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婚丧食俗探析

2019-03-09 11:29余瑞豪
大经贸 2019年12期
关键词:食俗清代山西

【摘 要】 饮食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节点中,各地区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又创造出了节日特有的饮食品类,以此来庆祝或者纪念。本文则主要从婚礼、生子、丧葬等重要仪式出发,探讨清代山西各大地区的节日饮食文化与习俗的特点。同时发现精心制作的节日饮食背后,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承载着希望,寄托着情感,存留着特殊意义,经过岁月的打磨沉淀,逐渐形成了当地特色的传统和习俗,并影响至今。

【关键词】 清代 山西 婚丧 食俗

一、婚礼食俗

今日婚礼举行的时间一般选择在较长假期,尽量避免与工作冲突。而且还会看黄历,挑选良辰吉日。在晋北则还需一个考量因素。“冬月农事既毕,酒熟羊肥,多举婚嫁。”[1]说明此时准备聘礼嫁妆、招待宾客都有了足够资本。此外正处农闲之时,百姓也有时间来准备参与。

对晋北而言,因小麦的低产,白面是极其珍贵的,因此仅用在重大活动当中,婚礼便是其中之一。正如五台“麦珍如珠,非祭先、供客、婚丧不用。无故而食白面人以为不详。”[2]在灵石,旧时仕宦之家为“婚姻不计财贿。”[3] 结合上段,足以说明古时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程度,而不论穷富。

我们主要从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来认识当时山西的婚礼食俗。婚礼前一般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纳采之时,平定“富者又蒸面餅盈二尺余,名曰花糕,以给媒氏。”[4]相当于今日之“介绍费”。还会“有羊酒,又为蒸点,如桃形,大尺余,饰以彩色,名曰‘红嘴馒首,纳女子之外家。”[5]羊羔酒也有一份功劳“婚者行纳聘礼……前三日婿家用羊酒报婚。”[6]长治长子在“问名”之时 “庶民或以钱帛或首饰一二事,士大夫家则用羊酒果盒。”[7]运城闻喜在男子聘女时,“喜饼布帛以外,必有花馍六十枚,俗称花儿馍。用重罗之面浼,亲邻巧妇制之,枚重不及斤。上饰面捏花鸟人物,竞奇斗异,白逾求白。女家回礼有花馒头十余枚,重二三斤,亦饰以花,间有无花者。俗以酵发之面,抟笼蒸者,名为馍,重过二十两者名为馒头。”[8]在请期之时,“乡村之中,亦有用粟麦、猪羊等类者。”[9]不论东西南北,都少不了面饼花糕的参与,这也和上段麦子的珍贵相呼应。在迎娶之前一日,大同“婿家备肉,面纳于女家,俗谓其肉为‘离娘肉,面曰‘离娘面,名曰‘催妆。”[10]阳曲在这一日“女家送妆奁,婿家以清酒,猪首,蒸卷致送。”[11]

在婚后,尤其是新嫁娶之家,会在中元、中秋、重阳等重要节日中相互馈送节日糕食。如翼城等地在重阳之时,“邑人以面夹枣肉蒸为糕如小磑状,婚姻家咸相馈送而食之。母家以馈新嫁女,曰送馍,惟与新婿则送糕焉。”[12]赠送之礼节较为讲究,单从主体看来,婚姻之家相互馈送、母家送新嫁女、母家馈婿、新郎馈送母家……以致可在今日之记载中阅见。但这一现象在晋北少见,他处较多。

二、生子食俗

这一食俗在《闻喜县志》中有详细记载。从产妇刚生产到孩子满月、周岁,从产妇保健到祭祀宴客,都有很多饮食内容。

“妇初生子,母家先送烙饼,数如其年岁。戚友皆餽以火熁,火熁者,面发最虚,水分亦较多,火烤取熟,枚重三四斤以上,俾产妇食之易消化耳,然炉火难具火色,亦难匀,今改用笼蒸而仍名火熁,特扁而虚耳。”[13]在这里所提到的“火熁”最适合用来调养产妇的身体。

“妇初产男,邻里往贺……主家款以稀米饮,及饼。”[14]在产子之时,邻里才会前来庆祝,但从该句来看,主家所准备的食物并不十分特别,极其简单。

“小儿弥月,以油煎馎飥祀神,大如七寸,磁盘厚四五分,俗名油飥,因以馈其母家,男子九十九,女子一百一,俗云将来结婚之彩礼男取朒而女取盈也。受人火一枚报以油飥六枚,俗名散油。”[15]制作的油煎馎飥一用来祭祀神灵,二用来赠予产妇娘家。

小儿周晬时,“用发面,两手把握成条,火烤取熟之食品也。周晬所餽,长且壮,不烤而蒸,俗云为小儿安腿,又佐以小鞋,欲其学步之意也。”[16]不论蒸烤,都是家人对新生儿的祝福。

三、丧葬食俗

在丧葬食俗中,更是讲究。闻喜县在这方面又遥遥领先,“新丧第三夜,……迂途邻里皆送灯笼,既返,款以酸汤面。”[17]并根据与逝者关系的亲疏,呈贡奠品。“戚友奠品至少为馍二盘,稍厚四盘,每盘原十五枚,后因主家受十璧五,即以十枚为一盘。至戚奠品绫幛酒筵猪羊而外,馍自八盘至二十四或三十盘,各有盘顶一枚,上饰以面花,今多以馒头一枚代一盘,然必八盘以上者,省面不少,亦世风亦趋于薄之一端也,客馔系四盘八盌。”[18]在平定,后逐渐“奠而不吊”,意思是戚友仅向逝者供献祭品而不进行吊唁等仪式。在祭品上与闻喜有所不同,“富者用猪首鸡鱼,鱼以面代为之三牲,贫者用面饼二十枚谓之蒸炉食。”[19]

综上,笔者对山西地区节日食俗有一浅显认识:

1.节日食俗统一中存在差异。山西各地所进行的传统节日与全国并无差异,内部之间也较为统一。但是“礼俗耕种与牧畜者异俗,食麦与食粟食稻者亦异俗。盖原隰殊居,动植殊产,作获殊节。”[20]同样的节日,在传承过程中,却因各地物产丰盈情况不一,所受教育文化熏染深浅,所居开放或封闭等因素,而存在着些许差异。或者可以理解为在无法满足传统节日食俗时进行的创新与融合,使其更适应本地风土。

2.节日中的面食文化。五谷杂粮的丰富使得面食融合在山西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节日文化中,人们同样借助面食来表达情感。按制作方式分类,节日食俗中的面食有蒸制类、煎炸类、煮制类等几种做法,它们在各大节日中的占比依次减弱,但还需关注当地原产作物的情况。

重要的时间场合中,山西各地区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又创造出了节日特有的饮食品类,以此来庆祝或者纪念,精心制作的节日饮食背后,不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承载着希望,寄托着情感,存留着特殊意义,经过岁月的打磨沉淀,逐渐形成了当地特色的传统和习俗,并影响至今。

【参考文献】

[1] 《河曲县志·卷之五:物产类》(清)金福增总修,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第333页。

[2] 《同治五台新志·卷二:风俗》(清)田丕绪总理,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第165页。

[3] 《灵石县志·地舆志卷一:习俗》(民国)耿步蟾纂,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32页。

[4] 《平定州志·卷之五食货志:风土》张彬纂修,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第294页。

[5] 同上。

[6] 《榆社县志卷之七:典礼志:乡饮、风俗》(清)王家坊、葛士达总纂,台北:成文出版社,第455页。

[7] 《长子县志·卷十一:风土记》(清)杨笃纂,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003页。

[8] 《闻喜县志·卷九:礼俗》(民国)余宝滋修,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60页。

[9] 《永宁州志·八卷》黄培杰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10] 《大同县志·二十卷》黎中辅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 《阳曲县志·婚礼》(清)阎士襄纂,台北:成文出版社,第214页。

[12] 《翼城县志·卷二十一:风俗》李居颐纂,台北:成文出版社,第358页。

[13] 《闻喜县志·卷九:礼俗》(民国)余宝滋修,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62页。

[14] 同上。

[15] 同上,第163页。

[16] 同上。

[17] 同上,第164页。

[18] 同上。

[19] 《平定州志·卷之五食货志:风土》张彬纂,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第296页。

[20] 《闻喜县志·卷九:礼俗》(民国)余宝滋修,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59页。

作者简介:余瑞豪(1994–),女,山西阳泉人,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

本文项目:2019年研究生创新项目,2020年结项。题目:筷箸之间:明清时期山西饮食文化地理研究,创新(项目编号:YCX19025)

猜你喜欢
食俗清代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赣南食俗文化的体验式旅游开发探析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浅析满族婚礼中的食俗文化
中韩春节饮食习俗比较研究
论珠海岁令时节食俗的形成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