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动脉内直接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对患者临床及远期预后影响观察

2019-03-11 06:50付鹏沈阳二四二医院介入科辽宁沈阳11003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径球囊栓塞

付鹏 沈阳二四二医院介入科 (辽宁 沈阳 110034)

内容提要: 目的:动脉内直接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对患者临床及远期预后影响观察。方法:对于本院2005年1月至2018年5月进行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此次将共计92例栓塞患者随机分成介入溶栓组46例患者,共52处栓塞部位符合手术指征。血管内支架组共46例患者,共计51处栓塞需要手术治疗。根据两组患者溶栓率的保持情况,血管血流情况和血管内径来判断手术的优良性。结果:介入溶栓组患者血管通常率的保持程度较高,血管内支架组患者治疗3年后血管通常率只有45.7%,P<0.05。结论:动脉直接溶栓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介入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对其长期血管通畅性有较好的效果。

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常导致患者突然、无预兆的出现肢体疼痛[1],且病情发展快速。如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将对肢体造成不可逆的功能障碍,甚至截肢。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多数由于肢体血管受损,愈合后血管壁上出现瘢痕[2],褶皱不平。再加上受伤时引起机体内出现对炎症反应的免疫应答,机体出于自我防御功能的敏感性,使血液出于高凝状态。血管壁的褶皱再加上血液高凝状态很容易使血小板在褶皱处聚集形成血栓,可导致肢体动脉完全阻塞[3]。动脉内直接溶栓可以帮助患者在创伤尽可能小的情况下治疗血栓提高溶栓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实验以200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的9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92例患者分为介入溶栓组,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8.4±3.4)岁,股动脉栓塞28例,腘动脉栓塞24例;血管内支架组,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49.7±2.1)岁,股动脉栓塞27例,腘动脉栓塞2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患者的基本情况相似,可以进行此次试验的术后比较,具有统计意义。

1.2 方法

本实验以2005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治疗方法是介入溶栓组患者治疗栓塞时在造影设备的引导下,将导丝经体外到达栓塞处,通过导丝的引导在栓塞处注入溶栓剂,使血栓进行溶解,如直接溶栓效果不好者,可经过导丝伸入机械工具捣碎血栓将其取出,后续使用溶栓剂进行溶解血栓碎片。对血管狭窄者进行球囊扩张,每次球囊膨大持续1~2min,重复2~3次。血管内支架组患者经动脉鞘造影,观察血管通畅程度。给予安放外周血管支架,支架安放成功后,给与造影,观察血管通畅,术毕。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手术后对动脉血管的阻塞率进行再观察,溶栓后血栓阻塞血管内径少于40%者为溶栓后血管通畅,阻塞大于血管内径40%以上者视为血管通畅不佳。随访患者术后3年手术部位血管的血流通畅程度。主要通过血管在3年时间内通畅率的保持度来判断动脉内直接溶栓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对治疗血栓后局部抗血栓的能力和复发的程度。在术后以及随访中对患者动脉血管的血流和血管内径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影像检查计算和测量患者的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对其数值进行统计整理。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的大小可以通过血流和内径的大小判断血管的条件。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CHISS对实验数据进行实验结果测定,经t检验,代入χ2检验,用方差分析重复测量,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其他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则表示有显著差异,反之,则表示无明显差异。

2.结果

2.1 手术后溶栓通畅率比较

介入溶栓组患者治疗3年后溶栓通畅率44(84.6%)对比血管内支架组患者术后3年溶栓通畅率17(33.3%)比较P<0.05。

2.2 超声影像指数比较

经过对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的比较术后3年介入溶栓组血流速度与手术后比较P1>0.05,血管内支架组患者术后3年与手术后比较P2<0.05。见表1。

表1.超声影像比较(±s)

表1.超声影像比较(±s)

注:介入溶栓组两项指标手术后3年与手术后比较Pa>0.05,血管内支架组两项指标分别组内进行比较Pb<0.05。两组患者组间统一时间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比较Pe>0.05,Pf>0.05。

组别 影像学血流速度(ml/min) 影像学血管内径(mm)手术后 术后1年 术后2年 术后3年 手术后 术后1年 术后2年 术后3年介入溶栓组 股浅动脉 456±28 426±24 416±11 434±14a 8.0±1.4 8.1±1.4 7.8±2.1 7.8±1.4a腘动脉 412±21 403±6 406±10 411±7a 5.3±1.0 5.1±0.7 5.1±0.2 4.9±0.4a血管内支架组股浅动脉 449±6e 419±18 394±10 359±31b 8.2±1.3f 7.4±0.5 7.3±1.5 6.8±0.4b腘动脉 412±24e 394±11 381±16 364±24b 5.1±1.2f 4.8±0.6 4.2±0.3 3.8±1.2b

3.讨论

动脉内直接溶栓在目前的医疗临床治疗中被经常使用,其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患者出血量少,溶栓效果显著,药物剂量少。相较于常规的注射溶栓药物来治疗栓塞,介入治疗可以将导管伸入血栓形成的部位,将溶栓剂注入,使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血栓处的药物浓度,更加高效的溶栓,提高血管的再通率。这样还能降低溶栓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溶栓药物对患者身体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主要通过导管将球囊送入血管狭窄或栓塞的部位,球囊打开血管内径扩张,如遇到完全阻塞部位时可先用血管内溶栓将其打通血管,再使用球囊扩张血管,在术后一天开始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再次形成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血管破裂后再愈合使血管内壁出现瘢痕,血管内壁不光滑,再加上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增加或是因为某些原因引起身体应激反应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在瘢痕处形成血栓,造成大动脉的阻塞。介入手术治疗主要是在溶栓后的基础上防止因手术对血管的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和狭窄,影响患者动脉的血流情况,并为以后出现血栓复发做预防。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在影像引导下进行的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超声消融、激光消 融 等。腔内血管成形术主要采用采用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对于严重的钙化病变、闭塞性病变和球囊扩张后出现夹层的病变,应当置入支架。股浅动脉容易受压,故不主张应用球扩支架,应选择镍钛合金自膨支架。开通阻塞段尽可能经真腔通过闭塞段,受阻后可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技术,从狭窄段近端穿入内膜下,将导丝在内膜下穿越狭窄段,到达动脉腔远端,造影确定导管导丝位于真腔中,交换送入球囊导管实施内膜下血管成形,放置自膨式支架。

猜你喜欢
内径球囊栓塞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