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秦七刻石

2019-02-24 06:54闫佳琪
醒狮国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始皇碣石刻石

闫佳琪

秦始皇自统一六国,定都咸阳后,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至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先后五次巡游。秦始皇巡游的范围很广,遍布大部分的秦帝国版图,秦始皇巡游所经之地,最北可达九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最南可至会稽郡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南),最东为胶东郡成山(今山东威海市),最西为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途中,他留下了七处刻石。始皇二十八年,在秦始皇的第二次巡游中,他在峄山(今山东枣庄内)留下《峄山刻石》,随后登上泰山,在泰山刻《泰山刻石》,又登琅邪山,建琅邪台,刻《琅邪刻石》。始皇二十九年,第三次巡游途中,秦始皇登上之罘(今山东烟台市内)刻《之罘刻石》,又于东观刻《东观刻石》。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第四次巡游途中到碣石,立碣石门,刻《碣石刻石》,我国历史上,碣石这个地名多次出现,而具体位置历来不一,秦始皇去的碣石应该在辽宁省绥中。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他在会稽(浙江绍兴)刻《会稽刻石》。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多次刻石的目的简单明了,一是为了歌功颂德,二是为了申明法度,宣告统一。

这七处刻石每处的刻辞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秦始皇颂词,另一个是秦二世诏书。七处刻石的始皇颂词内容都不同,长短也不一,但是多为四言颂诗。如《泰山刻石》: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黎,登兹泰山,周览东极。

这七篇颂词的文本中有六篇在《史记》上有原文记载,基本内容是大致就是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造福臣民,宣传秦国法度,教化四方,而巡游途中的第一块刻石《峄山刻石》只有“名”而无“文”,不过有摩刻本流传于世。

秦二世时又在每处刻石上加了一道诏书,诏书的文本内容都是一样的。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二世诏书全文才七十九字,七处刻石上面都是同一文。秦始皇刻石铭文是为了歌功颂德,胡亥在后面追加一诏书目的是为了标榜一下刻石的是秦始皇,因为这七处刻石中的铭文只提皇帝,不提始皇帝。皇帝这个名号会一直沿袭下去,始皇帝可就一个,后世之人看到这七处刻石,根本不知道是哪个皇帝所立,因此胡亥又添了二世诏书,强调一下,这是秦始皇立的。

相传七处刻石上的文字是李斯所写,秦始皇统一后整改文字,推行小篆,这些刻石文字是研究小篆的绝佳材料。可是这些刻石主要是为了给秦始皇歌功頌德,秦二世而亡,加上年代久远。刻石的原物都已经损坏,《琅邪刻石》有残块留存,留下的还是二世诏书部分,《泰山刻石》更是只剩下10字残片。但是我们依然能根据史料记载推测部分刻石的风貌。如清代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中,就描述《琅邪刻石》是一块“高一丈五尺,下宽六尺,中宽五尺,上宽三尺,顶宽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的立石。

虽然刻石的原物只剩残块、残片,但是刻石的摩刻本却流传后世,如著名的绎帖本、安国本等,石刻文字对于研究秦国文字发展有重要意义,而秦七刻石更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见证之一。秦七刻石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

编辑/徐展

猜你喜欢
始皇碣石刻石
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大禹治水曾到碣石山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
碣石
重建祖屋之刻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