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忠实小说的文艺美学内涵

2019-02-21 05:49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陈忠实真实性现实主义

梁 慧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77)

美学是近代西方学者提出的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人文学科。我国现代美学受西方特别是德国美学研究的影响而发展迅速,并且其中的文艺美学成为中国现当代中最有成就的一个领域。胡适之先生指出:“文艺美学是当代美学、诗学在人生意义的追求上,在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上达到全新统一。”[1]建国以来,新中国几代作家继承并发展了文艺美学的思想,并不断在文学创作中进行艺术上的实践。陈忠实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陕西作家,其创作和共和国一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与苦难,通过他不断追求、笔耕不缀,不断地丰富着自身的文艺美学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一、创作主体论:人格和创新

(一)人格是给作品提供灵魂的东西

作家的人格和作品的文格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作家作品拼的是人品,人品高尚的作家,其作品也必将放出璀璨的光华。陈忠实说,人格是给作品提供灵魂的东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迷失自我,有的甚至走上了一条不归的歧路。为此,陈忠实深恶痛绝,他认为:人品即文品。虽然一些人品低下的作家看上去风光一时,但最终也就是一时,不能流传千古。人格是一个作家文学创作的立足点,作家的人格是作品的灵魂。人格糟糕的人,可能在技巧上、才情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一面,但是光靠这些,写不出大作品,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不太远。这个观点也正好和哥德的观点相契合,一个作家人格的优与劣也是一个时代兴衰的重要标志。

陈忠实的小说中刻画了上上下下近百个人物。这些人物都不是随便捏造的,而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深入的思考,塑造的一个个生动、深刻、有着丰富内涵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者有之,锐意进取者有之,洁身自好者有之,很多人平凡又伟大。事实上,他也是如此,没有在官场上继续沉沦下去,也没有在商海中扬帆远行,一个人回到村庄,潜心文学创作,终于创作出《白鹿原》这部传世名作。

(二)创新才是文学的前途

陈忠实有一个出名的绰号“小柳青”,可见他最初的作品上有着老一辈作家“柳青”的深刻烙印。陈忠实自己也承认他在创作之初把柳青奉若神明,柳青的《创业史》他读过多遍,买了丢,丢了买,买过九本。他的创作也是从模仿开始的,他先师从赵树理、肖洛霍夫,后师从柳青,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从散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并不断阅读海量中外名家作品,接触和吸收了中西方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流派。不断地总结,从模仿中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他找到了摆托固有的文学套路的方法:即从人物性格刻画到从解析人物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方法上来。他说,“没有改变就没有前途”。

二、审美体验论:“从生活体验到生命的体验”

胡风有一个著名观点“到处都有生活”,意思是说“有生活有斗争的地方,就应该也能够有诗。”即认为在题材上应该让作家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应该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应该作硬性的限制。[2]陈忠实所认为的生活是:一是作家所看到的社会生活或者是作家所经历的社会生活。作家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既有客观的社会生活,也有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总之它们都是生活体验的东西,都是来自于生活体验。[3]陈忠实后来比较看重生命体验,是他写作了几十年代后才意识到的。陈忠实说:“我觉得从生活体验进入到生命体验,它好像已经经过了一个对现实生活的升华的过程。这就好比从虫子进化到蛾子,或者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4]无论是社会生活体验,或者个体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在这个层面上,陈忠实认为要更深入一步,就是从生活体验的层面进入到生命体验的层面去。“进入生命层面的这种体验,在我看来,它就更带有某种深刻性,也可能更富于哲理层面上的一些东西。”[5]在这一点上,陈忠实实现了从生活体验到生命体验的飞越,写出了传世佳作。

三、创作方法论:现实主义的深入掘进

(一)现实主义的含义

现实主义是最早出现在19世纪法国、英国的文学思潮,以左拉等作家为代表,后来蔓延到欧美各国,并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主流。现实主义作为文学的主要创作方法,提出一定要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按生活的真实面目,力求精确细腻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冷静地、客观地绝不带有作者本人的任何感情色彩。让作品的中人物来说话,作家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提示生活的本来面目。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理论的内涵:第一,真实性原则。即指文学艺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真实地再现”、“真实地叙述”等。首先,忠实于客观现实,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其次,真实地描写现实社会关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再次,真实性还要求艺术描写的具体性和生动性。第二,典型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典型性问题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其中,典型的细节、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人物,构成了典型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对塑造典型的完整要求。所谓典型人物,首先,是独特鲜明的个性。即指典型人物应当是灵与肉相统一的,能够进行各种实际活动的,活生生的个人、个体。也指典型人物应当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其次,是一定的代表性。也就是说,在典型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某一类人的共性,人物是某个类的样本。再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典型人物之所以为典型人物,不仅仅在于其普遍、广泛的代表性,不仅在于其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在于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在于这种有机统一所构成的性格特征的整体性。所谓典型环境,第一点,人物要典型,能深刻提示当时社会的内涵。第二点,环境典型,即人物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历史变化、时代特色。[6]

(二)陈忠实对现实主义的掘进

陈忠实的现实主义文艺美学思想发展共经历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革命现实主义”到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变。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在六七十年代主要的文学创作方法,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陈忠实说:“对我来说,……开始主要创作的还是纯粹的符合八十年代初期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作品,……他们几乎和现实生活同步发展。……但大多反映的是当时生活变革的一些现实矛盾。”[7]这一点从小说《初夏》的创作的经历,让他深有体会,一直想摆脱革命现实主义的桎梏,却又最终又回到革命现实主义这条老路上去。“主要是马驹这个人物把握不住!……当时我思想很明确,就是要把马驹写成一个先进青年的形象,……。这说明我当时还没有摆脱掉过去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8]

转变的过渡阶段。直到小说《四妹子》、《蓝袍先生》的创作,陈忠实才从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中走了出来,摆脱掉人物面具化、脸谱化,还原人物以本来面目。他笔下的人物日渐丰盈起来,他的人物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民族的人,是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物。

最终,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他走出了一条新路,有人说这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当然,在这之前,他是做了丰富而又艰苦的功课的,包括大量中西方文学名著的阅读,吸纳了其中的创作手法和先进的创作意识。包括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和创作技法,与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构建了这部有着饱满美学意蕴的鸿篇臣著。

四、艺术表现方法论:摒弃“性格说”构建“文化心理结构说”

(一)性格说和文化心理结构说

人物是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主体,独特的思想体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描述的各种人物的品质、行为、习惯和其他特征。不同阶层的不同年龄或不同一类人,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是不同的。

文化心理学是西方的概念,是近年来在心理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法国的G 塔尔德,美国的L.F.沃德,F.H.吉丁斯,C.H.库利等。他们试图从从类原始民族的语言、道德、宗教、艺术、行为等多方面解释人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人的社会性本性。

(二)陈忠实的“性格说”和“文化心理结构说”的形成

陈忠实的创作按时间来划分大至分成这样几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他的“性格说”的酝酿发展实际运用阶段,这段时期创作了小说《七爷》、《小河边》、《心事重重》等作品;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正是全国文艺思潮及思想大繁荣时期,各种新作、译作大量涌现,这对他“性格说”思想产生冲击,这期间“文化心理结构”理论的出现,对他影响巨大。

当他一接触“文化心理结构”理论,他有一种兴奋感觉,就好像在黑暗中行走突然看到了光亮,顿时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原来决定人心理结构的是文化、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他便从原来的“性格说”着重对人物的性格解析,从中跳出来,找到了问题的本源。回到人物生存的土地,回到人物生息的背景中,用心体味人物心理发展过程。让人物真正的立体、鲜活、厚重起来。[9]

他毅然辞去官职,到文化系统,开始深入在周边县市查阅县志党史等文献资料,收集民间轶闻、传说,《蓝袍先生》、《四妹子》便是这段时期作品,也让他的通过解析人物的心理结构来提示文本所表达的内涵这一美学思想日益成熟。

五、文艺生命论:真实性是陈忠实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一)真实性的含义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作家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10]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照相机、素描画不同,是更高的真实,是艺术上的真实,是更集中的真实。同时这种真实性也是作家本人的阶级立场、道德标准、爱憎喜恶、理想目标在作品的中的具体呈现。当然,这种呈现是符合作品的情节及人物形象发展规律的,而不是强加于作品的。

(二)陈忠实的真实性创作原则

作家的创作所遵循的原则,是要具体到他所创作的作品当中去的。真实是陈忠实自写作以来从未偏离、更未动摇过的艺术追求。他认为无论崇尚何种‘主义’,采取何种写作方法,艺术效果至关重要的一项就是真实,只有真实的效果才能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我作为一个读者的阅读经验是,能够吸引我读下去的首要一条就是真实——在我的写作实践里,如果就真实性而言,细节的个性化和细节的真实性,是我一直专注不移的追求。”[11]他早期的文学创作由于大气候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还存着一定程度的人物的类型化、标签化特征。由于创作活动的深入,也让他笔下的人物一次次发生叛逃,小说《初夏》的创作就是他这样一个痛苦的经历,后来终于写成了具有真实性标志的小说《康家小院》,也为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陈忠实的美学思想是几代作家创作实践经验的美学思想的一个传承,从他的文学“启蒙之师”赵树理学到了现实主义,并触发了成为作家的梦想;到他的文学“承继之师”柳青学到宏大叙事和史诗精神;从苏联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洛霍夫,增加了他思想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和实践日渐成一套文艺美学体系,为后来的作家的创作和理论研究者铺就了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陈忠实真实性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