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岁月中的灿然锋芒
——谈鲁迅思想影响下版画家沃渣的艺术创作

2019-02-21 06:50封振国卢锡慧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木刻版画

封振国,卢锡慧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艺术学院;b.经济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新兴木刻运动取法于欧洲,“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1]406。20世纪30年代,一批激进青年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美术思潮,即左翼美术现象——艺术为广大劳苦的工农群众和“新兴阶级”无产阶级服务,而木刻成为“普罗美术”表达方式的重要载体。新兴木刻运动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历史语境,新兴木刻“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2]363,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3]626。在艺术思想革新的特定历史语境下,鲁迅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导师。他倡导“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想,以“力之美”的艺术特质表达社会现实。随着文艺思潮的高涨,其现实主义的艺术革新思想尤为明显。新兴木刻运动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相关联,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命运相结合,因此新兴木版艺术工作者承载着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以锋利的刻刀和艺术思想的锋芒去战斗,在思想教育、革命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沃渣的早期艺术创作和与鲁迅思想的影响

“新兴木刻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杭州和上海,在“新文化运动”大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呈现。20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纷繁的艺术流派在国内艺坛产生影响,“盖中国艺术家,一向喜欢介绍欧洲19世纪末之怪画,一怪,即便于胡为,于是畸形怪相,遂弥漫于画苑”[4]133。鲁迅先生的批评,也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方向。1930年5月,进步青年受鲁迅所译的苏俄文艺理论和所印的欧洲版画的影响,对资产阶级强调艺术形式、忽视艺术内容的教育进行抗议。他们为冲破束缚、探索新知,从“西湖一八艺社”①1929年1月12日,国立杭州艺术院成立的美术社团。分化出“一八艺社”,即春地美术研究所。这些青年学子在“左翼美术”思潮影响下,由“自我”创作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关注拓展,艺术立位爱憎分明,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杭州、上海等地新青年的结社实践迅速影响到全国,“新兴木刻”形成气势。这场意蕴深远的新兴木刻运动成为20世纪中国本土伟大的现代艺术运动。

沃渣是新兴木刻运动早期的参与者之一。沃渣原名程庆福,浙江衢县人。他自幼喜爱绘画,192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绘画系学习中国画,次年,转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受教于留法画家徐悲鸿、罗恒勤等。1928年,沃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叛徒出卖在杭州被捕,监押4年后经组织营救出狱。他早期参与“一八艺社”,1932年冬,在左翼美术家联盟领导下,沃渣与马达、郑野夫等人组织了“野风画会”,与姚馥、陈铁耕等人组织了“涛空画会”,与马达等人组织过“暑期绘画研究会”。1933年5月,编辑出版《木版画》。沃渣早年从事的绘画和版画活动,并不单纯地沉迷在艺术的风格与绘画技能的学习,而是在西方绘画体系的思考中以求突破,其艺术创作主要围绕着革命斗争活动展开,艺术视野关注的是西方绘画中贴近生活现实、表现生活苦难与抗争的画作,这些名作和理论给予他深远的影响。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他系统地学习西画理论和造型基础,受西式美学教育影响,艺术视野开阔,能深入思考艺术与人生、与世态的内在关系。1935年,沃渣还与江丰、郑野夫、温涛等人组织成立了“铁马版画研究社”,并编辑出版了《铁马版画》。

沃渣在“人文精神”和“启蒙主义”的基点上建立起文艺为人生的理想,积极投身于木刻版画的实践,用创作去表现苦难的中国和国人不屈的抗争,唤醒世人去思考历史、思考社会、思考现实。“我们的美术运动,绝不是美术上的流派斗争,而是对压迫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反攻,所以我们的艺术更不得不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武器。”[5]87受“左联”思想影响,沃渣逐渐改变少年时单纯的画家理想,醒悟了更多的人生责任与使命。在其早期的艺术创作中,旨在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对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同时反映出被剥削、被压迫人民及革命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和斗争,这些创作思想体现在《追》《不愿做奴隶的妇女》等作品中。1935年春,沃渣将版画作品《旱年》《水灾》《暴动前夕》等寄给鲁迅以求得指点,鲁迅复信并给予沃渣具体意见。自此,俩人开始深入交往,沃渣也成为鲁迅先生亲近的学生之一。鲁迅先生逝世时,沃渣曾为鲁迅描绘遗容。20世纪30年代,他为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著作刻作插图,还为《中国农村》《中国呼声》供画稿,这都与鲁迅先生的惜才、推荐有关。

二、沃渣在“延安鲁艺”时期的艺术创作及风格衍变

沃渣早期受到系统的西画学习和技法训练,有坚实的素描造型基础。“木刻的根柢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4]305黑白木刻是最典型、最有概括力、最能体现“力之美”的版画呈现方式,正所谓“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西化的艺术学习和理论积淀直接影响着沃渣在版画艺术上的探索,对世态锐意的洞见、物象造型的独到理解、细节的风格表达、艺术气质的掌控等,一并以鲜明的艺术立位融合与呈现。在版画学科上,他受到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和苏联版画家冈察洛夫、法复尔斯基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是沃渣在版画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时期。

1938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领导发起的“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成立。“鲁艺”设有文学、音乐、美术、戏剧4个系,沃渣曾担任美术系主任。鲁艺美术系聚集了大批木刻家,并开展以木刻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故被称之为“木刻系”。鲁迅是我国现代版画理论的奠基人,在其文艺理论基础上,当时的艺术家创作负载着民族的担当和历史的使命意识。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严整的体系、严密的逻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之后,木刻工作者们纷纷奔赴农村、工厂及抗日前线,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木刻作品。由于木刻版画具有便捷的特点,因此成为延安时期最为有利的抗战宣传方式,对革命斗争的宣传、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民众的启蒙作出了重大贡献。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创作涉及陕甘宁边区以及相关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多个领域,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批评性特征。延安时期的版画创作,在文化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服务于群众、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因此,艺术家们在版画艺术创作的民族化、群众审美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多方实践。

从初到延安至派往晋察冀边区之前(1937年10月-1939年7月),沃渣的木刻在艺术风格上不仅承载着以前的西化艺术表达,也有对新生活环境中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创作了作品《保卫卢沟桥》《抗战总动员》等。作者“以刀代笔”在木版上放刀直入,以刚毅、劲健、强烈的艺术语言直抒胸臆;艺术形式切入战事内容需要,符合民族的情绪,富于张弛和内涵;以刚健分明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主题,弘扬正道。作品深刻地呈现出苦难时代,民族遭遇外敌入侵时的苦难与抗争精神,烽火中显锋芒,饱含激情、负载担当。要在抗战时代的苦闷、沉痛、悲愤中开启光明,对英勇不屈的民族之魂予以赞颂。同时,创作出一批反映社会新气象的作品,如《陕北的士兵》《春耕图》等。这些作品描绘出解放区军民朝气蓬勃的生活图景,具有革命现实主义特征。同时,沃渣在创作实践中从原来单纯接受外国木刻的影响,转向注重从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学鉴。

沃渣作品具有果敢的人物造型和遒劲的刀法控制,刀锋饱含激情,富有内在的“力之美”。他敏于生活,作品富有批评性语态,造型动态趋于夸张,刀法尽显刚烈沉雄之势。1944年,他由晋察冀边区再度回到延安鲁艺,期间创作出歌颂解放区人民新生活的富有年画特色的单幅木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利用民间木刻年画形式反映新生活内容的尝试和探索,这幅木刻版画采用了中国传统木板年画的线条造型方法,与大众审美共识,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它与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部队》(1943年)、颜涵的《移民到陕北》(1944年)、力群《风衣足食图》等,一并成为延安版画借鉴民间木版年画形式的经典。木刻大众化、通俗化与现实情况结合且适合战时宣传工作的需要,从民族传统艺术造型和构图中学鉴并运用到现代木刻创作中,美术史将其称作“木刻‘延安画派’”。

三、沃渣在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大”时期的版画创作及作品分析

从到晋察冀边区至抗战胜利,沃渣一边参加战斗,一边进行版画创作,在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极度艰难的境地中坚守,积极结合党的各项政治任务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创作了大量木刻、年画、门画等,其中的重要作品有《八路军铁骑兵》《通过封锁线》《平沟去》《救护》等。期间,与华北联大的辛莽、吴劳等人一起参与集体创作。1942年7月12日,沃渣版画《八路军铁骑兵》被评为晋察冀边区首次“鲁迅文艺奖”最高奖。1944年,沃渣被调回延安,在较为安定的条件下,创作了取材于晋察冀边区斗争生活的有着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单幅木刻《夺回我们的牛羊》和木刻连环画《黑土子的故事》。《黑土子的故事》历时三个多月创作完成,作品真实地描述了落后的农民夫妇走上抗日道路的转变过程,是我国现代木刻连环画中的重要作品。

沃渣曾先后任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主任。华北联合大学(简称“华北联大”)是1937年7月由延安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学校的一部分联合成立,校长是成仿吾。1941年秋,因形势恶化,该校只保留教育、文艺、法政3个学院和高中班。华北联大从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平山、唐县的农村到张家口,又从张家口到束鹿县的农村、正定县城,先后办学九年多,在长期的教学和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革命校风,在坚持华北抗战、开展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各条战线的工作以及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部队和地方美术工作者配合抗战形势开展美术创作,题材、体裁和形式种类繁多。在边区,既有画家的创作,也有广泛的群众参与的创作,街头墙壁到处都可以成为作画的场所,画作内容充溢着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特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初的木刻工作者来自北平,1938年12月徐灵由延安进入边区,1939年6月沃渣、陈九、秦兆阳等延安鲁艺师生随华北联大抵达晋察冀边区,木刻运动掀起高潮。1939年3月成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晋察冀分会,1940年6月举行委员大会,推举沃渣为主席,徐灵等13人为理事,1940年12月组建美术工作组,沃渣为队长。1941年,组织第二届艺术节。1943年1月15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县温塘村召开,田间、沃渣、沙可夫、沙飞、周巍峙五人作为文艺界参议员出席。1946年4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在华北联大成立,沃渣、江丰、古元被选为理事。

沃渣是晋察冀木刻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晋察冀根据地也是国内文艺运动的中心。边区的木刻家一手拿枪杆、一手握刻刀,与敌人进行亦文亦武的艰难搏斗。沃渣创作出《坚壁》(1941年)、《夺回我的牛羊》(1942年)、《杀死你们的日本长官,到八路军这里来》(1942年)、《八路军帮助人民麦收》(1943年)等,其中《晋察冀画报》刊登了其《八路军铁骑兵》《八路军帮助人民麦收》等作品。沃渣的作品精神高亢,能够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力和热情。由于新兴木刻强大的战斗作用,晋察冀边区召开英模会时,全体起立向木刻工作者致敬。沃渣、徐灵、陈九、秦兆阳均获得边区文联颁发的“鲁迅文艺奖”。活跃在晋察冀的版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深入思考木刻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问题,他们研究传统泥塑、壁画,甚至到武强县考察民间年画,在新兴木刻的基础上自然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和民间艺术的审美,以艺术的睿智思考给予木刻新的融汇与表达。1946年,因战局变化,华北联大美术系转移到冀中束鹿县办学,并创办《农民画报》。期间,木刻家与民间艺人合作,创作了大批新年画。当年,印制的38万张新年画依然未能满足农民需求。

“沃渣的木刻作品是有鼓动性与刺激性,更可发现纯熟的特异的个性,它在我们的血脉里交流着,栽根于我们的心里,我们很清楚地没有忘记,这位中国的木刻大师,将无产者和劳苦大众的形象,都从他锋利的雕刀忠实表达出来。”[6]抗战胜利后,沃渣随鲁艺奔赴东北参加新解放区的开辟工作,曾担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及东北画报社创作部部长。1947年,沃渣编辑出版《新美术论文集》,除收录艾思奇、胡蛮、胡一川、王朝闻、力群、张仃等人的23篇关于解放区美术运动的重要论文,他还亲自撰写了《谈解放区的新美术》《谈木刻》两篇理论文章,这是现代美术理论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书。纵观沃渣的版画艺术探索,他以内容的现实性、批评性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坚毅的革命情怀,以现实主义艺术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和灿然锋芒为载体进行创作,成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是伟大历史时代的见证者。他的作品体现了坚实的“力之美”,画作赤诚地呈现抗战岁月中的真实,他坚守“艺术为人生”的信念,讴赞朴素生活,雕凿出抗战时期最为深刻的美学内涵和意蕴。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木刻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木刻年画
桌上盆景(外一幅)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李富贵木刻作品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性质及组织形式
彭真的《关于晋察冀边区党的工作和具体政策报告》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长征(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