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心理护理对脑瘫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2019-03-08 01:52龚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脑瘫家属康复

龚冰

作者单位: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

脑瘫患儿由于运动及认知等障碍需要家属或其他人员照顾,而平时照顾脑瘫患儿者主要是其家属,家属在照顾脑瘫患儿过程中要承受较大的生活及精神压力[1,2],而家属对脑瘫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缺乏了解,患儿家属在照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无助等心理情绪。再加上患儿家属对脑瘫疾病的认知有限,所以存在疾病不确定感[3~5]。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观察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脑瘫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瘫患儿的父母作为本实验研究对象,共124 人,其中本研究中脑瘫患儿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父母为其主要照顾者,所选脑瘫患儿父母均无认知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同时排除照顾患儿时间小于6 个月的父母、患儿父母有精神疾病病史。上述患儿父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 人。观察组中,父亲21 人,母亲41 人,22~29 岁19 人,30~40 岁19 人,>40 岁24人。对照组中,父亲20 人,母亲42 人,22~29 岁17人,30~40 岁20 人,>40 岁25 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儿父母发放编制的脑瘫健康教育手册,同时关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其父母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疏导。患儿出院时,让患儿父母了解相关的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对患儿出院后的康复情况进行电话随访,同时通过有效的联系方式及时解答患儿父母的问题。

观察组:对患儿父母除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外,同时进行分阶段心理护理干预:①第一阶段。与患儿父母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关系,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和疾病治疗过程中需要的帮助情况。了解患儿父母对脑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纠正患儿父母认知措施,并组织脑瘫患儿父母学习脑瘫相关知识。②第二阶段。及时与患儿父母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父母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通过多媒体等手段,让患儿父母观看脑瘫治疗具体过程及康复出院的病例,提高患儿父母治疗疾病的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对患儿父母进行脑瘫康复技能培训,使其参与患儿的康复过程。③第三阶段。评估患儿父母对患儿康复效果的期望值,为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值。组织患儿父母参加联谊会,使患儿父母之间能够进行经验交流,分享照顾经验。同时鼓励患儿父母学习网上资料,解决照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患儿父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第四阶段。组织心理减压讲座,让患儿父母学习有效的减压方法,对患儿父母进行冥想放松疗法训练,减轻患儿父母的心理负担。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国内麦嘉轩修订)对两组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进行评定。中文版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包括不明确性因素和复杂性因素,前者为15 题,后者为10题。评分越高提示疾病不确定感水平越高。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两组患儿父母护理干预前后进行评分。本量表包括10 个项目,其中3 个项目是客观支持,4 个项目是主观支持,3 个项目是社会支持利用度。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能够了解个体的社会支持情况[6]。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父母护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父母护理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不明确性、复杂性、总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分,±s)

组别 n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社会支持利用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2 8.39±1.37 8.01±1.78 24.55±4.57 25.63±2.38 6.33±1.41 7.12±1.52观察组 62 8.26±1.43 9.24±2.16 24.73±5.41 28.01±3.02 6.27±1.29 9.23±1.45 t 0.5169 3.4603 0.2001 4.8738 0.2472 15.4055 P 0.6062 0.0007 0.8417 0.0000 0.8052 0.0000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分,±s)

组别 n 不明确性 复杂性 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62 47.82±5.21 44.67±6.34 31.64±2.86 30.27±2.33 77.80±10.23 75.42±8.52观察组 62 46.75±4.45 34.27±5.35 32.59±3.24 26.17±3.12 77.91±9.62 68.67±9.12 t 1.2180 9.8714 0.0911 8.2905 0.0617 4.2586 P 0.2256 0.0000 0.9276 0.0000 0.9509 0.0000

3 讨论

父母作为脑瘫患儿的主要照顾者,面对陌生的医院环境,如果不能和医护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将会缺乏对脑瘫患儿相关诊疗信息的了解,且脑瘫患儿的父母从事的职业大多不是医疗行业,且不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详细的医学知识和相关医疗术语,使患儿父母对脑瘫等相关信息缺乏,从而产生疾病不确定感[7,8]。再者,患儿父母缺乏对脑瘫相关疾病的预兆信息,导致患儿的病情改变时父母也不能及时发现或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进一步加重患儿父母对脑瘫的疾病不确定感[9,10]。

针对脑瘫患儿的父母在对脑瘫患儿照顾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感实施护理干预,目的是改变患儿父母对脑瘫康复的不正确观念,减少对脑瘫的疾病不确定感,改善患儿父母在照顾患儿过程中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疾病的应对能力,使患儿家属能够接受疾病患儿的不良影响,并协助其参与到对患儿的护理中[11,12]。

根据患儿主要照顾者(父母)的心理情绪和认知状况,分阶段心理护理能够根据患儿家属心理情绪改变过程和特点对此类患儿父母的心理进行干预。通过分阶段心理护理,能够使患儿家属在照顾中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能够接纳自我,从而减轻患儿家属在照顾患儿过程中产生的疾病不确定感。再者,社会支持程度对减轻患儿家属的疾病不确定感有着重要影响,充分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脑瘫患儿康复,能够提高患儿父母对脑瘫的积极应对程度[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不明确性、复杂性、总分)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分阶段心理护理能够降低脑瘫患儿家属对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的疾病不确定感,能够减少对此类疾病的错误认知,减少脑瘫患儿家属在对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分阶段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患儿家属的社会支持程度,使更多的社会支持参与到患儿的康复中,使患儿父母能够积极面对,利于患儿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实施。总之,分阶段心理护理能够降低脑瘫患儿父母疾病不确定感,提高脑瘫患儿父母社会支持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猜你喜欢
脑瘫家属康复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