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译小说的中日指示词的非对称性研究

2019-03-07 05:38田盼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伊豆舞女原文中

田盼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819)

汉语指示词为二分法,主要指“这”与“那”;而日语指示词为三分法,即为“コ、ソ、ア”。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日语的“コ”和汉语的“这”对应,并将称为近称,而把日语的“ソ”和“ア”与汉语的“那”相对应,并称其为远称。但是因为日语的指示词是三项对立,而汉语指示词是两项对立,这就造成了日语指示词和汉语指示词在意义上和使用方法上产生了非对称性。因此日语指示词与汉语指示词在使用上也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该文将会基于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及叶渭渠、唐月梅版的译本,和鲁迅的《故乡》及竹内好翻译的译本中使用的指示词统计情况,尝试对汉日指示词的非对称性进行考察。

1 《伊豆的舞女》及其译本中日汉指示词的考察

本文选择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这一作品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川端康成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中国具有较为广泛的知名度,而其中《伊豆的舞女》这一作品更是其代表作。同时选择了叶渭渠、唐月梅于2014年出版的对译本。《伊豆的舞女》原著中统计“コ”“ソ”“ア”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伊豆的舞女》原著中统计“コ”“ソ”“ア”的情况

而叶渭渠、唐月梅的翻译版本中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翻译版本中的统计情况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伊豆的舞女》原著中指示词数量共为156个,而译文中却仅有146个,数量上减少了10个。同时我们按照指示词近称和远称的分类统计,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指示词近称、远称的分类统计

通过近称和远称的分类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日语使用远称指示词要多于近称指示词,而汉语则是使用近称指示词的频率较高一些,这些都体现出日汉指示词的非对称性。另外通过对文章内使用的指示词进行逐一对比后发现,不仅指示词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发现了原著中使用指示词的地方而译文中却并未使用指示词的情况,例如:

①上の娘が風呂敷包み、中の娘が柳行李、それぞれ大きい荷物を持っていた。踊子は太鼓とそのわくを負うていた。四十女もぽつぽつ私に話しかけた[1]。

年长的姑娘背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提着柳条包,她们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舞女则背着鼓和鼓架[2]。

②湯ヶ野の木賃宿の前で四十女が、ではお別れ、という顔をした時に、彼は言ってくれた。

「この方はお連れになりたいとおっしゃるんだよ。」

到了汤野的小客栈前面,四十岁的女人脸上露出向我道别的神情时,汉子就替我说道:

“他说要和我们结伴同行呢。”

③四十女があきれはてたというふうに眉をひそめて手拭を投げた。踊子はそれを拾って、窮屈そうに畳をふいた。

四十岁的女人万分惊讶似的蹙紧眉头,把手巾扔了过来。舞女拾起手巾,窘迫地擦了擦铺席。

在上述例句中①是译文省略了原著中的指示词,而例句②是把指示代词翻译成了人称代词,例句③则是把指示词翻译成了具体的指示对象。另外还有原文中未使用指示词的地方但是译文中却使用了指示词的现象。例如:

①「お足が早いですね。――いい塩梅に晴れました。」

私はほっとして男を並んで歩き始めた。男は次ぎ次ぎにいろんなことを私に聞いた。人が話し出したのを見て、うしろから女たちがばたばた走り寄って来た。男は大きい柳行李を背負っていた。

“您走得可真快。——正好,天放晴了。”

我如释重负,开始同这汉子一起走。他不停地向我问这问那。几个女人看见我们谈开了,便从后面疾步赶了上来。 那汉子背着一个大柳条包。

②不自然なほど美しい黒髪が私の胸に触れそうになった。

她那美得有些不自然的黑发几乎触到我的胸脯。

以上例句都是《伊豆的舞女》原文中并未使用“コ、ソ、ア”系列的指示词,而汉语译文中却使用了“这、那”系列指示词。这两种现象也都说明了日汉指示词的非对称性。

2 《故乡》及其译本中汉日指示词的考察

该文选择鲁迅《故乡》译文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鲁迅曾经留学于日本,而且日本有很多研究鲁迅的学者,其中竹内好便是较为著名的学者之一,同时《故乡》这篇文章在日本的受众度较高。该文选取了竹内好于1964年发表于《鲁迅选集》中《故乡》一文为考察对象。《故乡》原文中的指示词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故乡》原文中的指示词统计

而竹内好翻译版本中的指示词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翻译版本中的指示词统计

同时我们再按照指示词近称和远称的分类来统计,其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指示词近称和远称的分类统计

通过对比《故乡》原文与译文,我们也同样发现以下非对称现象,《故乡》原文共使用了57个指示词,而译文中却使用了118个指示词,译文中多了61个指示词。汉语使用近称指示词占全文的71%,而日语译文中使用远称指示词占全文的67%。其次通过原文与译文中指示词进行对比后发现,原文中没有出现指示词,而译文中出现指示词的情况较多。例如:

①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3]。

わたしの覚えている故郷は、まるでこんなふうではなかった。わたしの故郷は、もっとずっとよかった[4]。

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

その美しさを思い浮かべ、その長所を言葉に表そうとすると、しかし、その影はかき消され、言葉は失われてしまう。

以上例句中①原文中使用了“此”,被翻译成指示词,例句②中人称代词被翻译成日语了指示词。另外还有原文使用指示词,而译文中未使用指示词的情况。例如:

①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

明くる日、鳥を捕ってくれと頼むと、彼は、「だめだよ。大雪が降ってからでなきゃ。おいらとこ、砂地に雪が降るだろ。」

②“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長いこと家にいなかったから、見忘れてしまってね。おまえ、覚えているだろ。」とわたしに向かって、「ほら、筋向かいの楊おばさん…豆腐屋の。」

例句①②都是原文使用了指示词,而译文作品中却省略了指示词的情况,这些现象也都说明了中日指示词并非完全对应的。

3 结语

通过《伊豆的舞女》和《故乡》两部作品及其译本中指示词的使用情况对比来看,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1)这两篇文章中的日语指示词数量要比汉语指示词的数量要多,我们可以看出,在某种程度上,日语使用指示词的频率要比汉语高。

(2)汉语中可以使用人称代词和“如此”“此”来代替指示词,而日语没有类似的词来代替,因此汉语对指示词的依赖程度要比日语低。

(3)汉语使用近称指示词较多,而日语使用远称指示词较多,说明中日两国语言文化对距离的定义有着不同的定义,反映出了两个国家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

猜你喜欢
伊豆舞女原文中
我的伊豆
民国时期上海舞女收入及影响因素考察
——兼谈民国时期上海舞女的职业身份
也谈﹃舞女大班﹄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繁华如梦总是空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