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胃肠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3-11 06:50李虹烨史美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广东珠海519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息肉胃肠消化

李虹烨 史美妺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医院 (广东 珠海 519000)

内容提要: 目的:浅析胃肠疾病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72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筛选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8年6月,分组标准为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6)和参照组(n=36),研究组进行消化内镜治疗,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复发率、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愈率为97.22%,远高于参照组的83.33%,研究组复发率为0,远低于参照组的13.89%,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明显短于参照组,两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疾病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能更彻底除病灶,降低再次复发率,还能缩短康复时间,更快出院。

临床中胃肠疾病属于高发病,疾病类型较多,会涉及到肠道、食管、肝、胆等部位,部分疾病随着病程发展,有着较高癌变率,特别是胃肠道息肉,相关研究发现,80~90%的肠癌患者都是息肉癌变所致,因此要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1]。在胃肠疾病诊治中消化内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属于微创技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成本低、创伤小、疗效佳等特点,能直观、准确的探查到消化系统内部结构,明确病灶情况,不仅能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检验发挥疾病诊断作用,还能配合相应的器械、药物进行对症治疗[2]。本次本院为了明确消化内镜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胃肠疾病患者中筛选72例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研究组中男患15例、女患21例,年龄43~67岁,平均(48.62±5.37)岁,疾病类型:18例胃底息肉、8例肛肠息肉、4例早期胃肠癌、6消化道出血;参照组中男患16例、女患20例,年龄46~65岁,平均(48.26±5.18)岁,疾病类型:17例胃底息肉、9例肛肠息肉、3例早期胃肠癌、7消化道出血。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黑便。排除精神异常、失语、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药物灌肠、抗生素、药物止血、开腹手术等。研究组行消化内镜治疗,先通过消化内镜进行检查,以明确消化道管壁结构、病变部位、严重程度等,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应用胃镜、肠镜以及相应的钛夹、圈套器、鼠齿钳等器械,进行息肉钳除、冷圈套切除、电凝、高频电切、黏膜切除等操作。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当疾病相应临床表现消失,影像检查病灶解除,则为治愈;同时回访6个月,记录疾病复发情况;②记录两组的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食管穿孔、脱水、腹痛。另外,记录所有患者的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记录和分析,(±s)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代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呈现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7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组的治愈率为97.22%,6个月内无复发者;参照组的治愈率为83.33%,6个月内复发率为13.89%,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7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

2.2 对比72例患者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研究组共计6例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参照组共计3例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研究组明显短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呈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72例患者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3.讨论

当前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压力,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就提高了胃肠疾病的发生率,由于患病后对消化系统的危害较大,不仅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还存在较高的癌变几率,在以往的疾病诊治中会应用CT等影像学诊断,以及药物、开腹手术等手段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医疗技术不断变革,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成熟,由于其集疾病诊断、治疗于一体,所以成为应用广泛的胃肠疾病诊治手段[3]。消化内镜管径略粗于圆珠笔,管道柔软,前端配有微型摄像机,置入胃肠道后,拍摄的图像信息经过无线电传输,清晰地显示到外接的图像接收设备上,进而看清胃肠道生理结构;能显示出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细胞结构,以及常规内镜无法显示的细微结构,所以在诊断和治疗技术相互配合下,一次性完成疾病诊治,受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广泛认可[4]。

消化道内镜治疗,患者舒适度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分辨率高、无损伤,在临床应用中不同疾病会采用不同的器械和操作方法,在胃肠息肉诊治中,通过消化内镜能探查到小凸起性病灶,再根据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性状等合理应用切除方式,可利用高频电刀先电凝再切除,如果是蒂性息肉,可以应用冷圈套法切除[5]。在胃肠早期肿瘤的诊治中,通过消化内镜放大局部病灶进行,观察腺管开口形态、黏膜表层毛细血管形态,以及病灶范围、浸润深度等,再进行黏膜组织剥离、切除,提高治疗的精准度,让病变组织彻底被切除,降低再次复发率[6]。另外,在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因为出血因素较为复杂,有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损伤、消化性溃疡等,所以经消化内镜能准确鉴定出血的性质和出血部位,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止血方法,能让止血手段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快达到止血效果[7]。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应用消化内镜治疗,参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治愈率方面研究组为97.22%,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3.33%,复发率方面研究组为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3.89%,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共计6例出现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共计3例出现,总发生率为8.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为(8.49±3.52)d,明显短于参照组的(12.62±4.16)d,组间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在胃底息肉、肛肠息肉、胃肠早期肿瘤、消化道出血等胃肠疾病的治疗中,消化内镜都有着较高的治愈率,较低的复发率,疗效更为确切,能让患者更快康复出院。不过在消化内镜治疗期间,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告知患者诊治流程、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等,提升患者的耐受性和配合度;治疗前还要全面掌握患者有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以便在治疗中更好的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提升治疗的安全性[8]。

综上所述,胃肠疾病的治疗中消化内镜效果显著,能探查到病灶详情,再根据病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精准治疗,快速解除病灶,促进病情恢复,避免再次复发。

猜你喜欢
息肉胃肠消化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消化不良
趴在桌上午睡不会影响消化吗?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