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

2019-03-12 00:51危卫红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素养

本文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7-2018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基于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汉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710229)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 “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再好的目标、内容、方式与手段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从来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所以,教师自身素质无疑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我们强调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家国担当的大情怀、着眼全局的大视野和驾驭课程的大手笔。

【关键词】 文化强国;高职语文教师;素养;修为

“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如果教师水平与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再好的目标、内容、方式与手段也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从来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与修为对于学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比任何教学方式和手段都要大。所以,教师自身素质无疑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

从整体而言,由于时代的进步和所受教育的相对完整和高质量,当下高校语文教师的素质是不错的。但是,这却不是说就不存在不足之处因而可以高枕无忧了,而是相反,教师自身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有效提升。

当下高校语文教师之不足主要表现于两大方面:思想上的轻视与能力上的不足。思想上的轻视直接体现于对课程的不重视。我们经常说高校语文(大学语文)课程不被“急功近利”的领导和学生重视,而实际上,很多时候,不是领导和学生的不重视(例如,调查中我们发现,认为“没有必要”学习语文的学生只有13%多一点),而恰恰是教师自身的不重视。当然这种不重视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不屑执教这般非“高大上”的“公共课”,认为教这类课程不容易出“科研成果”,无济于职称晋升等等。客观方面,则是由于语文课程不能培养看得见的“职业技能”,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里语文课程很多时候确实不但被不谙世事的学生轻视,还会被某些非中文类专业出身的同行还有领导所轻视。这种轻视确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文老师的心态。

能力上的不足则主要体现于教学能力的缺失。在高校里,较之于各式各样的“技能”课和外语课、思政课,中国语文课确实可以说是最不容易上(更不要说上好)的课程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师特别需要关注与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恰恰又非短时间所能奏效。

韩愈《答李翊书》中说到,作家的修养曰:“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语文老师的素质修养亦当如是。在《论基于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中我们指出要以大容量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大视野与大情怀,而于老师的素养,针对教师思想和能力现状,我们则需要强调以家国担当的大情怀、着眼全局的大视野和驾驭课程的大手笔。下面分而述之。

一、家国担当的大情怀

在当下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家国担当的大情怀最重要应该表现于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与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感。着眼于学生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这种大情怀比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加重要。这种家国担当的大情怀体现于工作实践中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教育教学中应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将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具体来说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职称问题。职称无疑是事关高校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乃至现实待遇的大事,所以,职称评定的不顺于每一位老师而言都是令人沮丧的。而现实中,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就曾经或者正在为职称评审而苦恼。在一次小范围的座谈中,就“作为语文老师,是否在项目申报、学习进修、职称评审等方面遭遇过歧视”的问題,仅有30%的老师表示“从来没有”。如果没有“情怀”的支撑,人就很容易被这种关涉个人切身利益的苦恼所主宰而无暇他顾,所以,正确对待职称晋升的问题于高校语文教师“大情怀”的涵养与保持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大学语文老师在科研和职场晋升方面的“遭遇”很多其实是所在学校方方面面具体情况所致,类似的情形,其它专业的教师也同样遇到,所以,大学语文老师并不能将一切的不如意全归因于执教了这门课程。本人熟悉的大学语文老师不少在年纪并不大的时候即评上了副教授和教授,也是一个明证。某老师抱怨申报了四次才评上副教授,其实这也正好说明,职称评审和教不教大学语文其实关系不大,至少不是非常大。否则,多少次也是无法通过的。

其次是“评教”问题。“大情怀”要求教师坦然面对各式各样的“评教”。目前,高职院校的“评教”方式形形色色,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同行、领导乃至于行业企业等等。这些“评教”在某些角度来说当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于教师而言,它也绝不能成为“尚方宝剑”。特别是当下一般高职院校实行的学生评教和同行、领导评教,由于种种原因,其结果往往既不客观也不公正。例如,学生,特别是当下的学生,真正能够给予老师的教学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并不多,至少不是很多,个中原因涉及到学生的素质、能力等等诸多方面。同行、领导的评价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所以,我们认为,很多时候,学生评价不重要,同行评价也并不都重要。

很多老师所谓“课上得好”,其主要依据大多是学生的评价。相关决策者对课程进行否定时,其原因往往也有一个是“学生满意度不高”。可是,在有着近20年高校汉语文教学实践的本人看来,如前所述,学生的评价往往既不客观也不公正,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评教”结果最多可以当作衡量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参考。也因此,学生评价好,不必沾沾自喜,评价不那么好,也不必沮丧灰心。须知,教学本不为取悦学生(当然,也不为取悦领导与同行),只要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有利,哪怕一时难以取悦于人,也当义无反顾而为之。我们着眼的是完整的“人”的培养,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对于人才素质的需要,是当下的大时代于国民素质的要求,是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甚而至于是书生报国的担当。诚如是,即不会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畏首畏尾踟蹰不前从俗而行苟且废日。

第三是不能一味遷就潮流、迁就学生。困扰教师的除了职称、评教之外,还有所谓的“快乐学习”之类的莫名其妙的观点或曰社会潮流。

人民日报于2013年11月25日发表《大学语文为何不受待见》一文,编者为之配的按语,开首就是“赏美文、品诗歌,曾经是大学语文课上最惬意的事情。”似乎上语文课就应该是风花雪月般的“惬意”,而实际上,很多时候,这却是不太可能甚至根本不可能的,自古以来,学海无涯只有“苦”方能作舟为楫。学生认为上课枯燥,就要完全怪罪于教师没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是不对的,于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更是有害的,所以,作为具有“大情怀”的语文教师,最应该拥有稳对潮流直面现实的自信力,而不应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也不应该盲目追赶时髦随波逐流,否则,学生文化自信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就会流于误国误人的空谈。

二、着眼全局的大视野

语文教师着眼全局的大视野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认识问题。人是文化的核心与关键,所以教师应时时刻刻“目中有人”。在民族复兴的宏大背景下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而不仅仅是什么“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此外,不要以“学生基础差”为借口而肆意降低相关要求。面对基础差的学生,有“大情怀”的老师应该是努力去促其夯实和提升基础,即便在短时间内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也应该指点其方法与门径,而不应该为了追求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去“随行就市”敷衍塞责,否则,“人”的培养是无从谈起的,由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所支撑的文化强国也顶多只如海市蜃楼。

其次是须全面理解“语文”的内涵。也就是要牢记语文教学必须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大方面的教学,而绝不仅仅是狭隘的“文本细读”或“文学欣赏”,所以,教学时一定要胸怀全局统筹兼顾,而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特别是严重忽视甚至蔑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是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的时候要能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三句话不离本行”于高校语文老师往往是不太好的。学语言的讲不来文学,学中国文学的讲不来外国文学等等类似现象都是教师视野狭窄因而不能“着眼全局”的突出表现之一。着眼全局的大视野要求语文教师把书读“活”,不仅要融会中外,而且要贯通古今,还要联结生活与书本。视野开阔了,思维才可能活跃起来,新思妙想才可能如源头活水汩汩而至,对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乃至整个人生当然都极有裨益。

特别指出的是,汉语文教师最好要掌握一门常用外国语如英语。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如果教师具有相当的外语(如英语)水平,就能够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中外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对比,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学即时效果的提升,更能激发和加深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与学习的兴趣。同时,掌握了外语才可能更多更方便地了解国外信息,涵养全球视野,老师具有全球视野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在一次小型调查中,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一般”或“不错”的将近占到了40%,调查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为“60后和70后”教师,这些教师的外语大多是“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较高甚至很高外语水平的汉语文教师会越来越多。

三、驾驭课程的大手笔

本人曾在《高等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一文中指出:高等母语教师(也就是高校的汉语文老师)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即: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选择教学方法、着眼应用能力改革评价方式、立足现实需要进行研究工作。

其实,这4个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两大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法,都可以说是教师驾驭课程的“大手笔”的体现——当然,《高等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侧重的是教师的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而在本文中,我们侧重的则是教师整体素养的探讨,所以,我们在此强调的驾驭课程的大手笔比之有更丰富的内涵,是当下文化强国建设宏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大情怀”与“大视野”的具体体现,同样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直面鲜活的现实生活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拘泥于对一篇一篇“文本”的“欣赏”,更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与职业情境中的人际交流能力。这正是教师强烈的现实关怀在教学中的突出表现之一。当下不少教师“目中无人”,教学时紧盯教材,依赖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甚至到了离开教材和PPT放映设备就没法上课的地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就是教师综合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突出表现,“驾驭课程”于这样的教师当然也是不可想象的了——既如此,所谓的“大情怀”和“大视野”当然也就是空言一句了。以“大视野”着眼于学生文化自信力培养的教师,应该时刻将学生作为自己关注的中心,不仅关注其当下,而且远及其未来乃至终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根据具体学情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而不把教材和“现代教学设备”当成依赖之物——教师最重要的依赖只能是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应该特别强调的是作为今日高校的语文教师,应该直面人生把书读“活”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要自命清高的“书呆子”,否则,所谓的现实关怀便无从谈起。例如,很多人在日常人际交流中根本不懂得得体言说的技巧,那么又怎么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日常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呢?又怎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其次是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中外或古今的对比。当下的世界是“全球化”的,要求年轻人具有“全球视野”或曰“国际视野”,而这种对比能很好地展示教师的“大视野”,是教师践行“身教”的最佳途径之一,很多时候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热情的,那么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当然就更加有保障了。这样的对比很明显要求教师须具有尽可能宽广的知识面——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知识,是教师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绝不是依赖事先“备课”而“现炒现卖”的东西。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是痛苦的,也是绝无出路的。

第三是要求教师要教研、科研与教学“多管齐下”。诚然,我们现在的高考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算不上是好的制度,还有许多弊病。某种程度上,职称评审中,科研与教学是可以脱离的(这不正是相关评审制度经常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做科研,大可以做自己的专业。当年,朱自清、吕叔湘、游国恩等学者都任教过语文课程,这些学者足可以作为当下大学语文教师的榜样了吧?所以,把自身科研成绩的不佳和职称晋升的不顺利归因于教了非专业课大学语文,这是没有道理甚至非常可笑的。说这门课程“学科定位不明确”,因而地位低,申报项目时遭歧视等等,难道大学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等诸如此类的公共课程都“学科定位明确”吗?客观地讲,教授大学语文,确实不需要太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申报项目困难不应该成为不做科研不写论文的借口。特别是对助教、讲师级别的年轻教师而言,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科研成果(如论文等),申请不到项目就很正常——无论哪个专业哪个学科都是如此。所以,教师不宜紧盯那其实相当少的所谓“项目经费”。作为高校教师,为自己的科研与职称晋升自掏一下腰包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其本身即是研究对象。包括教研科研在内的教师的研究工作对于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很少甚至从来不进行教学研究、没有任何哪怕是相当一般的教研成果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与水平会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同时,教育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是科研灵感重要的(甚至最重要的)来源之一。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于教师而言,教学即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启发思维,促人觅得科研的灵感乃至于题目。

至于说到相关的外部支持,大学语文教学的项目并不算少。中国知网数据显示,相当多的论文属于“课题成果”。

综上所述,没有教研科研成果,实在只能(至少主要只能)归因于教师自身“大手笔”或曰“大能耐”的缺失,其它都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而已。

【参考文献】

[1] 苏步青.大学语文教师责任重大[J].群言,1990.11.

[2] 危衛红.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 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2-19.

【作者简介】

危卫红,女,汉族,湖南湘阴人,文学硕士,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语言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