖形成,需求量越来越大,收蕉人从此开始了跑广东广西,下海南,爬云南大山,甚至寻蕉到越南、缅甸、老挝等地。常年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对不起自己的亲人;经常忍饥挨饿,对不起自己的胃;经常颠簸骑行,对不起自己的屁股;甚至有掉入深山沟壑,对不起自己的性命。其中之苦之险岂是我寥寥数语能够道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大都刚开蕉库创业,而且是火车运输,所以一般自己卸货。犹记得初到新浦的七天里,跟随伙伴们去火车站卸了一车筐装香蕉。那是一个极其寒冷的早晨,待货车在站台停靠后,搓了搓冰凉的双手却怎么也拉不开车皮的门,最后是找来锤子使劲先砸碎车缝隙里的冰块后才把门打开。不料辛苦装完车后却又走错了方向,最后七拐八弯直到天黑才回到香蕉库,不禁感慨“人生多歧路。”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次是在江苏赣榆,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天气极寒,零下十度,搬运工都下班,又怕香蕉冻坏,而且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大雪。无奈叫上邻居和员工,吃些夜宵后自己干。天上的淡月冷冷地照着,站在车上,鼻涕止不住地流,耳朵戴着耳套却依然寒冷,北方呼呼地刮,那是大雪的前兆。干完活已是凌晨近一点钟,只好又接着早上的发货工作了。

前期的香蕉除了筐装的,还有是条蕉(整串运上来),用冷水(冬天用温水)添加少许乙烯利水剂后,均匀地泼在香蕉上,然后用塑料薄膜盖起来,待发温以后再掀开降温,如果温度太低,就会在洞内或地下室里用炉子烧蒸汽。整个空间潮湿无比,因此第一代的香蕉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许多得了风湿病或者关节炎,甚至痛风。有一个叫老吴的香蕉人,每到夏季痛风就发作,痛苦地躺在床上,下不了床,激素药吃得满身浮肿虚胖,很是吓人。直到后来搬入平房和市场,改用酒精催熟和药包加工才稍微好一点。

香蕉是南方水果,在北方还是比较畅销的,越是节日越是好卖。犹记得2014年清明节前一天,仅我的香蕉仓库才四个人,那一天竟然出货四千四百多箱,创造了我销售业绩的一个奇迹和不破的记录。平均一人扛1100件,从凌晨3点多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累得腰酸背痛,饭都吃不下。其中之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岂是旁人可以想象得出的。

春节从暑假开始

香蕉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尤其是在北方发货的,一般春节是无法回去的。每次跟母亲、兄弟,或家乡的亲朋好友通话,最怕听到的一个问题是今年春节会回来吗?我总是极力假装平静,苦笑着说:怎么可能?等明年夏天吧。因为越是传统大节,诸如中秋、清明和春节,越是忙碌,常常来不及早早向家乡的父老乡亲问好。即便是大年三十的早上一般都还在忙碌,最迟初二,甚至初一就又有拿货的,所以总是家乡的亲人先打手机过来。清楚记得2017年春节晚上七点钟,大哥撥通了我的手机视频,视频里传来了父亲略带结巴缓慢的问候,眼泪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不争气地从眼角溢出。父亲中风住院的种种往事霎时浮现在眼前。

虽说春节回不去,但是每年的暑假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雷打不动。那是所有香蕉人真真正正的春节。每当汽车驶入省界,“清新福建欢迎您”的条幅跃入眼帘的时候,我的心总是莫名的心动起来,当我驾驶着汽车穿越一道道山岭隧道的时候,仿佛在打开一道道回家的大门,我那朝思暮想的故乡啊,我那和蔼可亲的双亲啊,我那满怀沧桑的老屋啊,我那温情依旧的古井啊,我回来了!回来了!……

蕉商的乡愁

关于闽南香蕉人传奇很多,但却少人涉猎,更没有多少文字或影视的记录。他们有的已经将香蕉大面积地种植于广西、云南,甚至越南、老挝,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亩农场主;有的已经转身商城,发展了各式大卖场。这些不正彰显闽南香蕉人爱拼才会赢的英雄本色吗。

对漳州蕉商而言,所有身体劳作上的辛苦,都是可以缓解或克服的,唯有来自心灵上的思乡之苦,最为苦楚!在某个飘雪的清晨,抑或阳光的午后,甚是檐雨的子夜,我们总会莫名的地想起故乡,想起父母,连同那闽南的燕尾老屋,以及那依旧温情的古井。此刻,它们一个个从脑海里不约而同地跳跃出来,诉说着彼此思念之苦。

这时的故乡、父母、老屋、古井,开始流淌在我的笔端。它们化作了一篇篇的精灵的文章,于是就有了我写的散文《蔗菇颂》,有了《老屋》系列,有了《故乡的老井》……

猜你喜欢
闽南香蕉
香蕉弯弯
快手香蕉饼
瓶里有香蕉
香蕉
建设充满“闽南味”的校园文化
找香蕉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