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传播下的“主体性”研究

2019-03-06 12:42关峥柳亚兰
记者摇篮 2019年1期
关键词:游戏性互动性主体性

关峥 柳亚兰

【摘 要】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生产关系中被动接受的“受众”转变成为主动分享的“用户”,过去以“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研究理论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化传播环境。因此,“用户”主体性转变旧有的受众观,推动媒介不断发展革新。在智能媒介語境下,“用户”主体性具有与以往不同的主动性、互动性和游戏性三大特征;传播模式转变成为多元性、可视化、无结构化以及碎片化的用户模式,促使旧有的传播学理论概念发生变化,迫使学术界重新为传播学构建理论体系。

【关键词】用户   受众   主体性   互动性   游戏性

一、主体性之主动性:从“受众”被动到“用户”主动

1.媒介话语权从传者转向“用户”。在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下,“受众”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或受传者,是传播的对象,也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受众”一词中“受”字主要体现了被动地去接受信息的思想,显示出接受者的非主动性特征,但信息的接受与解读上受众并不是完全孤立无助,而是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的群体。但是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并不具有主动话语权,反而充当着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各大媒体机构的手中。

在如今的智能媒体时代,媒介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如微博、知乎等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机构在客户端平台发布信息,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客户端的“用户”同时也掌握了信息的发布权,拥有多种渠道实现自己的发言权,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观点,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而“受众”一词中“受”字具有着去接受被给予信息的色彩,与当前具有积极主动话语权的受众相矛盾,并不符合当下话语权的转变。所以,“用户”这一词语被引入到传播学领域,并逐渐取代“受众”成为当今传播学用语的主流。

2.“反转新闻”的从无到有。正是因为用户主动性的快速提升,一些负面影响在新闻传播领域随之而来。因为在大众传播时代,新闻经过媒体详细的了解、摸底后编辑告知“受众”,速度虽慢但具有真实性,令“受众”信服。而“用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体系,虽然使得自主性提升,但舆论的稳定性减少,网络监管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其中以“反转新闻”最为突出。

用户在信息传播渠道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话语权,在进行对新闻的选择与参与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可视性。事实上有些“反转新闻”并没有多么大的新闻价值,之所以吸引眼球,与用户本身的认知有关。反转新闻大都来源于自媒体平台,特别是微信、微博等,这些平台是用户发布信息的渠道。而用户在发布信息时,往往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主观的印象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主观的、片面的加工以及随心所欲的评论,然后将其散布在网络平台上,吸引其他用户的关注,随之因其片面的评论造成网络热议,使本来普通的社会事件变为网络上热点的反转新闻。随着事件的更多细节和真相被不断发掘展示出来,事件的状况发生了逆转,公众的态度也立刻随着新闻“剧情”的变化而转向,情感在瞬间发生了挪移,当然这不是说媒介机构本身没有问题。在社会化传播环境下,占据主流的媒介机构的声音慢慢减弱,有些媒体平台为了加强存在感,一有线索便捕风捉影第一时间抢新闻占头条,甚至报道失实,或刻意迎合公众,抛弃了新闻专业主义素养。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时代,许多用户参与新闻的发布,但许多的新闻都是来自没有根据的信源,缺乏可信度,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一些营销媒体为了商业利益对“虚假”新闻进行转发,违背了新闻以真实性为首的要义,以达到恶意炒作吸引注意力、赚取点击量的目的。用户在事件中主动的表达具有个人倾向性,作为网络公民来说表现出的随意性、非理性为新闻当事人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伤。

二、主体性之互动性:从“受众”传者为主到“用户”受传合一

1.媒介模式从线性化模式转向互动型模式。受传合一的“用户”模式出现,打破了将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播市场的以传者为主的线性化、结构化模式,媒介融合是社会化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当前社会化环境中,学者重新思考人们是如何使用新型媒介,并提出了“主动受众”这一概念,这一发展虽看到了话语权发生转变,但存在的局限性同样十分明显,只强调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解释信息的自由,但在编辑信息的环节没有参与权。“用户”则更加强调自主权,在“用户”看来,他们并不单纯是消费者,而且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力的个体,更加强调自身的选择权,重视自主参与信息的发布。从“受众”到“用户”的变化,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靠的智能媒体的不断融合创新,使得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旧有定义中的受众具有了传播者的权力,既可发布信息亦可接受信息,打破了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垄断。

传播媒介模式转变为“用户”主体性带来了新特征:互动性,它是社会化传播时代被提及最多的特性之一。互动的一个基础含义是,某种直接行动会带来即刻的后果,也就是即时的反馈。这是建立在交换之上的,即存在某种“传——受”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是双向的,我们也就可以称其为“互动”。智能媒介互动性造成了“用户”主体性快速提升。对于受众与大众媒体之间的联系,在网络传播下,由于有了智能媒介存在,他们更不容易被旧有的媒体“把关人”所操纵。互联网是一个缺乏把关人的平台,像微博、微信显示的那样,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网络设备和用户账号都可以成为出版商,发布有社会价值、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内容。智能媒体的互动性,在用户建立、扩展、维护社会关系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已越来越趋向于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来获取信息和参与网络互动,智能媒体实现了与之前相比前所未有的互动性,在网络上,“用户”的思想暴露在网络环境之下,任何人都可以观看。

2.“把关人”变为“过滤器”。“把关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信息的采集与过滤加工是传统新闻工作者的职能之一,伴随着智能媒介的发展,信息可以不通过传统媒体机构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到达“用户”,新闻工作者不再拥有唯一的决定权,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用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发布“用户”想表达的信息,信息的编辑难度降低,“把关人”的地位受到质疑与挑战。如今“把关人”的职能转变为“过滤器”,为网上“用户”提供正确的信息,成为最可靠的向导。他们通过自己采访调查对网络上传播的新闻进行核对矫正,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帮助“用户”在信息的汪洋中选择那些正确的、健康的信息,而“用户”也可到如人民网的网站上对其他新闻来源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实或证伪。

猜你喜欢
游戏性互动性主体性
游戏性练习法在短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玩转表演
回归儿童本性 让音乐课更有情怀——小学音乐游戏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析游戏性幼儿舞蹈教育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性的测度及其与碳生产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