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肺动脉高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9-02-25 12:37段松堂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序肺动脉呼吸衰竭

段松堂

武汉市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40

肺动脉高压极易导致呼吸衰竭情况的发生,加重患者病情,易导致心衰及死亡情况的发生,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对建议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1]。为此本文笔者特选取66例肺动脉高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观察ICU肺动脉高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详细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ICU接受治疗的66例肺动脉高压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05±1.26)岁,平均BMI(22.02±0.47)kg/m2;研究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96±1.31)岁,平均BMI(22.01±0.53)kg/m2;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做客观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给予患者常规的解毒、平喘、消炎、抗感染及电解质平衡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给予传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指导患者仰卧位,给予患者面罩或鼻导管等辅助器材吸氧,设置氧流量为2-10 L/min,同时采用间歇指令通气法,设置持续供氧参数为0.78kPa-1.47kPa范围内;研究组33例患者采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法治疗,借助喉镜阴道气管插管,与外部的呼吸机相连接,调节容量控制模式,将氧浓度设置在30%-100%之间,呼吸频率设置在12-20次/min之间,将潮气量设置在6-12mL/kg之间,于治疗前对参数进行确认,持续监测患者血气指标水平,将最终得到的结果作为调节间歇通气指令的指标,实时调节患者呼吸频率及通气功能,待患者病情转归到一定程度后拔出气管,改为使用面罩或鼻导管进行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

表1 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脑钠肽表达相较(Mean±SD, n=33)

1.3 评价标准 本研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及脑钠肽水平,指标为PaO2、PaCO2、PH、SaO2及脑钠肽。

1.4 统计学分析 本项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33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值(9.01±0.53)d、住院总时间均值(11.34±2.52)d,均短于对照组33例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均值(10.82±0.75)d、住院总时间均值(14.05±2.84)d,时间(P<0.05)。

2.2 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相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有8例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4.24%,组间差有意义(P<0.05)。

2.3 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及脑钠肽表达比较 研究组患者PaO2、PaCO2、PH、SaO2及脑钠肽水平与对照组相较有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机械通气分为两种,分别为有创通气及无创通气,临床认为无创机械通气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害,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患者及家属接受程度更高,但是相较于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效果更佳显著,两者临床各有优缺点。有学者提出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法,给予患者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确保最大程度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基础上,减少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可大幅度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高治疗有效情况[2]。

综上,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法可有效改善肺动脉高压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有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适用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创序肺动脉呼吸衰竭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呼吸衰竭》已出版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回顾性分析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适应证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BiPAP 治疗 AECOPD 合并 II 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
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