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2019-03-02 21:18黄华兴
医学与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张 健 黄华兴 陈 城

1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南京,211166;2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1166;3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2111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医者,必须重视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培养,才能担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任。

1 倡导全程医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简称“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职业形象的基础,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有效保障,应贯穿医学教育始终。

1.1 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医德是传统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儒家思想主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最经典的表述为“医乃仁术”[1]。“敬畏生命”是医学最高的伦理原则,这既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伦理规范。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仁爱观、精勤不倦的治学观、一视同仁的平等观、为患者服务的义利观和健康和谐的医际观[2]。医学院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医学生应继承医学对生命的敬仰、对医德的信奉、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努力成为具有“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未来医者。

1.2 重塑德术双馨的职业形象

《感动中国》每年都要评选出千口颂万人赞的“大医”,如乡村女医生李春燕、扎根草原42年的上海医生王万青、肝胆春秋吴孟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的胡佩兰等。当前社会对医学科学价值与道德价值的评价常出现分离的现象,导致了在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问题,如因服务态度不好造成医患矛盾、因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耽误病情等等[3]。不和谐的医患关系已备受社会的关注,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敌视,医闹、伤医、杀医、打砸医院等现象层出不穷,医务工作者的良好职业形象也大受影响。医学院校应引导医学生把仁心和仁术高度融合,重塑良好医德医风,重树良好职业形象,从医方的角度努力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1.3 缓解信任缺失的医患矛盾

医患矛盾的成因十分复杂,但一些医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也是原因之一。医学生医德教育已成为关注的话题。有调查显示,73%的医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对医德教育程度影响很大[4]。医疗行业中的一些不正之风,使医德滑坡,引起广大患者的不满,医院和医务人员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受到破坏。解决医德医风滑坡,缓解医患矛盾,不仅要从医务人员着手,也要重视对医学生的教育。应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2 我国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德教育应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是立志之本、初心之源,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极为重要。目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2.1 对现实意义认识不足

医学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包含医学基础教育,见习、实习教育)、毕业后教育(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和继续教育(进修、终身学习等)。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至少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之中。

“学校忽视医德教育、学生不重视德育课程、缺乏实践性和连续性”是一个普遍现象[5]。当前医学教育评价学生往往比较关注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评,忽视对职业信仰的培养和考核,没有把医学生的医德、医学人文素质作为评估内容,也没有形成医德教育评价体系。医学生在见习、实习和规培阶段,主要学习临床知识与技能,很少设置思政类课程。医院重视医生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成绩,对医德高尚、技术高超的医务工作者的褒奖不多。部分医学生也将学分和成绩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对人文教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忽视德育的自我修养。

2.2 师资力量薄弱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精准化和职业化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主要依赖“两课”教学。“两课”教师虽然有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背景,但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更无临床实践经验,导致医德教育的效果不佳[6]。而医学专业课老师,又因缺乏医学人文知识难以在医德教育中有所建树。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观点,这种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尝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医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承担职业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学生辅导员。很多辅导员并非是医学及相关专业毕业,即使是有医学背景的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中,也很少把医德教育纳入其中。医院的带教老师、导师们基本缺乏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识,指导学生时一般不会涉及医德教育的内容。

2.3 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

虽然医德教育的知识体系是独立的,也有特殊性的要求,但医德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社会人文科学教育仍有着紧密的关系”[7]。现代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很少涉及医德教育的内容,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安排也较少。在多数院校除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概论等传统思政课程外,只有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关系学等少数人文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卫生法学、医学史、法学概论、生命伦理学等。很多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采用的是课堂讲授,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医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4 德育文化欠缺

医德是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医学行为的重要保障。研究显示,近30%的医疗纠纷涉及医疗专业技术,而超过 70%的纠纷与医德医风有关。有调研显示,45.5%医学生学医的目的是“职业好比较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高”,只有54.5%的学生是“做合格医生救死扶伤”, 甚至有7.2%的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可有可无”。也有的调查显示,29.3%的患者表示对医务人员的治疗“完全不信任”,71.3%的患者认为医院没有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医学院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但课程教学大多是知识传授,如果不改革课程安排和内容,授课和考核方式,不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难以健全学校德育文化[9]。部分医务人员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感,不能正确认识到医德要求是对行为的规范。要从精神传承和时代需要的高度,提高医学生的医德认识、医德意识,才能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10]。

3 完善医学生全程医德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贯穿在医学生基础教育、临床见习实习、规培教育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3.1 构建前后期齐抓共管的医德教育体系

医德教育是一门社会科学。要加强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规范道德行为,自觉履行基本道德要求。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医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形象[11]。医学院校要认识到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是育人的根本。要提高教师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革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强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医学生道德辨别能力。

医院也要重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发挥德术双馨医务工作者的榜样示范作用,遴选一批技术精湛、医德水平高的医师指导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和规培,鼓励他们发挥德者、师者、医者的标杆引领作用。

医学院校和医院要加强沟通,加强医学生前后期培养的衔接。通过建立医学生医德档案和医德评价体系,评价医德教育学习和行为表现,考核医德学习、医德实践和医德品行,并作为医学生毕业考核的一部分,真正提高医学生医德学习和践行的动力。

3.2 组建多元化医德教师队伍

医学院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医德教师队伍,发挥教职工、医护人员、乃至校友的作用,加强医德教育,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德术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老师教。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和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的医学知识,思政课教师应将医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辅导员医德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职业教育融合,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课程思政,让学生理解医德“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全员带。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环境,通过成长导师、兼职班主任、共建班级等形式,强化医德教育。理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机制,发挥管理和后勤员工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遴选优秀的临床见习、实习带教老师和规培导师,发挥他们在医学生培养中后期的医德教育和榜样示范作用。

校友引。校友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名师、名医、名校友的作用,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医德教育,用他们感人的事迹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和医德信念。

同伴领。朋辈教育具有亲近感和易接受性,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和认可。利用现实生活中优秀医学生践行医德的事迹,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同辈感人的事迹对引领医学生医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3.3 创建丰富的医德教育内容体系

人文精神是医学人文的根基,医学人文教育包括医德教育、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应将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教育、培训全过程。2015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推行“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的医教协同模式,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应以《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将思政教育与医德教育有机融合,感性认识—理性分析—社会实践,分年级分阶段开展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法规的教育与实践活动,早期接触临床,除了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外,更多地去体会、理解和实践医德。

丰富医德教育的内容,不断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价值认同。加强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教育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教育。重视医德规范教育,宣讲《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引导医学生以医德规范指导和约束自身的医疗行为。加强医事法学教育,掌握必备的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将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融合,在医院临床学习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4 建设医德文化教育平台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10个方面。医德教育也应当体现其中[12]。

国外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病人,促进医德形成的做法值得借鉴。除思政课外,在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医学职业教育、医患沟通等课程中应重视医德教育。还可开设医学史、医事法学等人文社会类课程,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医学生誓言》宣誓等多种仪式培养医学生奉献医学的信仰。通过组织对捐献遗体者默哀,触发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通过开展最美医学生、人生导师讲堂、校友讲堂、德善讲堂、医疗情景模拟比赛等主题活动,增强医德情感和医德信念。鼓励医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在见习、实习中,加强道德修养和实践,增强医德意志。通过开展导医、义诊、义工、服务遗体捐献者等志愿者活动,践行医德行为。

医院要加强医护员工的医德修养,形成有特色、入人心的医德文化,为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协助学校,培养见习、实习、规培学生良好的医德情感,落实德才兼备、德术双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