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举“兴”“废”之于高考

2019-03-03 14:09王婷
教育界·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举制高考考试

王婷

【摘要】科举制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与中国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环境紧密相关。现在的高考制度与旧时的科举制度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渊源,二者在促进社会管理与人才教育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不能因科举制的衰落与废除否定高考,而应正确与理性看待这个制度,从科举的“兴”“废”间寻找助益。

【关键词】科举制;考试;高考

科举制度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创举,是与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的考试考核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有着承继与借鉴的关系。每项制度与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都是当时社会或国家根据当下的情形所做出的应然之举,对社会产生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科举制的“兴”“废”合理应对了我国古代和近代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观照现实,与现有的高考制度相联系,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和思考。

一、科举之“兴”与“废”

(一)科举之“兴”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与加强疆土的稳定与发展,都会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来达到目的。这些措施反映到文化与教育层面上,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具有公平竞争性质的考试制度”[1],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与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是随人才选拔与评价机制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汉代的察举制以及之后的九品中正制是科举制度的前身,科举制度是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为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已不再能够满足挑选人才的标准,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于是,隋文帝下令通过设立常科与特科来代替九品中正制。到隋炀帝时,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始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拉开了帷幕。

“由于实行‘学而优则仕的竞争机制,上使帝制统治具有巨大的向心力,下对普通百姓具有极大的利诱力,科举考试很快成为社会的重心,并对其时的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到唐朝时,统治者对科举制大力提倡,使其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社会与教育向前发展。到了宋代,科举制出现了与当时社会状况不相融合的情形,于是国家管理者们便对其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与方法、考试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明朝继续沿用宋时的方法,但在规则制定与使用上更为苛刻与严格。清朝时,科举制开始了畸变,几乎完全采用八股文来进行考试与选用人才,这也为它的衰败与没落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之“废”

科举制从开始创立到最后废除历经了六个朝代,朝代的更迭变换是它改革的依据与基础,须与当时的制度与人才观等相契合。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意识形态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对科举制进行批评与抨击,认为它妨碍了有用思想与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建立新型教育体制的绊脚石。迫于科举制自身的种种弊端与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清政府决定终止一切乡试、会试,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至此,在中国施行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真正地结束了它的使命。

(三)科举之析

科举制度是中国自隋朝到清朝这一千多年教育活动的主要体现与标志,是处在封建时代的中国人所信赖的文化支柱与脉络,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出人头地的少之又少、很有可能是唯一的出路,通过这条道路,他们或许可以飞上枝头做凤凰,有望真正地摆脱贫贱之躯的牢笼。正如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施惠廉所说:“这些考试制度所形成达到第一个目的,是排开任何等级和财产而不论,选择最好的人去担任国家的各种职务,并作为从古至今无私地以才取士的总原则。”

科举取士是与当时国家政策、人才观念相吻合的正规之路,但囿于各种弊端,一些人对它大加抵触与批判,批评科举制不仅毁掉了真正有用之才,还对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败坏,是一种不值得提倡与推崇的举措。但从中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存在即合理,即科举制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理由。

首先,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要做到真正的公平,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提倡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都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能存在一条容许几乎所有阶层都能参与的康庄大道已属不易,更别提允许他们自由报名与公平竞争参加考试了。这些政策与原则的实行从根本上说是得民心的。

其次,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科举制能够把选仕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了做官为士,知识分子不得不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培养各种本领与技巧。这在客观上促使社会形成了人人爱学与自学的良好风气,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国力的增强。

再次,科举制的创立与施行不仅对中国的教育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提供了源头和契机。根据目前的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考试的国家,科举制为欧美国家的考试制度提供了借鉴。这也算是中国为世界做出的一大贡献。

二、科举“兴”之于考试

关于考试的起源存有多种看法,且学者们都有各自的说辞与依据,都能自圆其说。但从根源上来说,考试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是自有其道理的。考试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与事件,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是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考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并能够为世人所使用与改造。

考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方法以及形成过程。古代考试制度一般以科举制为主。到了近代,有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任用章程》,民国政府颁行的各种文官選士制度。“到今天,考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评鉴和选拔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制度,甚至成为一种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社会活动。”考试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考试,还囊括各种社会考试,如外语水平的测试、各种资格证的考试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等方面的考试。

据考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考试来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兴旺鉴定与选用人才的国家,除与我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有关以外,与考试本身的便利与优势也是分不开的。考试反映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反思等密不可分。一方面,考试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条特殊通道,有利于他们对教学与学习做出反馈与调整。考试作为一种对教学和学情进行分析的手段与方法,有利于任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找出问题,做出分析并及时做出反应。考试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评估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看到进步和发现不足,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学校可将考试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来进行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既可以对家长有所交代,又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指标反馈。但是,考试也是存在弊端的。对学生而言,特别是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考试会导致他们考前有压力或焦虑情绪,考试时心理紧张,特别是面对一些较为正式和大型的考试时,这可能会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而且考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名次,就会与同学之间展开竞争,如果竞争是良性的话,有助于学生之间的良好发展与互动;反之,则会对他们的人际相处造成些许压力。如果将这种意识延续到社会生活中,后果将不可设想。

三、科举“废”之于高考

科举制的衰败与废止除了自身弊端,更多的是与隐藏在其身后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有关,与社会的变更与发展之需有关。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科举的延续,二者在促进社会管理与人才教育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我们不能因为科举的废除就否认高考及其价值。高考是新的社会制度与环境的产物,是新时代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充分肯定高考的应用价值,不应盲目地在没有更好制度代替高考时想要去摒弃它,否定它。

从教育发展与进阶的角度来看,“高考是国家统一发起并组织的考试,其目的是选拔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高考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它既为高校选拔了合格的学生,又规引了中小学教育的方向”。高考作为一项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不仅可以为高校的生源质量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而且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引导,以及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学习气氛提供有利条件。

从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视域来看,高考所坚持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原则与社会建设规约相一致。无论哪种行业,公平是自古以来就一直倡导的原则与作风,它是一项潜在的社会规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高考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重要落脚处,而且是当今教育的风向标,它不仅可以促进国家对教育的有效调控,而且可以促使社会人才与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而在世界范围内把教育做大做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古今时代虽变,但人性和许多道理并没有变,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所遇到的问题也非常类似,甚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科举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和道理很值得现代人深思。”因此,要在科举“兴”“废”的启示下,学会辩证地看待高考制度。高考是现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一环,必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眼光与方式看待它,使之能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務下去。

四、结束语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与教育痕迹,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当积极从中吸取营养成分,恰当运用其合理之处,摒除不当,从其“兴”“废”之中为现代高考制度寻找助益,促进社会人力与资源的流动与发展,助力教育事业日益昌盛。

【参考文献】

[1]王汝凤.从科举制度的兴废论考试的必要性和高考制度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1(01):76-77.

猜你喜欢
科举制高考考试
“科举”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