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9-03-05 02:55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院校

韩 玲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0053)

从2017年开始,高等教育质量年报中增加了“国际影响力表”,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理念。高职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

1.高职教育国际化背景

1.1 中国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发展的双重需求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步伐大,速度快。在中国制造、“互联网+”等元素的引领下,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经济和教育是互相影响的两个元素。世贸组织通过“服务贸易协定”,界定高等教育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服务型产品,这正是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与经济互为因果,经济发展为教育进步提供了可能性和支撑力,并刺激了教育的发展,经济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力之一;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能反向推动经济的发展。

高职教育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急需大量具有国际意识及国际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1]。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这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紧迫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带来了更为密切的文化、教育的交流。以“教育”为抓手,输出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做好对外宣传,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职业教育的输出不仅能够为市场供给高技能型人才,也能够输出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帮助国外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实力和软实力发展的双重需求,是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境外企业中国发展与国内企业境外发展的双向驱动

高职教育国际化对境外企业在中国发展和国内企业在境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制造”的进程,不仅吸引了大量境外企业在中国开办企业,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机会。无论是境外企业在中国发展,还是国内企业到境外发展,都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势必要求高职教育为国内外市场培养及输送国际化人才,这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1.3 高职院校优化办学要素与完善职教体系的客观需要

通过教育国际化,使高职院校处于全球职教大市场的背景中,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激发高职院校的创新活力,倒逼其优化办学要素,完善职教体系,实现办学质量的内涵提升,提高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高职招生面临困境,尤其是独立和民办院校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和“质量危机”,已出现明显的招生数量不足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高职教育国际化能引进一部分留学生,扩大我国高职生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源不足的困境。

2.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等发展趋势来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必然且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高职教育走国际化路线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2],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创新及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教育国际化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高职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平衡供需配置,优化教育资源。同时,教育国际化也能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教育国际化能开拓毕业生境外就业,帮助高职学生走进国际劳动力市场,促进学生多元化就业,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为现代企业走向世界提供高技能人才的保障。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

3.高职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有理性的认识和分析非常重要。

3.1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宏观化

就顶层设计而言,近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战略性文件,强调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十二五”规划纪要》、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这些文件都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顶层设计强调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搭建了教育国际化的骨架,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些战略性政策过于宽泛,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宏观导向,缺少具体、细化的指导性建议和运行机制。尤其是针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要求和规划更是缺乏,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从整体层面上缺乏系统规划,缺少可供高职院校参考的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

目前,虽然高职教育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客观上,高职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且高职院校层次参差不齐,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独立院校、民办院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异大,各类型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处于边摸索边实践,有的高职院校摸不到石头不敢过河,或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摸着各自的石头过河。没有具体化、细节化的政策指导,各高职院校也就缺乏可以参照的依据,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目标和定位就难免出现种种偏差。政策细节的缺失阻碍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工作。

3.2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途径模式化

《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有:接收留学生、交流生、聘请外国专业人员、派遣专任教师访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从教育国际化衡量指标中可以反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途径是丰富多样的。各类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除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外,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途径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建设、学生短期交流、教师短期进修为主,尚缺乏长期的、深层次的交流,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国际化途径单一,国际影响力小,没有形成全面的教育国际化态势。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办学体制创新,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在合作办学项目中,中国学生在完成学习后,除获得国内文凭外,还可以获得国外合作院校的证书,并可申请在国外合作院校继续进一步学习。然而在其他的教育合作途径上,高职院校的发力却不够明显,如师资交流人数有限,师生访学时间有限,尤其是鲜有高职院校能走出国门设立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高职院校的境外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3.3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趋同化

据《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信息一览表》统计,截至2018年7月,全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36个,其中29所高职院校经批准设立了56个中外合作办学(含港澳台地区)项目。这些项目的国外合作方大部分是国外二、三流院校,且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类型上有较明显的倾向性,专业设置偏重成本低廉的文科类、管理类,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会计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的、空白的学科专业,如理工科类专业,因为“投入多,见效慢”而被忽视,没有成为重点建设对象。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存在项目雷同、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上看,在合作专业选择上理应偏向理工科类,尤其是工科专业所培养的是社会紧缺和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更应偏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趋同化不利于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盲目跟风,不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方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3.4 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单边化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国(境)外合作对象多为美、英、澳等发达国家,德国“双元制”、北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澳大利亚的资格框架体系与培训包、英国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的引入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4]。

我国高职院校成为发达国家所关注的教育市场,海外留学生成为他们保持生源数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国外合作院校的功利性使他们过多地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因此教育国际化的初衷——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办学质量——这一点被忽视。与此同时,合作对象单一也导致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高职院校把侧重点放在了引进、学习、借鉴国(境)外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在教育交流过程中被动接受国外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以国内学习为主,国(境)外学习几乎形同虚设。这种“教育输入”的单边化发展倾向使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愈走愈窄。“教育输入”和“教育输出”应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味强调“引进来”或“输出去”都会导致教育发展重心不稳。要使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改变高职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交流单向性,合理把握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平衡。尤其是现在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更要大胆、自信地把我国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输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在办学模式、师资培养、人才培养上引领发展中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改“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及积极输出”,从“引进”模式跨越到“融合”模式甚至是“拓展”模式,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4.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析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在国际化进程中要落实“请进来、走出去”并举,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案,校际交流、专业合作、师生互访层层开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办学理念,共同开发国际化的专业建设标准,同时输出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使教育国际化从“移植”“借鉴”走向“本土化”。

4.1 国际化理念机制

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更是一种开放的办学理念。缺乏理念的引导和机制的支持,缺乏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氛围,教育国际化就难以迈出稳健的步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借鉴国际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开放合作意识,细化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和举措,在观念上、行动上、体制上解决影响和束缚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突出问题,结合行业定位制定发展规划,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4.2 国际化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师资力量国际化的含义是多层的:教师具有境外学习经历、培训经历、工作经历、访学经历、实践经历或拥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中包括外籍教师、兼职教师中包括国际知名企业人员等都是师资力量国际化的体现。

目前,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了与合作院校教师的交流、互访,加大专任教师境外短期进修、教育考察、专业培训等的力度,以此促进师资国际化。据2018年浙江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的国际影响力表数据统计,2017年浙江省43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达到12938人日,几乎是2016年的4476人日的三倍之多。中国教师走出去一方面是学习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同时也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我国的高职教育理念,实现教育走出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扩大引进来的口子,除了聘请国外院校专家、教师来华交流、任教,建立师资双向交流机制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接收合作院校教师,尤其是“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高职院校教师到我国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或访学,满足发展中国家职业教师进修的需求。

4.3 国际化学生交流

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也要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短期学生访学、海外游学项目较多。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年报数据统计,全省43所高职院校派出的交流生总数108132人次,比上年增长18.5%,高职院校派出的学生出国交流的总数逐年增加,且远高于当年的外国留学生总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走出去”多停留在为期1-3个月的短期访学、交流研修等层面上。短期的访学、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提高等的作用十分有限。受到生源质量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制约,很少有高职学生能在完成国内学习后进一步去合作院校深造,中外合作项目流于形式。

此外,学生的国际交流指标是多重的,除了学习、研修外,学生在境外实习(实践)、在国际企业就业等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体现。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境外就业机会,或在国际企业就业。国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待遇优,高职学生应利用其技能优势,拓展境外就业空间。然而现阶段高职毕业生有意愿出国就业的比例与能够出国就业或在国际企业就业的比例差距很大,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外语素质相对较弱,国际竞争力不强。高职院校要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突破现有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的深度分化作出及时应变,培养国际化高新技术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学生国籍的多样化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国际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国内学生要走出去,国外的学生要引进来。根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年报数据统计,全省高职院校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已超过1714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24.3%,在47所高职院校中,12所高职院校拥有长期留学生,29所拥有短期留学生。现阶段在浙江省高职院校短期学习语言的留学生人数有了显著增长,进行专业学习的留学生虽有所增加,绝对人数却仍只有600余人。留学生数量占在校生比例低,学历留学生规模不足,生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客观存在[5]。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规模有待提高,留学生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层次有待多元化。浙江省应依托经济强省的优势,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如“电子商务”“建筑工程”等的吸引力,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吸引国外学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

4.4 国际化技能证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同一行业的某一具体专业领域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在国内、国际上的要求必然有很多的共通之处。

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黄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中国要走向国际市场,要求劳动力市场提供符合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的专门人才[6]。如何判定学生是否具备国际职业资格呢?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是必备的敲门砖。然而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都是按照国内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设计和安排的,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也鲜有对学生取得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国际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将国外相关行业和岗位领域的技术规范、服务标准等传输给学生,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认可的技能证书,使学生拥有在国外从事技能工作的通行证,促进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4.5 国际化校企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由此推动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利、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多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教育相对落后,人才紧缺。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向境外市场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然而企业办学缺乏教育资源,困难重重,实现难度大。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契机,服务企业“走出去”,与走出去的企业“手拉手”境外办学。学校利用企业资金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经验在当地建立职业院校或培训中心,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当地培养国际化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输出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企业与学校强强联合,不仅能帮助培养当地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还能传播中国文化,实现教育走出去,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

4.6 国际化教育培训

高职教育走出去的途径多样,拓展对外教育培训的管口也是多样的。除了专业合作、课程合作、师资交流、学生交流等方式外,高职教育国际化向培训领域拓展对外教育,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展了五期海外中餐烹饪技能培训班项目,来自全球25个国家的90多名华侨“大厨”进入高校进行厨艺提升,协同“海外万家中餐馆行动计划”,助推海外中餐馆讲好中国故事;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2017年格林纳达汽车维修技术海外培训班”对来自格林纳达政府部门、T.A.玛丽秀社区大学和当地汽修机构的26名人员进行了培训,重点培训了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保养、汽车故障检测等专业课程。这些对外培训项目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值得高职院校关注和学习。

5.结语

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蓝图已经打开,但是由于底子薄、起步迟,所以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仍处于发展阶段,在理念机制、师资队伍、学生交流、技能证书、校企合作、教育培训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高职教育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院校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