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探析

2019-03-03 09:00姜广义张天阳薄潇男姜轩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吉林省融合

姜广义 张天阳 薄潇男 姜轩

摘 要:以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方式为例证进行分析。新时代以观光为主的初级旅游方式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而逐渐弱化,体验式运动休闲旅游将成为新趋势。融合地域体育文化元素的生态旅游成为当今都市人群的新追求,生态体育旅游内涵丰富,契合健康主题。吉林省冰雪、山地、森林、民俗等地域体育文化与山、水、林、田、湖、草、冰雪等优良生态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形成冰雪生态体育旅游、森林生态体育旅游、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等吉林省地域特色代表。生态体育旅游形成的机理源自于吉林省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政策优势以及人因要素“三力合一”。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经济收益又反哺生态资源的修复。各地区在推动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忌机械照搬,浪费资源,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地域文化;体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中圖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6-0054-07

Abstract:With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ecological tour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in Jilin province. In the new era, the primary tourism, mainly sightseeing, will gradually weak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life style, and experiential sports and leisure tourism will become a new trend.Ecological tourism, which integrates regional sports culture elements, has become a new pursui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The regional sports culture of snow, mountain, forest and folk customs in Jilin province is integrated with the excellent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of mountain, water, forest, field, lake, grass, snow and ice, forming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Jilin province, such as snow and ice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forest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and agricultural folk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originate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abundant ecological and human resources, policy advantages and human factors in Jilin province.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dustr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while the economic benefits feed the restor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sports tourism industry, all regions should avoid mechanical copying, resources wasting and result in new environmental problems.

Key words:regional culture;sports;ecotourism;integrated development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其中包含重要的意涵就是人们需要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的身体休闲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美好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2017年全年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另据2017年吉林省统计公报数据,吉林省全年旅游总收入3 507.04亿元,较上年增长21.0%。吉林省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增长速度。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特色鲜明,自然生态环境优良,人们休闲健身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将地域体育文化元素融合于生态旅游环境中,符合当今体验性休闲生活方式的特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由此,我国体育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体育与旅游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传统体育竞赛展演业、观光旅游业近年发展速度放缓,取而代之的是体验性的运动、休闲、健康、生态为主题的文创休闲游憩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鲍明晓认为体育旅游业作为全球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产品,正在成为带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使体育休闲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同时嵌入“大健康”理念,实现协同发展将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和体育、生态、健康、旅游等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据此,整合升级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JP2]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生态环保、经济多元发展已经成为主题,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为研究切入点,深刻分析二者融合的内涵、机理以及文化、经济、生态价值,以此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1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内涵解析

1.1 地域体育文化的界定

关于地域文化学者们从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人文地理学以及综合学科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黄意武认为地域文化是一定地理范围内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是支撑其区域人们生存和发展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人们从地域社会生活中创造的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文化类型。上述地域文化的定义与文章研究内容相契合。因此,本文认为地域体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属概念,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以自然地理环境、风土民俗文化为背景所从事的与体育相关的身体活动的总称。

1.2 生态旅游与生态体育旅游的界定

关于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目前没有定论。它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首先提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目的是研究、欣赏、享受这些地方的景色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此定义侧重于森林里漫步、观赏、探索与保护环境。陈海波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指符合生态学运思范式的旅游活动方式。综上,本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为吸引物,以放松身心提高健康生活品位为目的的休闲旅游活动方式。

关于生态体育旅游,目前学者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强调游客要回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游客要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保护环境与居民利益为主的体育旅游形式 。Ercan Sirakava 等人从供给视角对生态体育旅游进行定义,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非竞技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在自然风景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的地区,进行人类体育健康活动。文章以Ercan Sirakava 等人的生态体育旅游的界定作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

1.3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態旅游融合发展

新时代,体育、文化、生态、旅游、健康、智慧正在成为人们改变行为追求新生活方式的关键词。融合地域体育元素的文化创意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人们增长知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特色身体活动行为与良好生态环境视觉触觉的融合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体感幸福指数,从而实现人们对高级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由此可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相互融合发展是实现人们追求健康低碳生活的一种重要路径。所谓“融合发展”可以理解为将地域体育文化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使体验者既感受到动态刺激性的体感又享受静态怡心的美感。同时“融合发展”也是指激发运动休闲、生态旅游等前端健康服务产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促进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架构模式,实施“旅游+”“互联网 +”的生态体育旅游行动计划,促进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健康服务产业的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多元发展。这就是智慧版动静结合,人与自然互动。

2 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结构模型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全面理解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结构关系,深化理解二者融合创新发展机理,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专家问卷等方法确定系统模型三级指标体系;再结合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地域体育文化理论以及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通过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全面融合对接,设计生态体育旅游系统结构模型(图1)。图1显示,地域体育文化包括自然地域体育与人文地域体育。自然地域体育包括山地体育、森林体育、水域体育、草原体育、冰雪体育、沙漠体育;人文地域体育包括游牧民族体育、渔猎民族体育、农耕民族体育。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与人文生态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包括山地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水域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冰雪生态旅游、沙漠生态旅游;人文生态旅游包括原生态旅游与新生态旅游。图1显示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三级内涵指标相互融合形成8种形式的生态体育旅游,[JP2]即山地生态体育旅游、森林生态体育旅游、水域生态体育旅游、草原生态体育旅游、冰雪生态体育旅游、沙漠生态体育旅游、民族生态体育旅游、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由此可见,生态体育旅游以地域体育融合生态旅游为手段,形成生态体育旅游结构模型系统。该结构模型系统地解析了新时代人们对体育旅游的个性追求。

综合分析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元素及生态旅游的优势,结合上述模型理论不仅梳理出吉林省生态体育旅游的发展脉络,而且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生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3 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3.1 吉林省地域分布概况及地域体育特色

3.1.1 吉林省地域分布概况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JP2]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南北长65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主要平原有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3.1.2 吉林省地域体育特色

吉林省拥有汉、满、蒙、朝等多民族聚集的民俗条件,融合了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延边边境风貌特色体育方面有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跳板、荡秋千、顶瓮竞走、足球、朝鲜族摔跤等体育项目。吉林省是我国满族发祥地,满族民俗体育广泛,从松花江垂钓、渔猎、跑冰排、赛威呼、漂流等具有满族特色的水上体育活动,到拓展训练、滑雪、露营、徒步越野、骑马等陆上体育活动,再到具有满族民间体育特色的游戏,如抓嘎拉哈、珍珠球等。[JP2]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口约为5.8万,这里依托查干湖形成具有特色的湿地和草原自然观景带。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以冬季捕鱼、草原生态旅游以及蒙古族那达慕项目为主。长白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可以通过徒步、越野、单车骑行游览自然景观,夏天可以漂流,冬天可以体验滑雪、滑冰、雪橇等冰雪项目带来的刺激和愉悦。

3.2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情况分析

3.2.1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空间分布广,有荒漠、草原、湿地以及森林,有将近40个省市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多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如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含30个景区、100 多个景点,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吉林省东部分布着火山山水森林旅游资源,比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中部分布着湖泊水源涵养林旅游资源,比如净月潭和松花江等;西部分布着草原、沙地和湿地旅游资源,比如松嫩沙地和科尔沁草原等。另外有着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长白山横跨吉林省多个县市,串联起多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

3.2.2 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根据吉林省统计局数据,2018年吉林省全年旅游人次接纳量突破2亿人次,和2017,2016年相比呈现逐年上涨趋势。表1数据显示,吉林省有5A级景区6个,高速公路总里程4 000公里,全年游客7 000万人次,旅游收入4 208亿元。从游客数量来看对吉林旅游大环境的承载量就是严峻考验。随着对生态旅游关注度不断增加,政府对于生态保护意识也在增强,对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出台了较多政策,包括对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的修建、管理与保护等等。目的是发挥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体现吉林省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生产和销售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创造属于吉林省的生态旅游特色。

同时吉林生态旅游也面临诸多隐患和限制性因素:民众对生态旅游的选择性和意识增强;对于生态旅游,客源增多使环境压力增大;景点宣传和生态旅游产品宣传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严重限制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效益提高;在旅游专项资金的投入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自然资源承载限度,涉及自然资源保护、交通设施的完善等。

3.3 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理

3.3.1 融合发展条件

吉林省自然资源养育了汉、满、朝、蒙等民族,豐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东北文化,所在地域有多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以长白山、查干湖、[JP2]向海等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自然综合体。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经济总价值就达79.51亿元,其中,年生态效益总值为13.77亿元,年社会效益可估算总值为60.20亿元,年经济效益总值为5.54亿元。因此,吉林省具备良好的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的资源条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度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促进健身消费升级”,这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条件。伴随着消费需求升级、旅游观念的转变、小康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高质量的体育休闲度假养生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是消费者需求的人因条件。由此可见,资源条件、政策条件、人因条件形成“三力合一”综合作用机制,形成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然态势。

3.3.2 融合发展动力

现代人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较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进行有益于身心恢复与调整的体育生态旅游即成了现代人新的需求。另外现代都市人群喜欢宁静致远、健康休闲的度假生活方式,崇尚自然、森林、温泉、滑雪的高品质消费人群越来越多。体育生态旅游以锻炼身心、缓解疲劳、放松神经、休闲游憩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广泛存在的因生存环境或工作环境不佳而导致的精神疲乏具有疏松缓解压力的作用。体育生态旅游首先考虑的是依托自然环境的优势,比如远离都市的嘈杂拥挤、回归自然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气候适宜,负氧离子多、空气质量无污染的地区当然是首选。人们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下与亲朋好友相约进行运动休闲,体验放松,以达到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现代“体疗养护式”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崇尚。

3.4 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代表类型分析

3.4.1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

3.4.1.1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吉林省地处东北中部,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年的气候比较湿润,而且四季气候分明。一年之中雪季时间较长,滑雪期可达142天,气温适中形成较为优良的雪质(即粉雪),吉林省全年积雪厚度比其他省份高,为广大的体育爱好者与冰雪旅游人群提供了较好的生态旅游环境。北大壶、万科松花湖、万达长白山、长白山鲁能胜地等都是国内较有名气的雪场俱乐部。各雪场山体坡度较缓而且距离较长,场地内可以供不同层次体育爱好者进行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现代两项等项目。北大壶有多座山峰超过1 000米,可以承担大型顶级国际赛事。每年定期举办长春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赛、国际雪联滑雪越野赛等精品赛事。健全和完善的冰雪运动协会等群众性社团组织,开展“全民冰雪活动季”等冰雪健身体验系列活动等成为吉林省开展冰雪旅游项目的优势条件。

3.4.1.2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吉林冰雪旅游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广大旅游者的冰雪健身活动需求,同时这种地域体育文化和冰雪资源的结合对广大群众进行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推动冰雪运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8—2019年雪季,全省接待冰雪旅游人数6 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实现旅游总收入1 160.89亿元,同比增长27.12%。表2是吉林省2016年至2018年旅游总收入对照表,数据显示旅游总收入每年平均以19.3%的速度递增,可见冰雪体育旅游对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非常显著。

3.4.1.3 冰雪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关于地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北大壶和莲花山等多家滑雪俱乐部在雪道下都安装了先进的排水系统。伐木建造雪道做到合理化、规范化、环保化,砍伐森林面积和数量都降至最低,有效保证生态环境。雪道在夏季停雪期间大量种植植被,保持空气湿润。多家雪场造雪的水是附近河流山川的天然水资源。雪场安放环保指示牌来引导游客进行垃圾无公害化处理。各级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等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来保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融合。建立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促进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随着游客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度假区的有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在逐渐增强。

3.4.2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以大长白山地区旅游为例

3.4.2.1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长白山作为北半球森林植被原始状态保存的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建立较早的保护区之一。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致力于打造“世界名山”和“国际旅游名镇”两大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健康旅游,精心建设绿色休闲度假小镇(二道白河镇、松江河镇),深度拓展开放合作,提升优质人性服务,积极构建“大长白山”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探索“旅游城镇化、景区休闲化、设施健康化、标准国际化”的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模式。

3.4.2.2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吉林省山地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正趋于完善,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经济总价值就达79.51亿元,其中,年经济效益总值为5.54亿元。针对当前旅游市场的新变化,长白山保护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保护优先、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产业联动”的发展战略,构筑以旅游业为主导,以文化产业、健康产业和生态产业为支撑的“1+3”立体产业体系,实现长白山旅游业态多元化、四季均衡化、体验健康化、智慧休闲化发展。据管委会2017年统计数据,全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408万人次,同比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39亿元,增长19%。其中,长白山景区接待旅游人数223万人次,增长2.2%,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增长2.6%。截至年末,全区共有旅行社45家,星级饭店25家(含待评),5A级景区1家,申报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由此实现产业联动,形成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3.4.2.3 山地森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近年保护区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首先全面完成长白山生态资源调查,精准评估生态承载能力。在发展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保护工程,提升生态涵养能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其次是完善绿色发展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着力培育冰雪、体育、健康、特色生态等绿色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三是落实最严格环境资源保护制度。游客逐年增多造成景区环境污染,管委会通过加强对环卫部门的强化管理,有效增进污染物合理排放;通过广告、指示牌告知游客爱惜生态、教育游客自觉保护生态;出台政策促进退耕还林,增加植被数量;长白山景区限制每天游客登山数量,如南坡每天限制人数3 000人等即为保护自然生态,西坡北坡景区附近限制工程开发以及拆除高尔夫球场,景区内不允许私家车进入,全部采用绿色环保电瓶车等环保具体措施。

3.4.3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以满族、朝鲜族农耕文化为例

3.4.3.1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文化条件

满族的先祖起始于农耕狩猎,依靠河流森林土地自给自足,满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满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以狩猎文化、骑射文化为代表。狩猎、珍珠球、骑射、冰嬉、摔跤等活动是满族民间传统体育形式。朝鲜族由朝鲜半岛移居而来,其民风民俗延续了朝鲜族固有的农耕习俗文化。朝鲜族能歌善舞,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具有娱乐色彩,较具特色的有摔跤、荡秋千、跳板、拔河、顶罐走等。

3.4.3.2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发展

吉林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关注点明显倾向于项目的经济价值和经济开发前景。满族民俗文化不仅仅满足民众对于民族文化的信仰,还可以通过各种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满足游客观赏或直接体验,成为一种体育旅游生态文化,顺应文化传承。为了让游客体验满族民俗历史及体育文化,政府在长白山沿线选址修缮了大关东文化园以及各地民俗馆,目的是吸引游客来此观赏互动,既可以拉动旅游,又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朝鲜族摔跤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素有“摔跤之乡”之称的延边州每年通过举办各級民俗比赛拉动旅游。延边州龙井市举办的2018年“海兰江”杯国际摔跤邀请赛吸引了世界各国选手来参加,弘扬了民俗体育文化,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3.4.3.3 农耕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为了充分利用好满族、朝鲜族农耕旅游文化,政府也加强了对农耕文明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完善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吉林省松原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查干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条例指出查干湖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违规的开发活动,努力减少资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促进生态恢复。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传统农业文化保护区,查干湖也采取了限渔政策,建立灌溉水利工程来保护农耕和渔业。

3.4.4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以蒙古族民族体育为例

3.4.4.1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地域条件

[JP2]吉林省草地资源丰富、草质优良,是我国发展草原旅游的重要区域。前郭县蒙古族人数占比较高,蒙古族大多属于游牧民族,当地民众巧妙运用民俗体育文化和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契合点,创造了多个具有蒙古族风情特征的人文景观以及依靠草场资源建设的度假旅游区,让游客既可以体验大草原的风景又可以亲身体验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如骑马、摔跤、射箭等。

3.4.4.2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拉动经济

前郭县蒙古族民众利用自己的草原民俗文化,建立了20多个马场、射箭场供游人观光旅游,利用蒙古族传统的蒙古包发展特色的住宿行业,驯养温顺的马匹,在交通工具方面发展特色等初步建立起了本地生态体育旅游体系,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的游客来此地观赏,以此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起到良好宣传作用,还借此做大蒙古族体育文化产业。

3.4.4.3 草原民俗生态体育旅游的生态保护

针对前几年超载放牧、草场面积退化严重现象,当地采取了退耕还草的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坚持保护草原生态和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全区植树造林面积逐年增加,植被得到恢复,湖泊塌岸得到治理,鸟类数量种类也明显增加实现了“绿色发展”和“生态宜居”两个目标。

综上所述,冰雪、森林、农耕、草原是吉林省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近年吉林省各地市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开发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方面成效显著,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出台实施了许多保护生态资源的措施,做到合理开发的同时,也注意植被生态系统的涵养恢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建设方针,其内涵丰富、哲理深刻。建立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体育旅游产业模式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4.1.1 新时代,实施“旅游+”战略,整合文化、体育、旅游、健康、生态资源,形成“五位一体”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旅游地位,而且能够在本地旅游文化中印上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形成传播与带动效应。

4.1.2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绿色经济持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形势下,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元素,使其融入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地域体育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而且可以提高旅游活力,丰富生态内涵,使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天人合一,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方式。

4.1.3 吉林省极具地域特色的生态体育旅游形式的形成有其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的客观因素,同时还有当前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推动体育、旅游、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因素以及新时代人们生活转型需求的主观因素,是“三力合一”综合作用的结果。

4.2 建议

4.2.1 各地区可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要素,创新体育生态旅游发展思路,打造生态小镇、旅游小镇、体育小镇等新的发展模式。

4.2.2 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切忌跟风式的机械照搬模仿,造成景区同质化、生态削弱化、人文庸俗化,由此导致游客回游率低资源浪费。

4.2.3 不要过度追求游客数量,急功近利,超过资源承载力,破坏生态环境。为了防止对我国区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造成大的破环,建议通过建立区域体育旅游生态圈援助服务体系,实施整合区域体育旅游生态圈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融合开发与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4.2.4 对旅游资源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在统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的同时,注意生态旅游与地域文化创新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既要提高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对运动休闲旅游环境的场域作用,又要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文化教育价值;既要当下的绿水青山,也要未来的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2017年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增长[EB/OL].前瞻经济学网,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305-367b5404.html.

[2]鲍明晓.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加快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09-115.

[3]黄意武.多学科视野下地域文化概念及内涵解析[J].地方文化研究,2018(3):107-111.

[4]陈海波.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再思[J].旅游论坛,2018,11(3):25-32.

[5]方鹏骞,闵锐.新常態下的健康中国建设[J].中国卫生,2016(3):65-67.

[6][JP3]长白山“生态+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之路[EB/OL].人民网,http://jl.people.com.cn/n2/2018/0928/c349771-32107733.html.

[7]戴璐. 论吉林特色东北秧歌中的地域文化元素[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3.

[8]李芳威.探究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J].时代金融,2016(30):51-52.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N].中国经济报,2015-11-20.

[10]贾天奇,李娟,等.体育疗法与亚健康干预[J].体育与科学,2008,29(3):51-53.

[11]张杏波.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群体干预的途径和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54-55.

[12]刘培华.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9(6):130-134.

[13]桑蔚强. 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现状与资源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长白山保护开发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网,http://changbaishan.gov.cn/shjj/tjxx/201810/t20181024_120457.html

[15]崔乐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72-78.

[16]张立平,孙大太.吉林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征及传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5):158-159.

[17]张妍昕.吉林省特色体育旅游SWOT分析及研究[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14.

[18]谢渊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前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0):91-92.

[19]李博.民族文化视阈下蒙古族特色城镇发展模式研究——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为例[J].中国发展,2017,17(6):55-59.

[20]克州政研室.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研究与思考[N].克孜勒苏日报(汉),2019-02-12(004).

[21]吴玲敏,曲进,等.我国区域体育旅游生态圈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7):35-36.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项目:[JP2]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消费需求升级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产业供给转型研究”(17ATY005),吉林省社科项目“吉林省地域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2017B126),吉林省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5A3) 。

作者简介:姜广义(1968- ),博士生,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

作者单位:1.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2.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3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33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吉林省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奔跑的小浪花
刚柔并济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破次元
融椅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反腐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