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增强德育底蕴的策略分析

2019-03-11 06:30陈靖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是历经时间检验,积累沉淀下来的精髓,更是我国精神文化及道德内涵的集中体现。文章以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出发点,分析传统文化对德育的作用,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三个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民俗;传统艺术;德育底蕴

作者简介:陈靖,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第四小学教师,高中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12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传承千年的国学经典、代代传诵的故事、内涵丰富的乐曲与绘画作品,这些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智慧结晶。这些文化资源不但让我们获得了宝贵的文化给养,同时亦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宝库的杰出贡献。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前人所创造的杰出的文化资源,将之打造成为优秀的德育教学资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改变以往德育课堂所存在的空洞说教的问题,使学生对德育课堂产生真正的认同感,不会再将德育课视为说教课和灌输课,而是一门能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课程。所以,教师必须依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对德育课程的大胆创新和突破,以此来实现德育目标。为此,本文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入手,提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德育底蕴的三个策略。

一、利用国学经典增强德育底蕴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当中,国学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优秀的国学典籍,一直发挥着优秀文化资源的给养效用。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典籍进行诵读,以便让学生在对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典籍的反复诵读过程中,领略历代先贤的风采,培养民族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学习、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诵读会,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演唱感恩歌曲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形式和内容是全新的,因此会有较高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接受、吸收和内化传统文化的目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华礼仪讲座、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大赛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学习以及对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的瞻仰,形成正确的“三观”。

目前,中小学一般都会进行国学经典《弟子规》的诵读、解析工作。《弟子规》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集成,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如“首孝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是教育学生对待别人要友善;“泛爱众、而亲仁”是教育学生对别人要有爱心,亲近仁德之人;“凡出言,信为先”是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若学生能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会在德育方面大有长进,在人际交往、情商等方面的进步也不容小觑。学生个人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其人际关系也能实现良性互动。

当然,悠悠几千年,我们的先辈并不是只留下了《弟子规》,还有更多国学经典和美不胜收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璀璨夺目,千古流传。教师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德育工作、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并将之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心灵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当然,以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活动,不仅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当代实际,创新开展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

二、利用传统民俗增强德育底蕴

传统民俗是千百年来民众中自行流行与传承的不成文的规矩、文化、习俗,是一种代表草根文化模式的活的世态生活相,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也是最具人文精神的文化范畴,蕴含着先天性的德育内容。教师借助民俗文化开展和组织各项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民俗文化对于学生的教化意义,即通过对此类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之中获得足够的认知,这种认识能力将推动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如以端午节为例,节日里有吃粽子、做香囊、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都是以纪念屈原、祭水神为精神内核。赛龙舟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在民俗活动赛龙舟中,学生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现在的民俗活动也在不断发展,旧的传统民俗活动经过历史的延续和时代的影响,已经有了很多改良。这些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民俗文化共处于当代,以不同的生活方式转化成大众共同的活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吸收风俗习惯、德育规范、價值理念,促进了个体思想行为的发展。但不同个体在吸收传统民俗文化再演绎后,都会各有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挖掘民俗中的德育素材,完成德育工作。

三、利用传统艺术增强德育底蕴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因此,教师应该借助传统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增强德育底蕴。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赏鉴传统花鸟画艺术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传统花鸟画的四大创作题材——梅、兰、竹、菊,并向学生说明这四种花卉有着“四君子”的美誉。此时,学生必然会产生疑惑:为何这几种花卉能够被称为君子呢?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一教学契机,通过组织学生朗读相关的文章和诗篇,让其了解各中缘由,进而明白何谓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行。同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讲授传统国画的正确赏鉴方式,使学生领略到优秀国画作品的优美意境,进而洞悉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的原因。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学校是立德树人之地。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贯彻德育,培育人才,只有将德育放在第一位,才能使人才培养不偏离方向。与此同时,德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已经较为生疏。有鉴于此,教师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整合成可供课上使用的教学资源,融合国学经典、民俗文化与传统艺术,以此来提高德育课程的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德育知识的同时,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3):29-34.

[2] 尚晖.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8):94-96.

[3] 石书臣,杨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6):22-25.

责任编辑 张庆晓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传统文化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