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画活动中提升中班幼儿色彩感知能力的实践探究

2019-03-07 11:21王灵茹
考试周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实践绘画发展

摘 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孩子想要获得一定的知识,必先在生活中。本文就中班孩子的色彩感知能力,与绘画活动联系在一起,意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

关键词:绘画;色彩感知能力;实践;发展

什么是色彩感知?顧名思义,就是通过感知觉,感受客观事物的色彩,从而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幼儿呱呱落地,感知觉随之发展。观现代教育,孩子们的色彩感知能力相差较大,家长的不重视、教师的不提升,即使生活在彩色世界中,孩子的色彩感知也无法得到提升。就中班孩子而言,教师可以在绘画活动中,提升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

一、 色彩与绘画

绘画离不了色彩,色彩也在绘画中得以体现。幼儿对色彩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绘画的水平,如在自由创作《美丽的春天》活动中,绘画能力强的孩子,对于色彩的选用偏向于明亮、多彩;而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会模仿他人的画法和色彩的选用;差异性就此得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正确认识绘画的作用,面向全体,尽可能减小幼儿绘画水平的差距。

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是幼儿表达和宣泄内心世界的方式,幼儿对于色彩的运用,其实也是心理的一种活动。中班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想象力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绘画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二、 年龄与能力

(一) 中班幼儿的绘画能力

中班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相互刺激下,他们有了明显的表达意图并尝试使用象征符号,以此表现事物的某些特征,来到了象征时期。

然而,纵观本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实际与理论存在较大的差异,幼儿的绘画水平呈现以下的趋势:女孩子的水平高于男孩子的水平、参加培训班的幼儿水平高于在家绘画的幼儿水平、大胆创作的幼儿水平高于缺乏信心的幼儿水平。简单分析这三种趋势,是因为大部分女孩子在区域游戏时,偏向于选择美工区,由此绘画水平高于大部分男孩子;而固定去培训班上课的孩子,接触到的形与象则更为广泛,因此绘画的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绘画时,会有一些胆小的孩子,迟迟不敢动笔生怕自己画错,对自己缺乏一定的信心,这就逐渐形成了第三种趋势。

(二) 中班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

幼儿到中班,可以发现,他们的辨色能力在提高,从主色调慢慢地过渡到了副色调;也开始出现了自己的喜爱色,并将此颜色运用到涂色中,这就造成两种极端,单一与花哨,从以下两个案例可以感受一下:

案例一

在美术活动《池塘里的小青蛙》中,航航小朋友选择了橙色的彩纸,“我最喜欢橙色,我要折一只橙色的青蛙。”在进行自主折纸后,他拿着橙色的蜡笔开始为小橙蛙添加花纹,“眼睛要大大的,后腿上也要画一些花纹。”之后开始绘画荷叶,池塘边、房屋旁、大树上都开满了橙色的花朵。作品完成后,他说:“我最喜欢橙色,所以我就画了一个橙色的世界。”李雨航小朋友真的非常喜欢橙色,衣物用品多多少少都会带着点橙色。

案例二

在主题活动《快乐的六一》中,有一个涂色活动。若若是一个绘画水平较高的女孩子,但是活动结束时,边上的小也指着她的画说:“你怎么都涂彩色的,头发也是?”我一看,画册上的画面五颜六色,若若说:“这不是很好看吗,他们带了假发呀。”

当画面呈现单一与花哨,孩子们并没有错,他们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喜好表现了出来,中班的孩子还无法对画面进行整体的感知,故而画面缺乏色彩的协调。

三、 实践与提升

治病尚需对症下药,在了解中班幼儿的色彩感知发展水平后,为了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我进行了以下的方法措施:

(一) 生活即教育

幼儿绘画的内容来自实际生活,故而幼儿要投身到生活中去。生活环境中的色彩自然、协调,幼儿在感受形的同时,色彩感知也潜移默化地在发展。我非常重视一日活动中的散步环节,幼儿可以在散步中自然而然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园内的植物非常多,其中有一颗柚子树一直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溜一溜柚子树”成了我们的习惯。春末夏初,幼儿会说:“快看快看,今天的柚子好像大了一些”“我怎么觉得这些柚子圆圆的,和爸爸妈妈买回来的不一样呢”“我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柚子树的高度、树叶的茂盛、柚子的特征,这个阶段,幼儿在纸上呈现的画面是一棵高高的但是树叶却不茂盛、柚子圆圆的绿绿的个头却小小的树。夏末秋初,幼儿会观察到:“唉,这些柚子比我们之前看的要大唉”“它们怎么变得有点黄有点绿?”我会引导幼儿进行对比:“和最开始的柚子树有什么不同?”“叶子变得越来越多了”“柚子好像变成椭圆的了”“才不是,是上面小下面大的形状”幼儿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此阶段,他们就会画出黄绿相间、上大下小的柚子。

行是知之始,生活中蕴含的教育知识点数不胜数,从上述实践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柚子树的色彩感知遵循着自然的原则。

(二) 坚持创造第一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对色彩的感知亦是如此。因此,不能灌输式的教育幼儿,我们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一些“不寻常”的创作。如之前若若小朋友为图中人物设计的彩色假发,这亦是一个精彩的创造点,我要做的应该是引导若若感受画面的整体效果,请她感受画面过分花哨的违和感。对于色彩的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比成人丰富,不要用固有的颜色框架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当幼儿出现如此的“不同”,我们应该先去了解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适当的“不同”。

(三) 教学相长

教师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切忌纸上谈兵。在美术活动《颜色变变变》中,幼儿需要通过两种颜色的叠加,变出新的颜色,考虑到活动时间和常规,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蜡笔,竟忽略了材料的材质,如此简单的变色实验失败了。经过反思,我发现我是如此依赖于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操作。为了使孩子们正确感知三间色,在活动《春如线》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幼儿欣赏了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春如线》后,开始大胆创作,我为他们提供了红黄蓝三原色,通过手指点画的形式,以自由叠加的方式,衍生出三间色和黑色。所以教师想要提高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自身就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样才能相辅相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结合实践以及绘画的方式,本班幼儿的色彩感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需要继续学习,以帮助幼儿,使他们的色彩感知能力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作者简介:

王灵茹,江苏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区翰林幼儿园。

猜你喜欢
实践绘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