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浅析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仁爱之心”的实施策略

2019-03-11 06:34吕荣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爱之仁爱之心人生观

吕荣

一、营造“爱之校”文化环境,丰富学生“仁爱之心”的认知表象与经验

(一)创设具有审美、教育、参与性的“爱之校”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营造“爱之校”的校园心理环境

二、建构“爱之伴”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仁爱之心”社会性情感与体验

(一)建构引导、支持、促进者 “爱之伴”师生关系

现代的大学,课程模式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程,而是多元化的课程模式,“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与“学”也在发生着不同凡响的变化。“爱的导师”“自主的学生”相互影响、渗透度更大。背后的支持者、观察者是教育活动里老师的未来典型特征,老师是站在学生背后默默准备、观察、等待和分享,教育的思考和设想都来源于学生的发展动态和环境的使用状态,教育活动活动具有很大的变化性和创造性,学生、环境、教师也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影响。

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犹如伙伴关系。作为教育环境的准备着,老师熟知环境中材料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发挥着准备者、支持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就像一个长者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的伙伴,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创造。

(二)建构学习、合作、互助者“爱之伴”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同样教师也是在学习与成长。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取决于获得的自信心。如果老师能够真正尊重学生的自由,对学生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学生所学暂时放在一边,谦虚的不把教师的指导看成必要;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教师一定会看见学生的全新改变;而这种影响也是相互的、自信是交互的。就如鼓励能够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能够让学生保有浓厚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自信;而学生也是帮助教师进步的人,从不懂到懂得学生,也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与“学”更多的是相互影响、融合,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将目光转向学生学习方法、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的教育,真正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帮助解决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矛盾与问题。爱与尊重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才可能为学生提供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自然与适宜的教育影响。

三、实施“爱之育”整合课程,促进学生“仁爱之心”道德情感与品质发展

(一)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今世界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调整时期,各种思想 文化相互渗透影响,我们只有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才能正确有效进行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最为重要的是积极倡导教师运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做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主力军。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要注重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真正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要有宽广的胸怀,树立高尚的师德榜样。

高校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重点培养。首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动力,推动、促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其次,通过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的包括“三观”在内的德育知识内化为德育信念、明荣辱、知是非,促进他们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同时,加强生命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等。教会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教会学生知法、懂法、遵法;教会学生诚实、守信、合作、包容等等。

(二)实施“爱之育”整合德育课程,促进道德知行合一的健康发展

1.实施中国文化传统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血液。傳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化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2.实施生态环保教育

教会学生爱护、保护周围环境,保护水、土、气等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健康的条件和追求幸福的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决定着民生的质量。

3.实施感恩回报教育

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教养呈现单向无条件的爱,使得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备受父母、家人的宠爱,使得现在的孩子变得目中无人、自私狭隘、不懂分享、只求索取,不知回报,同时心理也异常脆弱,经不起挫折,也导致了现高校中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令人痛心棘手条件。教会学生懂得回报,懂得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去爱别人;用物质和精神的爱感恩、回报家人、社会,人类社会的快乐也才有可能实现。

4.实施劳动教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就今天的大学生也是生活中缺失的教育,劳动的惰性势必造成学生吝于付出,积极、热情、主动的生活态度也是“仁爱之心”的心理要素。

“仁爱之心”的培养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们希冀从校园文化、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策略入手,通过“爱之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从审美性、教育性、参与性园舍环境的创设和平等尊重、团结协和、高尚仁爱心理环境的营造,丰富学生“仁爱之心”的认知表象和经验;通过建构“爱之伴”师生关系,从学习者、合作者、互助者的伙伴关系,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仁爱之心”社会性情感与体验,实施“爱之育”整合课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生态教育、感恩回报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措施促进学生“仁爱之心”道德情感与品质的发展,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希冀为培养具有“创造性”“仁爱性”核心素养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爱之仁爱之心人生观
用爱之心把下乡支教当作一件大事去做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小提琴
人生观(一)
爱之咏
爱你,坚持不渝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