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楼主诗赠傅作义

2019-02-21 06:55李永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绥远楼主傅作义

李永明

(重庆旅游与文化研究院,重庆 400041)

稍知中国历史的人,大都应该知道傅作义(1895—1974)。傅作义,字宜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爱国将领,曾经对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北平和平解放作出过重大历史贡献。解放后,傅作义长期担任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为共和国的建设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出生于长寿的还珠楼主,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宗师和京剧编剧大师,他创作的《蜀山剑侠传》“开中国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①叶洪生:《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对中国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他长期担任著名京剧大师尚小云的编剧,对京剧的繁荣和改革作出过很多鲜为人知的贡献。

一个是鼎鼎大名的将军,一个是名满天下的作家;一个尚武,一个从文;一个是长官,一个是部属。尚武的长官傅作义,骨子里却是读书人;从文的部属还珠楼主,时常做的却是将军梦。于是,一武一文,好尚相同,神髓相通,成了莫逆之交。

1928年8月,年方24岁的还珠楼主与傅作义结缘于天津。当时,傅作义因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出任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刚刚接管天津的傅作义,急需中、英文秘书各一人。英文秘书,请了留学英国的高材生、段祺瑞侄儿段茂澜担任,可是,中文秘书一时未找到合适人选。

傅作义的大恩人侯少白(1885—1971),素重还珠楼主的品德和才学,遂向傅作义引荐。此前,还珠楼主曾经当过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将军(1892—1925)的记室(秘书),于是,他很顺利地成为傅作义的中文秘书。

一身戎装的李寿民,雄姿英发,文气内藏,出入于天津警备司令部,成为傅作义将军的文胆。正是从那时起,还珠楼主与傅作义将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珠楼主奉赠傅作义将军的四首诗,正是两人友谊的忠实记录。

赠傅宜生将军

宏正夙能通左传,临淮暇辄读班书。

危城援绝军心固,坚壁谋深敌患纾。

渐觉江淮喧草木,争思钟鼓飨鶢鶋。

姓名三月闻天下,儒将如公誉岂虚。

单骑犹传诣垒时,将军飒爽发英姿。

恢弘庙略三囊矢,释尽兵权一酒卮。

迅似急雷难掩耳,转呼降卒感沦肌。

修期露布承家学,功业终看竹帛垂。

这两首作品,发表于1932年3月23日之天津《天风报》副刊“黑旋风”。此前的1931年,日军在沈阳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启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序幕。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在长春举行成立大典,日军着手准备向关内进攻,先头部队已经抵近热河一线。当时,傅作义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兼第七十三师师长、绥远省主席,驻守归绥(今呼和浩特)。面对“九一八”之后的军事形势,傅作义一方面通电全国呼吁坚决抗日,一方面积极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率军坚守整个华北的北大门。

第一首之前两句“宏正夙能通左传,临淮暇辄读班书”,赞扬傅作义腹有书卷、儒将风范。“宏正”,即田宏正(据《唐会要》《全唐文》),又作田弘正(764—821),唐朝中叶藩镇,先后任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职,唐宪宗因其扫平叛乱,忠于朝廷,遂赐名“弘正”,隐含弘扬正道之义。平素嗜学,建藏书楼聚书万余卷,通晓《春秋左氏》,常和僚佐谈论史事以为借鉴。“临淮”,指唐朝大军事家李光弼(708—764),安史之乱后,先后任河东节度副使、朔方节度使、河北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代宗宝应元年(762),因其曾镇守临淮(今江苏盱眙北),被晋封为临淮郡王。《新唐书》称其平息安史之乱“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且“好读班固《汉书》,异夫庸人武夫者”①见《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一《李光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傅作义早年就学熟读《左传》,戎马闲暇好读《汉书》,背得滚瓜烂熟,每能学以致用,有古儒将风。还珠楼主把傅作义与田宏正、李光弼相提并论,足见傅作义在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三四两句“危城援绝军心固,坚壁谋深敌患纾”,承接首两句,以涿州之战为案例,继写傅作义的赫赫战功。“危城”,危急的城池。“坚壁”,坚固的城墙。“纾”,化解困局。涿州之战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城市攻防战中的著名一役。1927年10月,为实现南北统一,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傅作义奉令孤军深入,突袭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咽喉”—涿州(隶属于河北保定),在一无供给、二无援军的情况下,稳住军心,善谋略,英勇顽强,殊死搏斗,击溃奉军连续七个回合的进攻,以不足万人之师牵制奉军五万之众,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最终迫使奉军放弃攻城。这是整个北伐战争的最后一战,其直接结果是加速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垮台。作为始而攻城、进而守城的主帅,傅作义从此一战成名,其能攻善守的军事才干获得举国公认。

五六两句“渐觉江淮喧草木,争思钟鼓飨鶢鶋”,转写内战始息,全国统一,张作霖不计前嫌,反而延揽傅作义,施以隆礼,许以高位。“渐觉”,日渐感受到,主体是傅作义。“江淮”,长江、淮河地区,代指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江淮大地。“喧”,本义为喧嚣,此处指草木茂盛生机勃发。“争思”,不曾料到,主体仍指傅作义。“钟鼓”,古代礼乐器,指鸣钟击鼓,举行仪式。“飨”,繁体字作“饗”,指用酒食招待客人。“鶢鶋”,音yuán jū,古代凤类神性海鸟,此处喻指傅作义。涿州之战奠定了北伐战争之胜局,江淮大地呈现无限生机,南北统一在望,国家呈现中兴气象,此所谓“渐觉江淮喧草木”也。涿州之战后,张作霖在北京中南海大元帅府设宴招待傅作义,并许以指挥方面军一职,为傅作义始料未及,此所谓“争思钟鼓飨鶢鶋”也。

结尾两句“姓名三月闻天下,儒将如公誉岂虚”,对傅作义再申赞誉,表彰其三月守城之战绩,肯定其一代儒将之风范,作为全诗的结束。

第二首之前两句“单骑犹传诣垒时,将军飒爽发英姿”,赞美傅作义孤军远赴涿州、攻陷奉军阵地的壮举,高度评价其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和足智多谋的儒将风采。“单骑”,指傅作义的远征孤军。“诣垒”,指攻入敌阵。涿州之战进行之时和结束之后,国内舆论对傅作义好评如潮。“犹传”,言傅作义守城之功,至今仍然口碑载道,足见傅作义对国家统一贡献之巨。

三四句“恢弘庙略三囊矢,释尽兵权一酒卮”,称赞傅作义的雄才大略,批评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恢弘”,发扬光大,“弘”字,此处作补语,与下句的“释尽”相对。“庙略”,安邦定国的谋略。“三囊矢”,指五代后唐太祖李克用(856—908)临终时赐其子李存勖(885—926)三支箭,而李存勖盛以锦囊作战的典故,表明傅作义驱除倭寇之决心。接着巧用“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再加上“释尽”二字,批评国民政府放弃抵抗,让众多将领空怀壮志,徒负奇略,而惨睹国土沦丧。

五六句“迅似急雷难掩耳,转呼降卒感沦肌”,再写傅作义突袭涿州时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孤军远征如神兵天降,转眼之间即俘获者众,让人极受震撼,感受异常深刻。“感沦肌”,是感沦肌髓、感沦肌骨的略写,“沦”,有浸没之义,引指战斗场面令人刻骨铭心。傅作义率领军队从山西出发,巧妙绕过奉军的防线,悄然降临涿州城下,一举夺城,奉军惊恐,确有“迅似急雷”之势。

结尾两句“修期露布承家学,功业终看竹帛垂”,对傅作义既作肯定,又寄厚望。“修期”,是北魏名将傅永(434—516)的字,傅永二十岁始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孝文帝称赞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露布”,不封口的文书,特指檄文、捷报等紧急文书,这里借指傅作义在绥远主席任上号召抗日的通电。“功业”,指功勋与事业。“竹帛”,指史册。“终”,终究。这两句意思是说,傅作义的抗日通电所反映出来的爱国之情,实受傅家传统的影响,坚信傅作义抗日必会建立功勋,终将青史留名。

还珠楼主入幕傅作义时,正值涿州之战刚过,故对战况多有了解,且对傅作义的雄才伟略当有直接之感受。“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国土的日渐沦丧,年方而立的还珠楼主心有不平,殷忧不已,故赠诗自己的老长官傅作义,以赞颂傅作义为由,表达自己的抗日主张,拳拳爱国之心于斯可见。

贺傅宜生将军绥远受降

旗鼓威棱出将营,云中先筑受降城。

山河百战身仍健,风露三秋气更清。

又见壶浆迎故老,依然裘带是儒生。

诸于绣镼纷纷过,始识威仪复汉京。

北地雄觚壮岌峨,旧勋人望重雕戈。

八年辛苦虮生胄,万姓欢呼骏注坡。

建节初临唐振武,勒铭犹忆汉章和。

种人竞向桓门拜,卧听儿童敕勒歌。

这是国内还珠楼主研究专家新近发现的还珠楼主诗作,最早于1948年《宇宙》杂志刊登徐国桢先生《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研究》时随文发表,发表作品为还珠楼主之手迹,落款处为“录奉蝶衣吟长一粲,蜀东还珠”①徐国桢:《还珠楼主及其作品研究》,见1948年《宇宙》杂志。。

这两首诗的主题,是祝贺傅作义将军绥远受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过电台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6日,全国分为16个受降区,指定受降主官,绥远地区由第十二战区司令官傅作义将军为受降主官。9月下旬,受降仪式在归绥举行,傅作义将军主持受降仪式,日军投降代表为蒙疆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自此,根本博与日本政府及大本营脱离一切隶属关系,改任热察绥三省日本官兵缮后联络部长,接受傅作义将军指挥。9月26日,蒙疆军司令部及其所辖的独立第二十一、二十四警备队在包头开始缴械,于10月2日缴械完毕。

第一首的前两句“旗鼓威棱出将营,云中先筑受降城”,极赞绥远受降之威严盛况。“威棱”,威风凛凛,气度豪迈,形容中国军队获得抗战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自豪之感。“云中”,中国古代地名,原指今长城以北的内蒙古一带,此处指傅作义将军领导的绥远地区。“受降城”,初为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筑于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三四两句“山河百战身仍健,风露三秋气更清”,赞美身经百战、饱经磨难的傅作义将军身体依然康健,且精神风貌弥显清超。“百战”,并非实指,此处概言战争之众多。“风露”,既指自然界的风霜雨露,更指绥远抗战中的恶劣环境和复杂形势。“三秋”,并非实指三个秋天,而是指多个秋天。“气更清”,指傅作义将军的英武豪迈气概,因战争的严峻考验而更加饱满彰显。

五六两句“又见壶浆迎故老,依然裘带是儒生”,赞美中国军队抗战立功而受到老百姓热烈欢迎,更赞美傅作义将军功高位显而儒生本色依旧。“壶浆迎故老”,指老百姓用瓦壶盛满酒水来迎接他们熟悉的军队,形容抗日官兵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故老”,本指元老、旧臣,此处指长期驻守绥远的傅作义,因其重新执掌绥远,故称“故老”。“裘带”,即轻裘博带,是古代达官贵人的服饰,这里代指兵雄位高的傅作义将军。“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结尾两句“诸于绣镼纷纷过,始识威仪复汉京”,赞美抗战胜利国家光复的景象。“诸于绣镼(jié)”,本为汉朝的两种服饰,“诸于”为女性服饰,“绣镼”为男性服饰,此处以“诸于绣镼”代指男女老少。“纷纷”,形容人物众多。“威仪”,指中国军队威严的仪容。“复”,光复。“汉京”,本指汉朝都城长安或洛阳,此处指整个中国。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北地雄觚壮岌峨,旧勋人望重雕戈”,赞美傅作义的抗日功勋和社会美誉。“北地”,指绥远。“雄觚”,雄奇的剑柄,隐喻傅作义如同卓立于绥远的抗日利剑。“壮”,此处作动词。“岌峨”,本义为高峻,此指高峻山峰,代指大好河山。“旧勋”,昔日的功勋。“人望”,声望,威望。“重”,看重,崇尚。“雕戈”,刻镂之戈,亦为戈的美称,此处隐喻傅作义将军及其领导的军队。

三四两句“八年辛苦虮生胄,万姓欢呼骏注坡”,写傅作义将军抗日过程之艰辛与老百姓对骑兵战力高强的欣喜。“虮生胄”,指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战争环境极其险恶。“骏注坡”,是骏马注坡的缩写。宋代军中把骑马从坡上急驰而下称作“注坡”,古人认为“惟善走马,方能注坡”,这里比喻傅作义的骑兵部队战斗力极强。

五六两句“建节初临唐振武,勒铭犹忆汉章和”,歌颂傅作义的抗日功勋和历史贡献。“建节”,建立作战指挥部。“唐振武”,指唐朝的振武军,是唐朝设立于黄河之东、内蒙北部防守回鹘的军事指挥机构。“勒铭”,指勒石刻文而记录功业。“汉章和”,指东汉章帝章和年间(87—88),趁匈奴饥荒内部分裂而派兵平定北匈奴,解西域之危。

结尾两句“种人竞向桓门拜,卧听儿童敕勒歌”,赞扬傅作义的抗日功勋受到老百姓的称道,曾经烽火连天的北部边疆又恢复了和平宁静的日子。“种人”,同种族的人,这里指同胞。“竞向”,争先恐后地朝着某个地方前行。“桓门”,即仪门,是旧时官衙、府第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衙门”或内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这里指有士兵把守的傅作义绥远政府所在地。“敕勒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歌,全文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这里,“卧听儿童敕勒歌”渲染出抗战胜利后北部边疆安宁祥和的草原牧歌场景。

猜你喜欢
绥远楼主傅作义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1928—1929年绥远鼠疫流行的经济影响
宽厚的“绥远方式”
网络代有才人出
超搞笑问答
不看后悔的神回复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大神的回复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