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2019-03-11 06:50田佳鑫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国利消防烧伤创伤医院针灸科辽宁葫芦岛125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痛风性血尿酸用法

田佳鑫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国利消防烧伤创伤医院针灸科 (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基于此观察组采取针灸并用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疼痛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较对照组80.0%明显较高,P<0.05。结论: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即利于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减轻其疼痛程度。

在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致使关节周围组织因尿酸盐以结晶盐沉积而造成的关节病。该病症一旦发生,则患者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且病情较重者还会发展为关节畸形。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转变以及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呈现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就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因此本文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即对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做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45.6±4.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6.2±2.3)年。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为25~69岁,平均(46.3±3.9)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6.5±1.9)年。两组基础信息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及排除标准[2]:均符合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临床症状、X线片等检查确诊;由特异性尿酸盐结晶体存在于关节液中;均存在高尿酸血症,均有痛风石;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者;排除合并造血系统疾病、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骨髓增生性疾病、肾脏疾病者;排除合并糖尿病者;排除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即口服碳酸氢片,1g/次,3次/d;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次,1次/d;别嘌醇片50mg/次,2次/d。饮食上指导其采取低嘌呤饮食,限制使用各种肉汤、豆制品、海鲜、香菇等食物。基于此观察组采取针灸并用法治疗,具体为:(1)取阿是穴进行针刺,对穴位处皮肤行常规消毒后,采用25~40mm毫针快速进针,采用捻转泻法行针,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时间为2min;(2)指导患者取卧位或坐位,采用回旋炙,采用清艾条,点燃后,距针刺穴位处3~5cm时,均匀回旋移动,即艾炙阿是穴。取肾俞穴、肝俞穴、脾俞穴各艾炙60min,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30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通过对患者局部症状和全身情况进行观察记录,采用Budzyuski推荐的六点评分法[3]对两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分值为0~5分,5分为需卧床休息,存在无法忽视的剧烈运动疼痛;4分为日常生活会受影响,疼痛无法忽视,但可完成排便、进食等基本生理需求;3分为无法忽视的疼痛,且对注意力存在干扰;2分为存在无法忽视的疼痛,但对日常生活不干扰;1分存在容易忽视的疼痛;0分为无痛。)以及临床疗效(两组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估疗效,分为治愈:患者主要化验指标正常,关节功能复常,各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主要化验指标以及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各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主要化验指标、关节功能以及各种症状均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在处理过程中,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相关指标对比(±s)

表1.两组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血尿酸水平(μmol/L) Budzyuski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526.2±95.2 412.2±82.1 3.4±1.2 0.7±0.2对照组 40 520.3±98.5 478.2±95.2 3.3±1.1 1.3±0.8 t 0.0645 2.3354 0.0978 2.8104 P 0.949 0.023 0.922 0.032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较对照组80.0%明显较高,P<0.05,见表2。

表2.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3.讨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痛风属于“痹症”范畴,属于本虚标实指征,且与“痛风”“白虎历节”“癖症”等相类似,而在治疗时需注重标本兼治,即清化湿热、益气健脾等。痛风性关节炎主要症状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而多为气血运行手足、湿热邪毒喻于关节所致[5]。而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采用针灸并用法进行治疗,根据“实者泻之”的原则,选择阿是穴进行针灸,采用捻转泻法进行刺激,这样既能促使关节肿胀中内压明显减轻,还可向外排出关节周围炎症渗出物,同时还能促进局部尿酸吸收,进而改善局部关节循环。而在针灸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艾炙,即对肾俞穴、肝俞穴、脾俞穴等进行艾炙,则可对三大脏器进行补益,从而达到恢复脾气、运化水湿、恢复运化功能,排除浊气,调畅气机的效果。另外还能显著降低患者血尿酸含量,减轻患者疼痛程度[6]。本文的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Budzyuski评分等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5%较对照组80.0%明显较高,P<0.05。因此可以看出,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灸并用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即利于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减轻其疼痛程度。

猜你喜欢
痛风性血尿酸用法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四黄散外敷联合平衡罐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作”与“做”的用法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特殊用法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