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培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2019-03-12 00:51陈端春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培育路径大学生

陈端春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2017年德育研究课题(编号:DY201708)

【摘 要】 公民意识培育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着共同的学科语言和价值取向。“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路径:教学设计:以“一条主线”彰显公民意识;教学方法:以“三维课堂”生成公民意识;教学评价:以“多向互动”升华公民意识。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基本构成是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公民意识也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具备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是各种现代化制度机构真正运转起来的必要条件”。[1]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与“基础课”教学的内在联系

1、“基础课”教学与公民意识培育有着共同的学科语言

一方面,“基础课”教学和公民意识培育性质相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思想理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教育。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公民意识培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新的领域。“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是他们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课程“是一门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3]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性、实用的综合实践性。因此,从课程性质来说,“基础课”教学和公民意识培育有着共同的学科基础,“基础课”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主干课程。

另一方面,“基础课”教学和公民意识培育功能相通。公民素养是现代人才的安身之本、立身之基。思想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是调节思想行为、和谐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公民意识是学生自我实现、人格塑造和素质养成的内生动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和引领作用,更要发挥公民意识的驱动和调剂作用。可以说“基础课”教学和公民意识培育统一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在“基础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培育能够把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汇聚起来,形成让公民意识培育有着力点、“基础课”教学有归宿点的良好局面。

2、“基础课”教材内容与公民意识构成要素相得益彰

第一,“基础课”的内容标准是公民意识培育的天然文本。“基础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法律观教育为基本内容,涵盖了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绪论、第一至三章的主题是思想教育,这部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人生观教育为引领,其内容层次是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参与意识的有效载体。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与公民意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教材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4]因此,核心价值观也统领了全书的教学内容。第五章以道德观教育为主题,是对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公民道德规范的集中表达,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的生动语言。第六章是以增强法律意识为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内容涉及法律知识学习、法治观念培养和法律素质提升。

第二,公民意识的时代内涵是“基础课”教学的不竭源泉。“基础课”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材,改进教学。“基础课”教材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进行了七次修订,但随着时代发展,“基础课”的教育教学将会不断迎来新的命题。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的构成要素日益多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明确了公民培育的方向。我们也看到公民意识的内容已经融入到了“基础课”教材中。可以肯定,公民意识内涵的嬗变必将给“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不断创造新的课程资源。

二、“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路径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1、教学设计:以“一条主线”彰显公民意识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公民意识。“基础课”首要的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知道价值观和公民意识一样同属社会意识范畴,所以公民意识培育是“基础课”教学的应有之义。在公民意识培育已成为重要课题的今天,广大教师必须主动作为,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公民意识培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应该广泛涉猎中西方关于公民意识培育的经典著作,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识素养,不断拓展“基础课”的教学空间和育人功能。

其次,整合教材内容,突出公民意识。“基础课”教材涵盖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但是显得比较隐晦和分散。我们可以为全书构建起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大学生—公民意识—公民—公民的价值准则—公民的思想修养—公民的道德情操—公民的法律素质—现代公民。在这里,公民意识是逻辑起点,是大学生确立公民主体身份的关键环节,也是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素质的内生动力。有了这样一种逻辑认识之后,教师就能正确意识到“基础课”日常教学和公民意识培育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在不过度打乱教材章节的前提下,适当取舍,重点穿插,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培育路径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