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职业化与职业化教育的思考

2019-03-09 08:22叶宁罗征广西艺术学校
杂技与魔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杂技职业化基本功

◎ 文︱叶宁、罗征(广西艺术学校)

杂技职业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培养出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的杂技从业者。杂技职业化和职业化教育是一个新提法但却是欠己存在的现象,杂技从来就是谋生的职业,这种延续几千年的谋生职业在建国后被纳入体制,生存不愁。改革开放40年,演出市场逐渐为市场经济所主宰,而且在科技与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杂技信息与技术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再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杂技发展的矛盾与挑战日益凸显。

一、杂技职业化与职业化教育的窘境

1,杂技行业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首先是观众对杂技节目的观赏要求日益增高与杂技职业收入增长缓慢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其次是新杂技节目推出难与使用周期短的矛盾越来越显现;第三是杂技人才培养选拔难与成才标准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招生难、成才难、留人难已成为当前我国杂技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与问题。杂技职业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2,杂技人才培养渠道越来越窄

传统杂技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团带班、团办校、艺术职业学校培养等方式。在当代语境下,这些传统的杂技人才培养方式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与萎缩。家族传承面临着太传统、不规范、套路旧、水平低等问题;团带班方式面临着艺术生命周期短、学员素质单一与无文凭、改行难的困扰;团办校也存在仅设立杂技一个专业投入与产出性价比不高,多设几个非杂技的艺术专业又可能变成鸡肋;依托艺术职业学校开设杂技专业来培养杂技人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但艺术职业学校培养也面临着教学与剧团需求脱节、教育课程死板和不规范、招生选择面和毕业供给面窄等困惑。

3,杂技招生情况越来越难

当前杂技招生难度较之过去要大很多,30多年前广西艺术学校杂技班招生时,是3000名报考人员中选18人,真正是百里挑一,如今几乎是有一个要一个,素质和质量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首先是过去中专学校是包分配、有保障的,如今不包分配,自谋出路,自然吸引不了优秀人才报考;其次是现在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长不愿送孩子来学杂技;第三是现在杂技行业要求高、回报低、职业周期短也同样是让人远离杂技的重要因素。

面对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等杂技职业化发展的难点与障碍,笔者结合在广西艺术学校工作的杂技教学情况,提出如下观点与思考。

二、让杂技职业化教育成为“香饽饽”

1,准确把握杂技学科教育的定位

艺术职业学校中的杂技职业化教育自始在初级阶段徘徊,杂技师资与教材短缺是困扰提升杂技职业化教育水平的难点。即使在艺术教育广受大学青睐的今天,仍没有哪所大学主动开设杂技专业。这与目前杂技多是自给自足和为属地服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有关。广西艺术学校的杂技专业也或多或少受到这一观念的影响,局限了其专业的发展。从全国多数杂技团对优秀杂技人才需求的情况看,杂技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我们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将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全国,甚至为东盟国家代培杂技人才时,就会发现更大的机遇与空间。广西艺术学校三十多年的杂技教育品牌在全国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如果我们调整定位,主动邀请全国各大杂技团合作,并依托“中国——东盟红铜鼓展演”及“中国——东盟艺术院校校长圆桌论坛”等活动平台,加大宣传、主动介入,形成面向全国甚至东盟国家的杂技教育品牌,其办学空间将会有极大的提升。

2,推动杂技职业化教育学历升级

杂技教育学历升级关系到杂技职业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目前我国杂技教育多属中专教育,应尽可能多地将中专杂技教育,通过学校升级、单项学科升级或5+3联合办学等模式,使杂技专业教育从中专升级至大专甚至本科学历,既解决杂技学生的学历与文凭问题,又通过延长学习时间以掌握更多专业技能,同时增加社会实习机会,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全面、更成熟的杂技人才。如此使学生通过大专以上的系统教育,获得较好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对杂技艺术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其创新力与创造力,对推动杂技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以校企合作形成多赢格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企校合作得到政府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意见”主要有四点:一是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二是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三是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四是完善财政补贴政策。

这一政策为杂技职业化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与国内各相关杂技院团或杂技机构建立校团合作、校企合作,根据合作单位的要求进行招生,也可由合作单位自行招生,学校代培,按照合作单位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与计划,合作单位派出相应教师或选择学校合适教师进行教学,合作单位承担专业教师课时费、道具制作费和教学成绩奖励等费用,学校提供教学场地,教学基本设施,文化课教育,以及住宿和生活管理等服务与费用。合作单位一是可通过“新型学徒制”向政府申请相应经费,二是可通过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提前安排学生跟班学习或演出。学生有固定的就业保障,并可通过学徒制提前领取工资来学习;学校教师可通过合作延伸对学生教育和分享教育成果;老师可获得学生入团实习或转正前演出及获奖时的相应补贴和奖励。如此多方共赢和受益的合作方式,使艺术院校杂技专业教育实现招生、教育和毕业分配等全过程的优化升级,为杂技职业化教育注入了强心剂。

三、优化杂技教学,助推杂技职业化教育发展

1,加强杂技教学专业化,是杂技职业化教育的基础,是杂技教育命脉所在

首先要科学规划杂技教学课程体系。当今杂技艺术对杂技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越来越“杂”,从文艺类的杂技、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到艺术理论类的艺术概论、杂技概论、艺术美学等,从体育类的体操、技巧、跳水、蹦床等项目训练方法,到体育理论类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等学科都应有所涉猎。而从多数开设杂技专业的学校情况看,杂技专业训练仍没有统一教学大纲,没有规范的杂技教材,没有严格的教学督导与考评,同时在专业理论上几乎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杂技这么多年来之所以地位不高,与杂技缺乏学科建设、专业化教学和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我国舞蹈在上世纪70-80年代也同样学历不高,可通过几十年的学科建设,现已有自己的舞蹈博士学位,将杂技行业远远甩到后面。所以,杂技职业化发展必须加强杂技学科建设,只有行业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提升,杂技事业才能得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要树立科学管理的教学理念。科学管理最有效之处在于精细化分工与流水线作业,杂技职业化教育要从科学管理中找到借鉴之处。一位老师再全能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在高度重视时间效率的今天,再也不是腰腿跟斗顶和节目一教到底的时代。当代杂技演员需要的是更广博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技能,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充分将相关文艺、体育技术和理论课程进行科学细分和体系化教育,通过每一教育工序流水线式的安排,使学生能更快速、更全面、更科学地完成学业任务。

第三要注重杂技教学专业化发展。目前杂技训练仍以老师自己的经验为主,基本没有教学原理支撑,导致教学结果无法提前判断,十个老师教出十种结果。笔者作为受过十多年专业体育教育的杂技教师,在带班时对教学是否“讲理”之差异深有体会。学生在学习跟斗时,有运动轨迹设计和运动原理讲解后的教学,学生一旦理解和掌握就不易“晃范”,并能一理通而百理明,在运用到“钻圈”“蹬人”等节目中,不易产生身体僵硬和空中概念混乱等问题;在学生身体生长期,运用体育科研原理进行的肌肉拉伸训练、弹跳训练,甚至负重训练,都会较之传统杂技训练更为科学有效,学生的身高普遍优于其他杂技班同龄人,在杂技美学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杂技演员身材线条美已成为优秀节目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外还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专业化建设。杂技对教育环境与场地有其特殊的要求,传统艺术学校排练场普遍偏小偏矮偏短,难以开展高空节目、集体节目和助跑类节目的教学;同时若缺乏杂技专业所需的设施设备,使很多技术训练事倍功半。如没有蹦床,加大了学生跟斗空中概念训练形成的困难;没有海绵坑,影响了学生敢于“脱保”的信心。一定要根据杂技职业化教育的要求配备真正需要的设施设备,才能使教育成果事半功倍。

2,加强杂技教学多元化,是提升杂技职业化教育成才率的重要手段

杂技教学要通过多元化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方式来优化教学成果。传统杂技教学是先用一至两年全天练基本功,之后加开节目课,此时基本功课会逐步减少甚至不练。杂技演员都需要基本功,但并不是所有杂技演员都要有高超全能的腰腿跟斗顶基本功,有的演员的基本功完全可以根据训练需要分段拉长和放慢进度,如一些大底座或文节目演员,假设毕业时的跟斗水平达到后空翻转体360度,那就不必在前两年狠练跟斗,完全可以拉长训练节奏,在第四、第五年时再开练后空翻转体360度的动作,毕业时可轻松达到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高强度基本功训练易受伤,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节目训练上,并且毕业时还能保持一定的基本功素质。一般情况下,女孩子一旦发育,其身体素质会下降,对跟斗类的训练影响尤其明显,因此,女孩子的跟斗课设计更要有预判性和科学性,避免浪费大量的训练时间。先练基本功再练节目也不是唯一方法,许多不受腰腿跟斗顶限制的节目,完全可以从第一年开始练习。

3,实施定制化教学,拓宽杂技职业化教育发展空间

定制化教学是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将每个合作办班的单位视为单独的细分合作,根据合作单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特制组合,以满足每一合作单位特定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它的核心目标是以合作双方达成互利条件后,进行人才培养的定制。这种定向培养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合作单位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学校专业竞争力,并由于注重了针对需求人才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创新与特殊化、个性化教育管理与实际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教学设计和决策的风险。

从广西艺术学校多次代培经验看,规模越大的杂技团越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功的规范性,使学生毕业后能高质量地融入剧团需要的节目中;而规模小的杂技团则需要学校开设节目教学,毕业后能直接演出使用。面对这些不同要求的合作单位,教学方向与内容都会有所侧重,如面对大团,只要加强基本功教学,三年内就可达到剧团要求,之后可增设一些具体节目的基础训练,这样的学生毕业后很受剧团欢迎;而要满足小团的需求,从开班伊始就要将节目设计和规划好,第一年边练基本功边学节目辅助性动作,特别是手技、蹬技、绳技、车技等不太受基本功约束的节目动作,腰腿跟斗顶等基本功练成后,加入到节目动作中就能成型,这样的教学也同样能低成本、快速度地满足需求。

四、建立杂技职业教师的有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杂技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钻研与贡献,建立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规范杂技教师准入门槛,一位老师不能从教基本功到教节目一包到底,使杂技教学永远停留在“差不多”上。要根据专业化教学需要进行科学细分,并建立起不断升级的教学科研管理机制,鞭策教师始终能了解并跟上其专业领域的发展与变化。要建立凡教必考、阶段考核、动态管理的教师考评机制,上岗时考核教师教学知识与水平,教学过程中要考核其教学能力与进度,年末考核教学成果、师德师风与学生评价,通过规范的管理考核机制,逐步建立起专业能力强、品学兼优的教师队伍。

1,建立现代师徒制,解决老师愿意教的问题

现代师徒制是建立在当代科学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一种尝试。当代科学教育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解决基础性教育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与高端教育不相适应的状况。如笔者1985年开始在校学习的“口技”节目,至今30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老师教这一节目。杂技的两大秘密就是“口技”与“魔术”,这两个专业都是单独练习不外传,究其原因主要是低廉的课时费和流水线式的循环教学模式,教师不愿意将自己“压箱底”的绝学轻易传授他人。只有建立新型师徒制,让老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较普通学生更进一步的师徒关系,并提高老师专项教学课时费,老师才会将自己最善长的技能或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这其实就是导师带研究生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一定是在学生基础性教育较扎实后的一种点对点升级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学到更多更专业更先进的知识与技能。

2,建立目标管理制,营造教师主动教的环境

目标管理制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建立目标管理制就是要通过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等步骤的推行,起到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又调动学校资源和各项能力,为实现目标而创新创造。它能有效地把教学工作和教师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既纠正了“科学管理”偏重以工作为中心而忽视人的一面,又纠正了“人本管理”偏重以人为中心而忽视同工作结合的一面。这种通过个人目标、团体目标与学校目标的统一和三方利益融合的目标管理制,使老师能通过自我管理和激励的方式不断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探索和改进教学。一些杂技院团不乏以获奖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将获全国赛一、二、三等奖的高额奖金列出,吸引老师投标,中标后的老师根本不需要敦促其工作,他们会自觉加班加点,同时还对学生备加爱护,亲自对其生活进行管理,生怕营养不好、身体不好而影响达标。

3,以定级分班制形成倒逼师生共同努力的氛围

定级分班制是根据学生资质将杂技学生与老师进行定级分班,实行普通班与精英班教育。普通班面向社会较基层杂技机构需要而培养,精英班面向各大杂技院团需要而培养。老师和学生都通过考核进行定级分配,并适时进行动态考核与调整,拉大普通班与精英班课时费差距,并设立获奖或完成重要技术动作及节目给予加分的积分制,以此促使学生和老师都要不断努力学习与工作。

探讨杂技职业化教育的发展,其根源在于杂技职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在于杂技学科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提升,在于杂技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与激励。杂技教育只有发展成一个有前景、有希望、有奔头的行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才能更好地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杂技职业化基本功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老鼠演杂技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加速职业化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