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学龄前儿童“走、跑、跳”基本动作技能研究述评

2019-03-03 09:00秦培府刘鎏朱子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述评

秦培府 刘鎏 朱子平

摘 要:走、跑、跳是最基本的动作技能,也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基础,学龄前阶段是学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技能的黄金时期。国内有关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促进相关研究,对境外学龄前儿童走、跑和跳三类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境外从20世纪中期开始相关研究,研究先后经历了观察研究、量表设计和高科技技术运用等阶段,主要关注了走、跑、跳的动作发展序列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未来更多高科技的手段将运用到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应该在境外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我国文化和情境下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研究,以及相关教学和训练干预研究。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走、跑、跳;述评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6-0092-08

Abstract:Walking, running and jumping are not only the most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but also the basis for people to engage in sports activities. Preschool stage is the golden age for learning these fundamental skills. The 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relevant study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review the studies abroa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started the research since the mid of the 20th century,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s of observational study, scale development and high-tech application, focusing on the sequence of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future, more high-tech methods will be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motor skills in culture and situ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research of rela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on the efforts of foreign studies.

Key words:preschool childr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walking, running, jumping; review

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tor/Movement Skills,FMS)是指涉及腿、手臂、躯干和头部等身体不同部位参与工作的一种运动模式,被认为是体育竞技、体育游戏、体育比赛、户外活动教育等各类复杂体育运动的前导运动模式。其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移动技能(locomotion)、对象控制技能(object control)和稳定技能(stability skills)[1]。学龄前儿童阶段(一般是3~6岁)是习得基本动作技能的关键期和高峰期,抓住这段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的关键期,将有益于儿童在未来专项体育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能够使得他们更快地掌握专项运动技能,不论是在灵敏方面还是动作协调方面都会较其他小朋友更加出色,而且对于专项运动技能的进阶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反之,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缺失者可能在专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从而导致在儿童时期缺乏参与运动和游戏的自信,而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丧失了与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机会,进而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或者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卑[2]。研究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还发现,越是表现出较强运动技能和天赋的儿童越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而在体育运动中越是没有自信的儿童将越来越不喜欢体育活动,直到他们长大也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与人们参加体育活动(Physical Activity)的行为息息相关[3]。

走、跑、跳是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技能,也是学龄前儿童最先习得的基本动作技能,它们是各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学龄前儿童可以通过走来观察世界,探索未知;通过跑去更广阔的地方去探索,增加了活动范围;而跳更是儿童天性的一种表现,更是可以通过跳跃的练习来促进骨骼的发育和身高的增长。但這3项基本动作技能不能够自然习得,必须在正确的外界指导和干预下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目前,国内研究对于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关注较少,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并没有认识到基本动作技能对于学龄前儿童体能、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境外研究者从20世纪中期就开始关注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先后经历了观察研究、量表编制和高科技手段运用等阶段,在这方面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了促进我国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推动学龄前儿童参与正确的体育锻炼,不断促进我国儿童体质改善和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本研究将以走、跑、跳这3个动作为例对境外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进行述评。

1 走的研究

走是最基本和相对简单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婴幼儿时期运用四肢进行爬行的移动方式限制了他们对于外界的探索,而走的出现使得他们能够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境外研究者重点关注了学龄前儿童走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1 “走”动作技能的形成

走是人类第一次独立的靠两只脚进行移动的方式,由爬到走的转变更是人类动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学习走路的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从蹒跚的、不均匀的步态到形成同步、连贯和完整的运动技能(Berstein,1967)[4]。Sherid(1960)的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第9个月开始爬行,在第12个月开始学习走路,在第15个月时可以完成独立行走[5] 。Burnt和Johnson(1971)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学会独立行走的平均年龄是12个月,男孩学会独立行走的时间要比女孩早两个星期[6]。

从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的角度来看,Simmons和Maida(1992)认为幼儿刚开始探索走路的时候还需要有外界的帮助,这样会使得他们感觉到更加的安全,当他们感觉更加独立时,就会慢慢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而且父母的拥抱和鼓励是最好的奖赏[7]。从动作结构形成的角度来看,在婴儿独立行走的开始阶段,为了保持平衡,增大受力面积,其两腿分开较大,且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同时手臂在肘部弯曲且张开,并不能实现连贯的移动;随着技能的不断熟练,婴儿两腿之间的宽度逐渐减小,运动变得更流畅,双臂摆动出现,步长和步行速度增加[8];在5岁左右成人的行走模式逐渐出现[9-10]。

1.2 “走”动作技能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2.1 步态对于走的影响

步态是指走路时所表现的姿态。一般而言,成熟的步态模式在3岁时就已经确立[11],大多数儿童在5岁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步行模式[12]。Scrutton(1969)通过分析儿童步态,发现幼儿早期通过脚趾的外展来维持平衡,增加稳定性,因为这样不仅增大了受力面积,还能使得强壮的趾短屈肌和足底方肌来帮助提高横向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身稳定性也慢慢提高,不再需要依靠脚趾的外展来提供稳定性,直到4~5岁的时候就可以像成人一样行走[13]。日本学者研究性别和年龄对于学龄前儿童在跨越障碍行走时的影响发现不同年龄段(4~6岁)的幼儿在跨越障碍行走时表现出了年龄的差异,但是性别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研究还发现跨越高障碍的行走是对学龄前儿童动态平衡评估的最佳手段[14]。而在不同速度下行走也是检测学龄前儿童步态稳定性极好的方法[15]。而且Bizama(2018)研究表明无论走路经历如何,视觉环境干扰都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步态表现[16]。所以在评估步态时需要考虑注意力要求。Sutherland(1980)通过对于186名正常儿童长达7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行走技能中决定步态是否成熟的5个因素包括:单腿站立的持续时间、行走速度、节奏、步长和骨盆跨度与踝关节伸展的比值。在步态发育成熟的这些决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增加肢体长度和更好的肢体稳定性,表现为单侧肢体站立时间(肢体稳定性指数)的增加[11]。另外,研究还发现儿童步行时膝关节屈曲程度对儿童的步态有着显著的影响,而踝关节屈曲程度却没有影响[17]。此外通过评估步态的空间、时间和年龄相关特征(例如步长、节奏和腿长)来评估平衡,可以通过此评估模式开发新的步态测量技术,以此来监测患有步态异常的儿童的治疗效果[18]。

1.2.2 任务类型对走的影响

很多时候步行被认为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 没有人类认知处理的参与。然而, 当人类在行走时同时执行其他任务时的表现对这个观点提出了挑战。并发任务的测试被经常运用到类似的研究中,并发任务是指在进行一项测试的时候同时进行另一项测试,以此来检验第二任务是否会干扰第一任务的执行。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在走的同时执行另一项任务, 结果显示行走受并发任务的影响,这表明行走实际上需要认知处理,而且并发任务的类型会对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9]。一些研究发现任务类型对于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步态、速度和手脚协调等方面。

Whitall(1991)在调查并发认知任务(声乐演唱和非声乐记忆)对在2.5岁到10岁的儿童步行的影响时发现这两项任务干扰了所有年龄组的步态和速度。对于4岁和6岁的人来说, 当并发任务是非声乐记忆时, 步态速度下降较为明显;非声乐记忆造成的步态速度下降,表现为步幅长度的缩短, 而声乐演唱所引起的下降则表现在步长和速度两个方面[20]。Huang等(2003)通过比较不同认知任务(视觉识别,听觉识别和记忆)对5~7岁儿童步态发育的影响时发现听觉识别任务对步态速度和步幅的干扰最大,而记忆任务造成的干扰则最小[21]。Shikha(2017)认为年龄影响了困难或复杂任务条件下的双重任务表现[22]。Sujitra(2012)研究了在双重任务条件(包括水平步行和穿越障碍物)对5~6岁的幼儿走的影响,并将其与7~16岁青少年和19~26岁的健康青年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步态控制需要注意力来维持稳定,年龄越大受到外界的干扰越小,而且当步行任务难度增加时,双重任务对幼儿的认知表现影响更大。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双任务条件下步态的姿势控制也得到了改善[23]。另外,在一项实驗研究中发现4~6岁的幼儿在进行并发任务时很难维持他们的步行的正常水平,往往会出现步行效率降低,平衡失调的情况[20]。

对于并发任务对手臂动作的影响研究中,Ya-Ching和Geneva(2013)研究了任务对3个年龄阶段(4~6岁、7~9岁和10~13岁)儿童双手协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并发任务条件下,年龄越小儿童的双手协调性越容易受到并发任务的影响[24],而且持续时间比在简单任务条件下更短,这主要和学龄前儿童有限的注意力有关[25]。 而且在双任务条件下姿势稳定性下降,但注意力得到保持或改善。因此,在同时执行任务时,注意力优先于姿势控制[26]。

Laurel和Ashwini(2014)对于并发任务的研究表明,儿童(7~10岁)与成年人(21~37岁)在手持物体的情况下行走,儿童在步数和时间上都比成人要多,他们往往会通过放慢速度、增加双脚支撑时间来完成任务。该研究还强调了任务需求和复杂性在双重任务干扰中的关键作用[27]。并发任务能够很好地锻炼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促进神经系统髓鞘化的完成。

综上所述,步态和并发任务是影响儿童学习“走”这个基本动作技能的两个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正在学习走路的儿童来说,在学步前期出现类似脚趾外翻的异常步态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其身体其他机能方面还正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平衡能力、腿部力量和身体重心等,并不能马上习得成人的行走模式,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通过走路练习次数的增加,儿童才会逐渐形成成人式的走路方式,一般而言成熟的步态模式在3岁左右就会建立,到5岁成人模式的走路方式才会形成。而并发任务对于儿童学习“走”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并发任务对于儿童步行的速度、步幅和手臂协调能力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虽然走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基本动作技能,但是要真正学会并熟练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发展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受到任务数量、类型和难度的影响。

2 跑的研究

跑是我们最重要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一,在许多运动项目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境外学者主要关注跑的动作发展特点以及年龄和性别对于跑的影响,还有就是穿鞋和赤脚对跑的影响。

2.1 “跑”动作技能的形成

跑是走的发展和延伸,在儿童掌握了走之后,渐渐地不满足走路的速度,開始去尝试更快速度的走,跑的动作就是在快走的同时出现双脚离地的情况[28]。跑在走出现后大约半年的时间里也开始被学习,Sherid(2008)在研究中表明,儿童在18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跑步[5],虽然有研究表明5岁之前儿童就可以掌握完整跑步动作,但是在6~8岁的时候才是跑步协调水平最高的阶段,因此在这个时期更容易提高跑步动作的规范化[29]。跑步的动作技能发展是有序列的,早在1972年Seefeldt(1972)等人提出的动作发展序列理论中,他们将跑的动作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手臂高位保护,全脚掌着地,步子小,两脚与肩同宽;2)手臂中位保护,身体直立,腿接近完全伸展;3)手臂低位保护,手臂反向摆动,肘关节几乎完全伸展,由脚跟过渡到脚趾着地;4)脚跟、脚趾依次着地,手臂与腿反向摆动,脚后跟动作幅度大,肘关节弯曲[30]。到达阶段4以后也就意味着儿童跑的动作技能完全成型。

2.2 “跑”动作技能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动作结构对于跑的影响

儿童跑步动作在达到成人模式过程中动作结构会发生明显的变化,Virginia(1983)对2,4,6岁儿童跑步模式的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对跑步速度具有显著影响。跑步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此外步频、步幅、腿的摆动幅度以及膝关节的弯曲角度等等都是促进跑步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力,2岁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男孩和女孩在腿的摆动方面存在差异[31]。Sian(2018)研究发现,儿童跑步时的节奏越好,其步幅越长,与地面接触的时间也会更短[32]。尽管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性别和年龄都会造成差异,但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跑步运动的发展特点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1)6~12岁的儿童都是脚后跟先着地;2)向前摆动的腿比身体重心更加靠前;3)在着地和腾空阶段,躯干前倾带动身体往前运动,补偿了下肢的肌肉力量不足;4)腾空起跳时的膝关节角度比接触地面时要大得多;5)儿童跑的时候下肢力量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33]。

2.2.2 穿鞋与赤脚对跑步的影响

穿鞋跑和赤脚跑对于跑步动作的形成也有着显著的影响。Latorre(2017)认为赤脚跑步减少了脚后跟着地模式患病的几率,但是增加了足部旋转[34]。后来的研究表明,在学龄前阶段穿鞋跑步改变了赤脚跑步的跑步模式,使得脚后跟患病的几率显著增加,而且与性别无关[35]。赤脚跑步可改变足部触地模式,赤脚跑步通常都是从脚后跟着地过渡到前脚掌,随后在脚踝屈曲更多[36-37,38],这也导致步长减少和步频增加,从而达到减少地面反作用力的目的[38]。由于儿童的身体还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身体结构还是生理机能都还在成长中,因此穿鞋与赤脚对跑步的影响还是有待进一步考证。Wegener和Smith(2013)研究儿童穿运动鞋跑步发现,儿童跑步过程中尽管运动鞋减少了第一跖趾关节跖屈,但是运动鞋加固了踝关节,并能够提供更多向前移动的动力。此外Herbaut(2017)的研究发现,对于爱运动的儿童来说,穿的鞋子老化会加大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负荷,使关节磨损和受伤的几率加大[39]。为了更进一步揭示穿鞋与赤脚对跑的影响,Hollander(2018)选取了来自南非的习惯性赤脚者和德国习惯性穿鞋者参加了多次20米跑步试验,分析显示习惯赤足的儿童使用后足触地的可能性高于习惯穿鞋的儿童。研究认为这与年龄也有很大的关系,习惯性赤脚儿童足后跟触地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在习惯性穿鞋儿童中,穿鞋跑步的脚后跟先着地概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40]。另外,研究还证实在6~10岁年龄段赤脚运动有利于跳跃和平衡技能的发展[41]。综上所述,穿鞋或赤脚运动对于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两种方式究竟在何种动作或者素质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重要还需要研究者和相关实践者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

2.2.3 其他因素对跑的影响

除动作结构和是否穿鞋对于跑步的形成有影响以外,足弓、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着跑步这个动作技能的形成。脚的内侧纵弓及其在年龄上的发展是影响儿童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足弓的发育主要发生在6~8岁之间[42],另外一些学者还发现在青春期阶段仍然可以发生足弓形态的实质性变化[43]。此外性别和年龄在儿童阶段也是影响跑的重要因素,Romana(2008)在研究性别和年龄是否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跑步技能时发现,年龄较大的儿童400米跑更快,男孩比女孩的成绩要好[23]。Vesna(2011)对3~6岁儿童50米冲刺跑中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起跑反应时间和起跑加速度时间会变得更短。3岁的儿童在10到15米之间达到最大速度,而4,5,6岁儿童达到最大速度则是在15至20米之间[44]。此外,3~5岁儿童的心肺健康也会影响到20米冲刺跑,而且年龄和性别没有显著影响[45]。2016年Vesna又对西班牙儿童在20米短跑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至5岁的男孩比女孩快,但在6岁时却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研究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冲刺所用时间会缩短[46]。

综上所述,跑步的动作结构特点、是否穿鞋、足弓情况和性别与年龄都是影响“跑”的重要因素。对于“跑”而言,儿童一般都需要得到专门的指导才可能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因此训练者需要对跑步动作结构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有效地帮助儿童更快地掌握跑的动作技能。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鞋子的性能也更加强大和多元化,给足部带来了更多的支撑和保护,但是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阶段恰当地选择赤足训练有利于儿童未来形成正确的跑步动作模式。足弓和性别与年龄也对跑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性别和年龄对于跑的学习而言更是必须突破的障碍。

3 跳的研究

立定跳远和纵跳是我们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运用的最多的跳跃方式,但其并不像走和跑那么容易习得,它是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一个较难学习的动作。

3.1 “跳”动作技能的形成

跳是一个需要全身协调发力的动作,由于儿童天性活泼,学会跳是相对容易的事情,然而真正的掌握跳这个动作技能却没有那么简单。儿童一般在2岁就开始出现跳跃动作,但是一直要到10岁的时候绝大多数儿童才能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水平。Wichstrom(1971)总结出儿童阶段立定跳远动作难度的发展顺序,即由高向低跳、向上跳、向前跳和越过障碍物跳[47]。Isaacs和Pohl(2000)认为纵跳的动作表现在不同年龄段其动作变化程度也不同,整体表现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善[48]。身体协调性是影响跳跃的重要因素,而且腿部的肌肉力量也会制约动作的发展,根据 Clark(1984)等人的研究,3~7岁的儿童腿部动作的发展比手臂动作快,只有不超过30%的儿童腿部和手臂动作发展水平是一致的[49]。多数儿童需要学习如何控制身体达到上下肢协调以完成立定跳远这一复杂技能[50]。Wichstrom(1983)首先提出了立定跳远的整体序列,Greg(2008)在其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经过研究者们的努力,立定跳远的整体序列被分为 4 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不能适应身体前倾和向远距离跳的状态,手臂制动(2岁习得);第二阶段为了保持平衡,手臂摆动(5岁习得);第三阶段腿部开始伸展,手臂向头摆动(8岁习得);第四阶段动作流畅,身体完全伸展(10岁习得)。

3.2 “跳”动作技能形成和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骨密度和骨量对跳的影响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高以及身体机能会发生很大变化,身高的巨大变化也会导致儿童钙的不足,这就使儿童骨折的风险概率大大提升。有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长期合理的跳跃锻炼能够使得儿童避免遭遇骨折的风险。例如Fuchs和Bauer(2001)对儿童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锻炼干预,其中跳跃组每周进行两次专门的跳跃练习,而对照组进行伸展运动练习。实验显示跳跃组成员在股骨颈和腰椎骨量的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数据还显示在8倍体重的地面反作用力下跳跃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的改善儿童髋部和脊柱骨质量的方法[51]。Nguyen(2018)和Gomez(2017)也都认为儿童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高强度跳跃运动干预能够很好地预防骨骼骨质疏松矿化和后期脆性骨折,还没有副作用[52-53]。为了进一步印证跳跃对于骨密度的影响,Fuchs和Cusimano(2002)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将儿童分为3组,跳跃1组每周3次100次跳跃运动,持续7个月;跳跃2组完成了每周2次75次跳跃,持续7个月;对照组则进行柔韧性练习。研究结果显示:跳跃1组的儿童髋部(5%)和脊柱(3%)的骨量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则没有改善;跳跃2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髋骨的骨量上没有显著的改善,这表明了只有足够大的刺激下才会使儿童髋关节和脊椎中的骨量增加,降低了骨折风险[54]。境外学者大量的研究表明长期有规律的跳跃练习能够很好的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

3.2.2 跳跃控制能力对跳的影响

跳跃控制能力是指在跳跃过程中个体在腾空阶段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以往关于跳跃动作学习的研究表明,跳跃的协调性从一开始就稳定,个体差异在于任务的控制。Jensen和Phillips(1994)比较了两组儿童在协调和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异,同时也将儿童组与一组熟练跳跃动作的成年人进行比较。两个儿童组都表现出了与成人模式相当的时间协调模式,但是孩子们在空间变换的控制上与成人有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在行为出现的早期阶段,一种成熟的跳跃协调模式就存在于动作发展过程中,然而,新手缺乏精确控制或调整任务需求的能力[55]。此外,日本学者(2011)研究在成人和学龄前儿童中立定跳远控制跳跃距离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受试者跳到最大跳跃距离的25%、50%和75%时,5岁儿童和成人的跳远距离控制策略没有差异。只是成人的跳跃距离控制的准确性比儿童更好。据推测,精确度的差异是由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判断与智力发展的差异所致[56]。同样肥胖对于跳跃的影响也很明显,Kakebeeke(2017)发现肥胖儿童对于跳跃的控制能力要比正常儿童差,而且肥胖儿童在其他粗大肌肉动作任务上的表现也会弱于正常儿童,精细动作无影响[57]。

3.2.3 手臂动作对跳的影响

在跳的基本动作技能习得的动作发展序列中已经表明了手臂动作在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一直是个很难被克服的难题。在探讨手臂动作对垂直跳的作用时,实验对象分别进行有手臂參与和无手臂参与的跳跃动作,结果表明,手臂动作显著提高了成人和儿童的运动表现,成人在飞行高度方面明显高于儿童,而起跳高度还是儿童占先。由此得知,在使用手臂提高跳跃表现方面对儿童和成年人同样有效[58]。在此基础上Pablo和Andrew(2012)进一步考证年龄对手臂摆动在垂直跳跃中的影响,研究表明手臂动作增加了跳跃高度,而且儿童的增加幅度大于成人。这种跳跃高度的差异是由于儿童在起跳时高度的增加比成人显著。在飞行高度增加时无差异。随着起跳高度的增加,摆臂跳跃的推进距离与无摆臂跳跃相比增加的多。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垂直跳跃动作中所占的优势与成人不同,儿童在起跳高度上有优势,而成人则通过飞行高度的增加来提高跳跃高度[59] 。Katja & Rado(2017)在一项针对学龄前儿童跳跃的纵向研究中,比较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垂直跳表现(跳跃高度)的趋势,研究发现,使不使用手臂、垂直跳高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没有性别影响,只是手臂与腿的协调性越好跳跃能力也就表现的越好,在研究的年龄跨度中,跳跃协调是垂直跳表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60]。手臂动作无论是对于跳跃的协调性还是距离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手臂动作会使得跳跃更加连贯流畅,而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手臂动作的正确与否能够明显地影响跳跃的距离或高度。

綜上所述,跳跃控制能力和手臂动作是“跳”这个基本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跳对儿童的骨密度和骨量又有着显著的影响。跳跃控制能力包括对跳跃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儿童在跳跃时间方面可能与成人做的相差无几,但是在对于空间的把握方面却与成人有很大差距,这些影响跳跃精确度的因素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恰当的训练得以解决。[JP2]手臂动作是跳跃动作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手臂动作无论对垂直纵跳还是立定跳远都有重要作用,手臂的合理摆动能够提升跳跃的高度和远度,而且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效。然而在跳的完整动作发展序列中手臂动作的发展是缓慢的,而且儿童在跳跃过程中并不会去关注手臂动作,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才能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摆臂动作。另外,手臂、躯干以及腿的协调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跳跃的练习更多的是身体的协调发力,所以身体各部位间的相互协调是影响跳跃动作模式形成的关键。

4 境外研究特点

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对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已经有60余年的时间,不论是在理论框架还是实践经验上都较为成熟,而且他们已经开始运用多学科知识和高科技手段对基本动作技能形成的机制问题开始深入探讨。通过对境外走、跑和跳三种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

4.1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研究者普遍关注了3种基本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形成模式和相关影响因素等。例如对跑的基本动作技能研究,包括跑的动作结构,性别、年龄和赤脚等因素对跑的技能形成的影响;在对跳的基本动作技能研究中,则更多关注了有手臂动作对于的跳的影响,以及跳跃对儿童骨量和骨密度影响的研究等。

4.2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横向研究法、录像分析法和实验干预法。其中横向研究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因为其选取被试较为容易,耗时较短,较少受重复测量的影响,[JP2]但横向研究无法考察儿童生长发育、训练干预等对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影响。而在国外研究中录像分析和实验干预也经常被运用,这两种方法相较于横向研究法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分析动作的学习程度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却有着横向研究无法比拟的优势。

4.3 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研究者在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过程中选取的研究对象多是学龄前儿童,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旦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相关训练干预,很快可以表现出区别于未干预儿童的特征。

5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境外在学龄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研究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而国内对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我国可以运用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思路在我国情境下开展相关研究,切实推进我国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和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

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随着目前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将会使用越来越多的高科技科学仪器和手段进行研究,高科技手段可以用于学龄前儿童动作学习机制、动作形成机制的探讨,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评价儿童动作模式,也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来帮助学龄前儿童正确习得基本动作技能或者促进基本动作技能成熟化。

开展中国文化和情境下的研究,一方面人种是影响基本动作技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和情境下的教学与干预研究。不同的文化和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的思考角度等等都会产生影响,在中国情境下进行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让国内更多学龄前儿童能够在该年龄阶段正确习得基本动作技能而开展的本土化研究。

6 结语

走、跑、跳是基本动作技能中最基本的,在众多的基本动作技能之中走、跑、跳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体育活动最密切相关的三个基本动作技能。境外学者对于基本动作技能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成熟的实践过程,境外许多发达国家把基本动作技能发展作为学龄前儿童必修课程之一。然而,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很稀缺,不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稀少,而且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基本动作技能学习也缺乏了解,过分地重视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发展。基本动作技能已经被证实是学龄前儿童最合适参加的体育训练和教学内容,未来国内应该不断加强对于基本动作技能的关注和研究,以此来改善我国各年龄段人群体质下滑问题并促进我国人民群众从小养成终生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Gallahue D L,Ozmun J C.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M]. America:McGraw-Hill,2002:131-139.

[2]Freitas D L,Lausen B,Maia J A,et al. Skeletal maturation,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18.

[3]Figueroa R,An R.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ers: A Review[J].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2017,21(1):136-146.

[4]Carpenter M B. The Co-ordination and Regulation of Movements[J]. Journal of Neuropathology & Experimental Neurology,1967,27(2):348.

[5]Sheridan M D. The developmental progress of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public health and medical subjects,1975.

[6]Burnett C N,Johnson E W. Development of gait in childhood. II[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1971,13(2):207-215.

[7]Simmons S S,Maida S O. Reaching,Crawling,Walking. Let's Get Mov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for Preschool Children[J]. Blindness,1992:29.

[8]Mcgraw M B. Neuromuscular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infant as exemplified in the achievement of erect locomotion[J]. Journal of Pediatrics,1940,17(6):747-771.

[9]Scrutton D R. Footprint sequences of normal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ld[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1969,11(1):44.

[10]Statham L,Murray M P. Early walking patterns of normal children[J]. Clinical Orthopaedics & Related Research,1971,79(79):8.

[11]Sutherland D H,Olshen R & Cooper L,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mature gait[J].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1980,62(3):336-353.

[12]Hausdorff J M,Zemany L & Peng C,et al. Maturation of gait dynamics: stride-to-stride variability and its temporal organization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1999,86(3):1040-1047.

[13]Scrutton D R. Footprint sequences of normal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ld[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1969,11(1):44.

[14]Kosho K,Shin-Ichi D & Hiroki A,et al. Sex and age-level differences of walking time in preschool children on an obstacle frame[J].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2012,31(1):8.

[15]Verbecque E,Vereeck L,Paul V D H,et al. Gait and its components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preschoolers[J]. Gait & Posture,2017:S0966636217308470.

[16]Bizama F,Medley A,Trudelle-Jackson E,et al. The Effect of Visual Environmental Distraction on Gait Performance in Children[J].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Pediatrics,2018,38(1):64-73.

[17]Whitall J,Getchell N. From walking to running: applying 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omotor skills[J].Child Development,1995(66): 1541-1553.

[18]Guffey K,Regier M,Mancinelli C,et al. Gait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balance in healthy 2- to 4-year-old children[J]. Gait & Posture,2016(43):165-169.

[19]Cherng R J,Liang L Y & Hwang I S,et al. The effect of a concurrent task on the walking performance of preschool children[J]. Gait & Posture,2007,26(2):231.

[20]Whitall J. The developmental effect of concurrent cognitive and locomotor skills: Time-sharing from a dynamical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1,51(2):245-266.

[21]Huang H J,Mercer V S & Thorpe D 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urrent cognitive tasks on temporal-distance gait variables in children[J]. Pediatric Physical Therapy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2003,15(2):105.

[22]Saxena S,Cinar E,Majnemer A,et al. Does dual tasking ability change with age acro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2017(58):35-49.

[23]Boonyong S,Siu K C & Van D P,et al. Development of postural control during gait in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the effects of dual-task conditions[J]. Gait & Posture,2012,35(3):428-434.

[24]Hung Y C,Meredith G S,Gill S V. Influence of dual task constraints during walking for children[J]. Gait & Posture,2013,38(3):450-454.

[25]Hallez Q,Droit-Volet S. High levels of time contraction in young children in dual tasks are related to their limited attention capaciti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7(161):148-160.

[26]Fabri T L,Wilson K E,Holland N,et al.Using a dual-task protocol to investigate motor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healthy children and youth[J].Gait & Posture,2017(54):154-159.

[27]Abbruzzese L D,Rao A K & Bellows R,et al. Effects of manual task complexity on gait paramete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ults[J]. Gait & Posture,2014,40(4):658-663.

[28]Ounpuu S. The biomechanics of walking and running[J].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1994,13(4):843-63.

[29]Romana C J,Vesna B,Sergio D P.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chool girls and boys in 400 m running[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A Child in Motion,Proceedings/temberger,Vesna ; Piot,Rado ; Rupert,Kristina. 2008.

[30]Seefeldt V,Reuschlein S & VOGEL P.Sequencing motor skills with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Z].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and Reaction,Houston,1972.

[31]Virginia L. Fortney. The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of the running pattern of two-,four-,and six-year-old childre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1983,54(2):126-135.

[32]Sian W,Kevin N,Renee K,et al. Biomechanical correlates of running performance in active childre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8,22(1):65-69.

[33]Sang H K,Min K S.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nning Performance by Age Group in Children[J]. Korean Journal of Growth & Development,1997(5):58-68.

[34]Latorre Román,Pedro ángel,Balboa F R,Pinillos,Felipe García. Foot strike pattern in children during shod-unshod running[J]. Gait & Posture,2017(58):220-222.

[35]Latorre-Román,Pedro á,Párraga-Montilla,Juan A,Guardia-Monteagudo I,et al. Foot strike pattern in preschool children during running: sex and shod–unshod differences[J].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18:1-8.

[36]Wegener C,Hunt A E & Vanwanseele B,et al. Effect of children's shoes on gai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Foot & Ankle Research,2011,4(1):1-13.

[37]Lieberman D E,Venkadesan M & Werbel W A,et al. Foot strike patterns and collision forces in habitually barefoot versus shod runners[J]. Nature,2010,463(7280):531-535.

[38]Franklin S,Grey M J & Heneghan N,et al. Barefoot vs common footwea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kinematic,kinetic and muscle activity differences during walking[J]. Gait & Posture,2015,42(3):230-239.

[39]Herbaut A,Chavet P,Roux M,et al. The influence of shoe aging on children running biomechanics[J]. Gait & Posture,2017(56):123-128.

[40][JP2]Hollander K,De J V & Venter R,et al. Foot Strike Patterns Differ Betwee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Growing up Barefoot vs. S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8,39(2):97-103.

[41]Astrid Z,Ranel V,De V J E,et al. Motor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e Influenced by Growing up Barefoot or Shod[J]. Frontiers in Pediatrics,2018(6):115.

[42]Staheli L T. Shoes for children: a review.[J]. Pediatrics,1991,88(2):371-375.

[43]Stavlas P,Grivas T B & Michas C,et al. The evolution of foot morphology in children between 6 and 17 years of ag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footprints in a Mediterranean population[J]. Journal of Foot & Ankle Surgery,2005,44(6):424.

[44]Babi[KG-*4]c[DD(-*2]ˇ[][DD)]V,Blaevi[KG-*4]c[DD(-*2]ˇ[][DD)]I & Radeti[KG-*4]c[DD(-*2]ˇ[][DD)]pai[KG-*4]c[DD(-*2]ˇ[][DD)] M. Sprint Running in Preschool and Younger School Children[J]. Napredak,2011,152(20):49-60.

[45]Cristina Cadenas-Sánchez,Francisco Alcántara-Moral,Guillermo Sánchez-Delgado,et al. Assessment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daptation of the 20 metres shuttle run test[J]. Nutricion hospitalaria: organo oficial de la Sociedad Espanola de Nutricion Parenteral y Enteral,2014,30(6):1333-1343.

[46]Latorre-Román P ,Mora-López D & Martínez-Redondo M,et al. Reference values for running sprint field tests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Gait & Posture,2016(54):76.

[47]Wickstrom R. L. Fundamental motor patterns[J].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1971,50(2): 97.

[48]Isaacs L D.,Pohlman R L.Effectiveness of the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in childrens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0,32(4):11-16.

[49]Clark J E,Phillips S J.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the standing long jump.[J].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1985(1):259-265.

[50]Thomas J R. Children's motor skill development[J]. Motor Development During Childhood & Adolescence,1984:128.

[51]Fuchs R K,Bauer J J & Snow C M. Jumping improves hip and lumbar spine bone mass in prepubescent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Bone & Mineral Research,2001,16(1):148-156.

[52]Nguyen V H . School-based exercise interventions effectively increase bone mineraliz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Osteoporosis and Sarcopenia,2018.

[53][JP3]Gómez-Bruton,Alejandro,Matute-Llorente,ángel,González-Agüero,Alejandro,et al. Plyometric exercise and bone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7,13(2):112-121.

[54]Fuchs R K,Cusimano B & Snow C M. Box jumping: a bone-building exercise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02,73(2):22-25.

[55]Jensen J L,Phillips S J & Clark J E. For young jumpers,differences are in the movement's control,not its coordin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1994,65(3):258-268.

[56]Guan,Zhimei.Adults and children's long jump speed adjustment[J].Research Minutes,2011(19):9-17.

[57]Kakebeeke T H,Lanzi S,Zysset A E,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and Motor Performa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J]. Obes Facts,2017,10(5):420-431.

[58]Harrison A J,Moroney A. Arm augmentation of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in young girls and adult females[J].Rev.fac.med,2007:130-133.

[59]Floría P,Harrison A J. The effect of arm action on the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females[J].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2012,21(2):133-139.

[60]Koren K,Piot R & imuni[KG-*4]c[DD(-*2]ˇ[][DD)]B. Vertical jump height in young children -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4- to 6-year old children[J]. Annales Kinesiologiae,2017,7(2):153-170.

收稿日期:2019-08-02

基金項目: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7014040012),

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秦培府(1994- ),男,山东日照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

通讯作者:刘鎏(1982- ),男,四川三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1.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2.华侨大学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述评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