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

2019-03-12 00:51王明丹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三化提升对策

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三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研究》(编号:L17WSZ004)

【摘 要】 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提高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着来自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诸多方面的新挑战。因此,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需要打造蕴含中国元素、时代气息、生活趣味的教学内容;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契合学生心灵、符合学生思维的话语体系;构建问题导向的授课思路,为学生答疑解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三化”;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对策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便开启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2017年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深化,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就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与表现

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顾名思义就是原理课教学活动对教学主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但是目前学术界在探讨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主体时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教学实效性其本质“在于帮助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原理课教学的双主体,因此教学实效性不仅应体现在学生方面,也应该体现在教师方面。[3]那么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根本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接收者,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学校就是广大学生。从这一角度出发,显然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针对的对象,应该是受教育者即高校大学生。因此,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就是指原理课教育教学活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对原理课基本范畴、原理和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方法的认同与接受程度以及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则需要考察原理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整合和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包括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否协同发展,教学模式、授课思路、话语体系的选择与运用是否恰当等。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原理课教学实效性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在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的作用下,原理课课堂教学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但是原理课堂仍然面临着学生抬头率低,学习兴趣缺失、听课积极性差等问题,究竟是何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们不妨将原理课放置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审视,进而厘清阻碍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为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指明改革的方向。

1、“欧洲风情”的课本内容有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4]从原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它源于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方法为主的思想体系,语言比较晦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历程,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的学说体系,远离中国学生的实际生活;科学社会主义则阐述了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和在实践中的发展进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从整本教材的内容上看,充满了“欧洲风情”,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明显差异,与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一定距离。同时在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当中仍然存在照本宣科、案例更新迟缓等问题,从而在教学内容上就不能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的欲望。

2、依赖“PPT课件”的传统教学手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与时俱进,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发展、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将时代发展中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用来武装原理课的教学手段。但从现实的教学手段应用情况来看,当前多数高校仍然采用“PPT课件+板书+一张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也曾为提高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前微信朋友圈、网络游戏、电子版小说等吸睛活动正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投射在学生的手机平台,它们通过新鲜热辣的资讯、炫目生动的视频图片、实时互动的感官体验,正强势地在课堂上与教学活动争夺学生的关注度。面对强大的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当前的教学手段就显得落后而刻板,缺乏新鲜感、时代化、科技性的短板暴露无遗。而且有些教师还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只是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机械地搬到课件中,读课件的现象在广大教师中仍然存在,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抬头率。

3、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多种路径和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在高校即为广大学生所了解和掌握,它既强调“理论掌握群众”的覆盖面,又强调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宣传路径和方式来“化大众”。但是当前基于学时、班型、教师素质水平等限制,大多数教师仍采用“单向性灌输”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面对涉猎知识的渠道更多元,知识面更宽广,对话语权要求也更高的新一代大学生时,就不怎么受大学生“喜闻乐见”了,甚至很难引起他们听课的欲望。较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们更喜欢看看手机、刷刷朋友圈来消磨上课时间。这就导致了手机与教师争夺学生关注度的问题屡见不鲜,使原理课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视域下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是来自19世纪带有浓厚欧洲风情的科学理论,若想让这样的理论在中国高校的大学生当中落地生根,就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烙印和大众味道。这是原理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必由之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三化”视角出发来探讨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打造蕴含中国元素、时代气息、生活趣味的教学内容

如何将“一本通”的教材体系转化成学生喜欢听的教学体系,是提高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其中重新整合锻造教学内容是重中之重。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钻研和吃透教材,破其卷,取其神,重新梳理知识点,另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时代发展的新成果、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然后从中选取蕴含中国元素、时代气息、生活趣味的恰当案例来重新包装教学内容,给这些来自19世纪带有欧洲风情的知识点披上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外衣,使大学生对原理课的内容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提升原理课课堂学生抬头率。

2、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原理课教学要取得实效不仅要在内容上精耕细作,而且在教学手段上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必须发挥信息化对教育事业的引领作用,将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的先进手段。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依赖手机、喜欢在虚拟现实中交流的习惯,开发新技术软件在课堂上搭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实时网络互动,全员参与答题和讨论,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规模大、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人数多难以把控所带来的困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现在有些高校已经做了相关尝试,但是软件仍然不够完善,除了造价高昂不适合全面推广的问题,还存在有些教师过分依赖新软件,课堂互动环节全部在网络中进行,成为“哑巴”课堂,忽视了对学生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并且放任学生一味的网络互动,更削弱了學生的现实存在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网络平台教学模式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使学生在原理课堂上有获得感。

3、构建契合学生心灵、符合学生思维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为大学生群体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变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力量。构建契合学生心灵、符合学生思维的话语体系才能让大学生爱听、想听原理课。为此,原理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实现教材理论语言体系向课堂语言体系的转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大众化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出来,让科学理论真正为大学生所掌握。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话语权要求高,因此教师要建立平等交流的话语互动模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热点话题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感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真正理解和信服马克思主义。

4、构建问题导向的授课思路,为学生答疑解惑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种理论只有能够解答人们心目中的困惑,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同和掌握。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学生会对时代课题、大众难题、自身问题产生很多困惑,因此教师要突出问题意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社会责任感强等特点,将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或疑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构建问题导向的授课思路,借此触及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学习的理论分析社会问题,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则、方法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增强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经济日报,2017-09-30(1).

[2] 徐志宏.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张洪兵,曹延汹.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及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王明丹(1983—)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法学硕士学位,沈阳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三化提升对策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兵团三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