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的功能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

2019-02-21 05:49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众政府政治

李 瑾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8)

一、网络政治的价值分析

(一)网络政治的生成和发展

当今时代,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为核心动力因素的信息化技术,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出网络空间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活动场域。这一全新的活动场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从而使得网络生活日益融汇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了互联网和网络空间,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不同程度的呈现出一种转移到网络的发展态势。在技术层面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了可以向互联网络转入的基础构架。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在需要某些信息时,只需要将自己的电脑、智能手机等及时的接入互联网络,便可以快速便捷的提取到这些信息。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空间和物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互联网络营造的缤纷多彩的网络生活世界,成为吸引人们转入网络生活的根本动力来源。通过这一网络平台,人类社会生活在不经意间就发生了改变[1]。

从根本上来讲,互联网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转向网络生活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不仅解决了人类信息高效快速传递和即时瞬间传播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为人类社会生活铺就了一个可以自由进出,能够即时互动和实时在场,突破地域空间和物理条件限制的网络平台。在这一平台的运行下,人们已经开始逐渐享有和自主践行平等、多元、包容、互动、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这一准则同时还会进一步贯穿和融汇在人们网络社会生活以及网下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二)网络政治的内涵

关于“网络政治”,学者们在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上,有“赛博政治”、“虚拟政治”、“网络政治”等一系列不同的表述。虽然词语选用不同,但在基本的意涵上都保持一致,均指出要关注和讨论那些与“互联网络”相关的政治问题。基于网络政治发生的背景,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政治”这一词语。因此,本文将网络政治界定为一种以网络空间呈现为主,却又与网下政治社会以及整体社会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的政治生活样态[2]。其内容涵盖所有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现象及政治关系和制度架构[3]。

二、网络政治的功能分析

(一)网络政治的社会化功能

网络政治对于政治价值、公民文化形成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民主决策,反映意见,提出建议,一方面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公民通过登录政府官方网站等方式,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政府政策和工作。网络政治环境下,网络政治主体不再局限在被动接受信息上,他们拥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力,这种情况下,较多平等、自主、民主等意识便会形成,这对培育公民政治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网络政治的政府能力建设功能

1.网络政治对传统行政的挑战

传统行政凭借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官僚制来进行政府管理工作。各国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注重定期的行政管理机构改革,诸如人员精简、组织结构调整以及组织的自我更新等。但是这些关注的是行政组织内部管理的简化,不涉及政府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电子政务的发展,则使之必须面对政府与外界关系的挑战。电子政务运营理念包括民主、法制、公平、科学、责任、服务、效能等。这一运营理念对传统的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网络政治与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是“民本位、社会本位和权利本位”,这是电子政务运营理念的进一步延伸[4]。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政府不得不拓展网上办公的业务,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服务民众。这在无形之中便使政府的办公趋于透明化,办事效率也随之提高;其次,网络政治参与增强了民众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民愿意监督、敢于监督,它的低成本性使得民众能够实现有效监督。而监督的有效性的增强,会更进一步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网络政治的社群培育功能

社群是指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的,也可以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网络社群显然是基于各类网络应用连结在一起的规模较小、交往密切但关系松散的一类群体。这类群体中的每个用户的行为都有着相同而又明确的目标和期望。诸如微信朋友圈、腾讯QQ 群以及以垂直型论坛为代表的专业群体等等。特别是2011年微信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便捷。今天的每一个微信群可以说都是一个社群的雏形。这一网络社群已经成为线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补充和支撑方式。

三、中国网络政治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和民众的态度

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民众的态度是积极热情,甚至是有些左的倾向。一是网民存在的“非理性”政治认知,二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匿名心理”。而在这些网络参与者中,草根民粹和网络社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意”。草根民粹多来自于社会的最基层,文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过大的收入差距和一些社会现象让他们不满,又缺乏与政府部门对话的渠道,对于网络政治参与多以发泄为主。[5]网络的发展必定会形成网络上的公共领域,公共领域一旦形成,政府如果不能够尽快占领舆论阵地,正面应对、积极疏通乃至主动出击,那么必然是巨量的群体围观,群体起哄。

(二)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收入不同的公民,其参与网络政治的基础条件不一,进而导致网络政治的参与结果不同。经济收入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公民,其参与程度较之经济水平中等的民众来讲略低。我们通常称之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民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略高[6];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众,限于物质条件的不足,生活压力的左右,一是没有条件上网,二是没有时间上网,因此参与网络政治互动的结果较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的民众,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于网络事件以及网络政治的参与,往往具有较高的自我判定,不肯轻易在网络上流露自己的言行,或者是限于自己的现实身份,不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一类民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结果也较低。

(三)教育水平

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教育水平的民众,在不同的网络发展时期,参与网络政治互动的结果不一致。在互联网络发展的初级阶段,因为教育水平高的民众经济水平较高,具有可以使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互动的基础条件,参与结果较高;而此时的教育水平较低的民众,因为没有参与网络政治互动的基础条件,而在网络面前处于“失声”的状态。但是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各个教育层次水平的民众,均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的加入到网络政治的互动中来。此时,教育水平较低的民众处于对网络的好奇和兴奋,而积极地投身到网络政治互动中来,其参与结果较高。当互联网络发展到目前,教育水平层次较高的民众反而参与政治网络互动的积极性和结果略低。教育水平较高的民众,往往限于自身的现实生活地位而不能或者不愿意在网络中轻易流露自己的言行。

(四)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心理

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心理主要有:一是盲目从众和法不责众的心理。在许多网络群体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并不了解事件的真相,更不清楚自己参与事件的动机和原因。众多盲目从众的参与者聚集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网络群体,群体中的个体往往在群体行动中发生去身份化现象,从而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二是借机发泄和惯性逆反的心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许多民众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上产生了不满,社会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又使民众感到无处说理,转而通过网络宣泄不满情绪;三是渴望认同和同情弱者的心理。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每一个参与者都希望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被更多人获知,进而得到更多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普遍对弱者抱有同情心理,因此为弱势群体说话往往能够争取多数民众的支持,从中获得一种被人认同的成就感。

四、网络政治制度化建设

(一)网络政治制度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网络世界,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两者在很多方面仍然是相互贯通的。原来用于规范和管理现实社会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在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改革和调整后,同样可以适用于网络虚拟社会。为了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升,并保证其有序参与,政府应努力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在逐步建构适应网络时代的电子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升自己执政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二)网络政治制度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1.电子政府建设

建设电子政府这一有助于政府与民众通过网络良性沟通互动的平台和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吸纳民众的政治参与,而且可以极大地推进公民导向的政务流程再造。构建电子政府不仅要求加强政府组织建设和体制创新,而且这一建设过程也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随着电子政务的拓展和电子政府实践的推进,特别是现实社会的发展,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明确民众的现实需求和政府改革方向,在改革政府组织结构,重组政府管理体制的同时,注重政府内部的管理流程再造和面向公民的业务流程再造。

2.信息公开制度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特别是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终端的普及,语音输入技术的发展,大字不识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传播的迅速性使得政府不得不实施信息公开。无论政府对待网络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一已经形成的公共领域,主流媒体不占有话语权,非主流媒体和人士就会抢先发声。因此,确保充分的信息公开是政府避免网络信息瀑布出现的最好办法,也是避免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的最近途径,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极佳手段。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公共领域的情况怎样,都要进行信息公开,而且是不带个人色彩与倾向性的信息公开。浓墨重彩下的信息公开,有选择性的信息公开,不仅达不到引导和疏通的作用,反而会极大的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3.网络回应制度化

在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考察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无不是在网络这一公共领域内,政府对某些事件的“失声”,导致话语权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占用。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开始生长并扩展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回应,并迅速占领这一领域的话语权。要增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这一制度体系可以包括公共安全事件发布制度、网络发言人制度、网民论坛制度、限期办结制度等。以公共安全事件发布制度为例: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特别是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病毒的大规模发生之后,政府充分体会到了公共安全事件发布制度化的重要性。公共安全事件,因为涉及面广,通常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在事态发展的同时,政府及时的出面进行信息发布,对于整个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民众政府政治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