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弹性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02-21 05:49段媛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逆境弹性危险

段媛媛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强化高校素质教育,稳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举措。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心理弹性理论,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一、心理弹性理论的基本概念

心理弹性是指主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所作出行为或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该心理状态是种动态趋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在动态变化中实现对环境的适应和调整。1973年拉特在《母爱剥夺》中指出个体在逆境成长与童年环境的影响下,可产生显著的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特征可造成个体人格与行为的异变。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并在相关著作中指出,尽管一些个体在童年时期经历过巨大的压力和艰苦的环境,成年后仍然能保持优秀的生理、心理功能,甚至还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功。此时,心理弹性概念开始被提出。心理弹性理论从提出到发展,共经历三次研究浪潮,使该理论研究体系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第一次研究浪潮是心理弹性特点确认与相关因素的发现,此阶段,研究人员主要针对心理弹性学说的两个议题展开。即评估个体发展功能与危险因素确定。随着对这两个议题的思考与探索,研究人员发现与逆境环境相适应的相关因子,即促进性因子或称补偿性因子,在心理创伤和在危险环境下都发挥积极向上的调节作用。德国学者汉克奈在相关论述中指出,只有在高危环境层面才发挥缓冲逆境和压力作用的因素,即调节因素;第二次研究浪潮是指将心理弹性学说与生态系统与发展系统相结合的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心理弹性理论受到心理病理学理论、发展系统学说的影响,造就心理弹性理论新的概念。第三次研究浪潮是指通过环境干预举措促成研究个体心理弹性的形成。此阶段研究者相继推出诸多提升心理弹性特点的方案和主张。包括社会发展工程、弹性提案及领先计划等。英国学者马斯滕根据三次弹性理论研究,对第四次研究浪潮的趋势与走向进行预测。并在论述中预言该阶段的研究特征是分析和测量研究个体心理功能的多元性及其相互协调的适应性。

二、心理弹性的特点及结构

我国心理学家通过对三次心理弹性研究浪潮的总结,相继对心理弹性的特征及定义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并对其主要心理模型进行了阐述。白故云(2015)认为心理弹性是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特质表现,包含意识性特点、整合性特点、互动性特点及差异性特点。首先意识性特点,即指个体是在存有意识的情况下,自主地接受外部环境刺激,并积极做出反应的客观形态。该心理弹性特点揭示着心理弹性的普遍性与应用性,为心理干预举措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是互动性特点。互动性是主体与客体对象进行交互活动的结果,是指主体在受到外部困难或压力的境遇时,主动地、自觉地展现出的个体特征,并反作用于外部客体刺激;再次是整合性特点。心理弹性既是个体心理层面上对困境及压力的反应,又是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转变,是基于心理弹性的互动性特点的外化过程。秦翰墨(2017)认为整合性特点是个体心理反应与行为应答的综合体现,是完整的心理连锁结构。加强对整合性特点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心理教育的质量,对心理卫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是差异性特点,在反应外部压力中,个体心理弹性并非固化不变,而会因外部环境与主观个体间的作用方式、刺激性质、环境差异的不同,出现平衡性、强度性及灵活性等特征。白故云强调心理弹性特点是建立在个体对外部环境适应性基础上,通过自主地控制和调节,实现对外部压力的良性适应。我国针对心理弹性内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托拉特心理分析理论而展开。主要将心理弹性视为动态的功能,是与外部高危因子相互作用的协调机制。主要涉及保护性因子与危险性因子两个重要性因素。保护性因子是能够有效推进青少年适应社会、人格及体制等层面的诸多资源及因素,包括家庭、个体、社会等。而危险性因子则指制约青少年正常发展,造成青少年在遭受困境及压力后,难以得到健康成长的心理的、生物的及认知环境等层面的因素。程青(2018)认为保护性因子和危险性因子共同造就个体的心理弹性机制,充分分析青少年在逆境、压力、创伤、挫折等环境中的反应,有助于研究者利用保护性因子干预个体外部客观环境,激发个体在逆境中的良性反应,推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心理弹性理论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在发展与形成中,其决定性作用的是外部和内部的“保护性因子”。保护性因子能够缓解或抵消高危环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危险因子相对立,这是心理弹性结构的重要特点。陈尚林(2016)认为外部保护因子主要包括外部不利环境、压力、负面事件等因素,而内部保护因子则包括个体的能力、气质、技能及价值观念等。林秋学(2017)则认为内部保护因子涵盖以下内在特征:情感方面(如幽默感、情绪管理、自尊修复及幸福感等)、认知层面(如内省能力、学习技能、创造力及谋划能力)、精神方面(如目标或理想、宗教信仰、自信、信念、百折不挠的品质)、身体层面(健康的身体体魄、运动技能、引以为傲的身材、维护健康状态的能力等)、社会或行为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在心理弹性作用机制内,心理交互作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谓交互作用,是指外部压力源或逆境等危险因子与内部保护因子的交互关系及作用。在不同的境况下,内部因子与高外环境所发生的交互作用往往不同,即便具备相同应对能力的主体在面临同样压力时,因保护因子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斯所言,交互作用是积极心理研究的核心,是心理弹性学说的灵魂。据国外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应激、适应、压力等不良因素具有高度的联系。通过保护因子在外部高危环境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可构建出基于心理弹性特点的三种模型,挑战模型、补偿模型和条件模型。首先在挑战模型内,在对外部危险因子加以细化并区分后,可发现危险因子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非完全为负性。其最终反映的结果决定于危险因子持续时间和作用数量是否超过个体的承受极限。适当的危险因子可有效激发青少年克服压力及逆境的潜能。在补偿性模型中,保护因子和危险因子是相互对立的,保护因子对个体成长发挥着正相关作用,而危险因子则起到负相关作用。在条件模型中保护因子与危险因子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保护因子的作用与危险因子的水平和时间相关,随着保护因子强度增加,将有效减缓危险因子的负面作用。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当大学生身处逆境或高危环境时,内在保护因子可能无法抵御外部危险因子带来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将形成不适应现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随之降低。为有效规避该现象的发生,应整合社区、高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进行心理干预。从情感支持、认知层面、应对方法、自信心树立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情感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以此帮助其顺利跨越逆境。大学生每一次克服压力或困境,都将有效推进心理弹性进行重组,促使心理弹性水平得到提升。其中转变大学生面对高危环境的观念是提升外部保护因子的关键举措,大学生在高危环境中对危险因子积极进行探索与思考,并结合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赋予危险因子不同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巩固自身的心理弹性水平,提高应对后续困境的调整能力。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仅应积极干预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应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对逆境或高危环境进行全面的认知,强化其自身的保护因子作用。例如高校引导身处逆境的学生重新认识正经历或曾经跨越过的高危环境,让其探析机遇与逆境间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深刻认识过去的危险性和创伤性经历对自身发展与成长的推进作用。进而以心理干预为手段,增强学生内在保护因子的数量及力度。

(二)利用挫折教育提升心理弹性

从心理弹性挑战模型理论来看,增加适度危险因子可有效提升心理弹性能力,强化内部保护因子功能。现阶段高校普遍推行挫折教育理念,但由于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化的考量,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而高校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应因人而异,要根据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及具体情况而定。外部危险因子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将导致学生发展功能受损,负面影响扩张,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然而危险因子强度太弱、持续时间不足,又难以促使心理弹性发挥交互作用,无法提升学生心理弹性效果。因而,可在课堂内设计适量的、可操控的挫折教育,促使磨难和挫折成为大学生宝贵的财富,培养其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是快速提升和锻炼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保持对大学生较高的期望,通过较高期望的表现,可有效传递大学生能够战胜逆境的信息,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尊。美国心理学家格雷斯特将自尊作为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对所有学生持有期望并提供充分的理论、教学或行为支持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表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信任、开设富于挑战的课程,设置能培养学生决策力的教学目标、构建多元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及时为学生提供发展性反馈等,都能有效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较高期望。

(三)加强学生社会支持能力培养

在心理弹性理论中,可将保护因子划分为内部保护因子与外部保护因子,其中外部保护因子也称为社会支持体系。具体指个体处于高危环境中,对社会支持的整体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差且否定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抵触外部环境的支持,相反则会发挥其交互作用的良性效用,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个体并非社会支持的接受者,而是社会支持的参与者。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学习和社会支持在逆境中的调节功能大于在普通环境下的调节作用。因而提升学生社会支持感知力,培养学生应用外部保护因子能力,是优化心理弹性的重要途径。社会感知能力是对学生情感及自信息表达、解决问题技巧、冲突化解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等内部保护因子的提升发挥着支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逆境中的抗挫折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自身发展规划等能力。因而高校应通过课程编排,创造培养学生社会支持感知能力的环境。此外,更应与学生家庭联合起来,确保大学生参与各种校内活动,以提升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社会支持感知能力,促进心理弹性水平提升。

结 语

心理弹性理论强调增强内外环境的保护因子,缓解外部危险因子不良影响的理念,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教育思路,不仅要求教育者通过干预学生心理活动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更应利用挫折教育、社会支持等措施,巩固学生原有的心理弹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出心理素养高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逆境弹性危险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喝水也会有危险
拥挤的危险(三)
完形填空Ⅳ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