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农耕文明 贯彻农村振兴战略

2019-03-12 00:51王莉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乡村振兴传统

王莉

【摘 要】 文章叙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的困境,论证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探讨继承传统农耕文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要从中华优秀农耕文明入手,要继承传统农耕文明中勇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继承安贫乐道的生活观和德先于功的社会评价观;继承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的家庭观;继承勤劳简朴、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继承敬天法古、尊重自然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耕文明;中华民族;传统;路径

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区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如何从大数量的发展向高质量的发展过渡,如何消化过快发展带来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内生动力,实现永续发展,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不只对城市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严重影响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方式——农耕,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机构由于外出务工人数的剧增濒临瓦解;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数量增加,传统的伦理观念发生变化;新技术的普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乃至农民思想产生极大冲击。同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农业是我们的力量源泉;要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是关键战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必须实现现代化。要改变农村面貌不只是环境硬件条件的改善,更基础的是农村精神面貌的改善;要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同拥有成功的机会,首先要保证他们公平获得知识教育的机会;要促进农业发展,首先要建设一支懂经营、会生产的新型农民队伍,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农村难题,带领农民一起走向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农耕文明入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传统农耕文明是华夏大地上延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以农业耕作为生产手段的群体普遍认同的文明体系,弘扬传统农耕文明,振兴乡村文化,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内生动力。

一、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困境

在经济新常态下,工业经济仍极大的高于农业种植收入,劳动力成本增加,传统的耕作方式,不适应高速增长的经济,种一年的粮食收入抵不过打工半月;新型的种植模式变化多端,难窥一豹,“眼看着别人种蒜挣钱了,我种上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媒体上都说新品种的果蔬能挣大钱,可是农民地里的蔬菜水果总卖不出去。传统耕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生产方式农民还没有掌握,农村发展出现多种问题:

1、传统生产方式不管用,新生产方式不会用,农村发展面临新的选择

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生产方式是我国农村最为持久的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为中华大地带来极大活力,让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五的土地养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并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做出极大贡献。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农村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缺乏统筹安排、合理产业布局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农村急切呼唤创新和改革。

2、极度崇拜金钱和权力,造成价值观的错位

市场经济交换原则对农村影响巨大,以往农村那种质朴、热情、积极帮助他人的现象逐渐消失,随之而产生的是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势的向往比较严重,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教师的理想从孩子的理想中减弱,长大了当明星、当官成为孩子的人生理想。

3、对成功的定义仅限于钱多钱少,造成社会评价体系失衡

过去会种地、踏实肯干的人受人尊敬,今天“老实”是评价一个人无能的委婉说法。成功仅限于你钱多钱少,不管这钱是从哪里来。学习成绩不再是評价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里是否有钱,是否有经济头脑。

4、传统伦理观念淡化,家庭观念淡薄

农村离婚率居高不下,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就抛夫(妻)弃子离家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凸显,甚至时有因赡养问题,老人将儿女告上法庭的事件发生。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发展,通讯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家庭更多的依靠法律关系来维护,人伦道德水平下降。

5、劳动观扭曲,铺张浪费,攀比虚荣之风盛行

现在农村青年中有一个讨论热点——“你家什么时候拆迁”,靠拆迁实现一夜暴富的梦,勤劳致富已经是一种落后的观念,不劳而获是现代农村青年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时,农村铺张浪费,攀比虚荣之风盛行,结婚一定要有车队,衣服一定要有牌子,朋友聚会一定要在外面吃饭,甚至丧仪都要有专门的礼仪公司操办,这让不少老人感叹“为什么不活着的时候给我买点好吃的”。

6、人定胜天的信念高度膨胀,环境污染严重

农机、农药的大量使用,温室大棚的普及,农民种植都不需要按季节、看天气,“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是老农的思维,现代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什么时候种就什么时候种。南方的水果北方可以种,因为有温室;夏季成熟的蔬果冬天可以成熟,因为可以药物催熟;大家爱吃的鸡鸭可以密集笼养,打扫卫生的问题,高压水龙头可以直接将垃圾冲到河里。以往瓜果飘香,鱼虾满河的农村现在污水横流,垃圾满地,土壤农药超标,地下水污染严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民族强调人本精神,形成了文质彬彬、宽博忍让、兼收并畜、大胆创新、勇于担当、敬天法古、躬耕谨行等优秀文化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构筑起中华民族稳固的根基。农耕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了各种文明成果,但是农耕文明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1、传统农耕文明继承了中華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肯定人的功劳,具有开拓精神

近来有不少学者通过西方神话同中国神话之比较发现:西方的世界是神创造的,中国神话中世界是人创造的;西方神话中神是无所不能,无法战胜的,人只能在神的恩赐下生活,中国神话中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获得火种(燧木取火),改造世界(大禹治水),甚至人可以和神斗争(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夸父逐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不只体现在神话中,更体现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孟子》里民贵君轻的思想;《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对人的重视,对人类创造性的肯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同今天我们党重视民生,勇于改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上古农耕神话中也包含许多开天辟地、勇于创新的故事:女娲抟土造人,嫘祖种桑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这些都是人类独立自主,发挥人类自身能动性,开创性解决社会问题的典范。传统农耕文明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肯定人的才能,相信通过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世界。

2、农耕文明耕读传家的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勤俭,提倡教化,肯定传承精神的继承

耕读传家首先要以勤恳劳作做为基础,耕种是农民生存的条件,农业种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劳动,他工作是时间久,持续性长,工作成果显效慢。一个工序完成得不好,当时可能见效不明显,但是会极大影响收获。“我要的是葫芦”的故事浅显易懂,它说明耕作中播种、施肥、除草、捉虫,哪个环节都不能少。农业生产的特点培养了农民踏实、勤劳的品德,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耕读传家,“读”就是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传统农耕文明特别重视知识的学习,读书既是古代农民谋求更好出路,获得社会认同,“光宗耀祖”的途径,也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视社会教化,耕读传家中也继承了传统文化重视教化的精神。

耕读传家落脚在“传家”,传承不只是血脉,还有家风。传统农耕文明重视家风的培养和传承,强调勤劳致富、简朴持家、父慈子孝、乐善好施。违反家族规则,不遵守家族规范是会受到严重处罚的,被逐出家门是一项非常严重的处罚。

3、传统农耕文明继承了中华文化安贫乐道的思想和德先于功价值评价标准

农耕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安土重迁,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长期投入,稳定收入,农民常说:“土地是最靠谱的朋友,你给他投入多少,他就给你多少回报。”在规则明确、社会稳定的时候农民是最稳定的社会群体。但传统农耕文明同时也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入世的思想,耕地传家里认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家国危亡时敢于担当也是社会责任对表现。在国家危亡时农民从来都是最积极的响应者,最可靠的力量之源;在国家兴盛,社会稳定时,农民又是国家最稳定的劳动力。

安贫乐道,不只是安于现状,还要追求高尚,躬耕种植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这里找到了道路的另一个出口,当个人理想无法实现理想时就到田园去,躬耕种植,修身养性。

在价值评价体系上,传统农耕文明继承了儒家评价体系里重视德行的思想,他将德行置于评价体系的顶端,个人最大的成就是品德高尚,其次才是功业显著。一个人哪怕像周武王一样建立不世功勋,但是德行有缺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种豆南山不只是生存的手段,还是修养身心的过程。

4、传统农耕文明父慈子孝、血脉相承、守望相助的家庭、宗族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礼”的重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礼仪,“仁义礼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在农耕文明中集中体现在父慈子孝、血脉相承、守望相助上。传统农耕文明中家庭、宗族作用巨大,他既是生产的基本单位,更是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在传统农耕社会,个人几乎是无法生存的,“二十四孝”故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尊敬父母、生儿育女是对个人对基本要求。传统农耕社会一个村庄可能就是一个家族,家族会办族学,集大家之力培育人才;家族有救济金,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族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家族成员之间群策群力、守望相助,形成了良好的集体环境和风气,促进宗族长远发展。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宗族观念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基础。

5、传统农耕文明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有敬天法古、躬耕谨行的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歹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同时,中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很好的掌握了农耕技术,对天时地利的把握有一定经验,能够按照不同季节、土壤条件种植不同作物,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生活相对稳定,由此产生了敬天法古、躬耕谨行的精神。《孟子·梁惠王上》中就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们今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继承传统农耕文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要改变农村现状,带领农民走出困境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的思想,提高文化素养,从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继承优秀农耕文明,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与时俱进的新农民,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1、继承传统农耕文明勇于创新,勇于发现的精神,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开创农村新局面

要学习嫘祖发明桑蚕,后稷教民稼穑,大禹治理水患,李冰修筑都江堰的不怕困难,勇于发现、勇于创新的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扬古人开天辟地,勇于创新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不妥协、不气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发扬集体精神,大胆创新,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用变和新,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的新路。

2、继承传统农耕文明安贫乐道的生活观和德先于功的社会评价观

要引导农民发挥踏实肯干,艰苦奋斗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经营,认真研究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方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局面。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同时引导农民正确认识成功,冷静对待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功不是看对社会创造多少财富,而是看对社会未来发展做出多少贡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认真劳动,各行各业都能成功,帮助农民建立正确的功绩观。

3、继承传统农耕文明团结互助、敬老爱幼的家庭伦理观,建设敬老爱亲、睦邻友好的幸福家庭

要提倡传统农耕文明中父慈子孝、相敬如宾、友善乡里的伦理观。尊敬父母长辈;严格教育,真心疼爱子女;尊重丈夫妻子,平等对待解决家庭问题。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包容他人缺点,热情帮助礼让他人,友善对待他人,提倡邻里间守望相助,睦邻友好,建设乡风和谐的新农村。

4、继承传统农耕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生活习惯,继承传统农耕文明艰苦朴素,勤俭踏实的优良传统,坚决抵制奢侈浪费和拜金主义思想,培育良好、健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

5、继承传统农耕文明敬天法古,尊重自然的精神,建设美丽农村

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应该继承这一精神,严格按照自然规律的进行形成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杜绝为了眼前利益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发生,坚决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华民族迈步在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应当团结一致、戮力同心。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明优秀精神,开拓进取、踏实肯干、勤俭节约、修身齐家,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周德新,黄静.论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与创新[j].河南工業大学学报,2016(03).

[4]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

【作者简介】

王 莉(1977.2—)女,汉族,四川广汉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中共西安市临潼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学、社会学、地方经济.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乡村振兴传统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