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齐齐哈尔城商业发展

2019-03-12 04:52姜彬范传南田雨
理论观察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外贸

姜彬 范传南 田雨

关键词:楚勒罕;北关集市;外贸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02 — 04

17世纪中叶,清军入关后,清廷对东北的控制减弱,导致沙俄趁虚而入。当地的达斡尔人不堪其扰,只得由黑龙江上游迁徙到齐齐哈尔,建立早期的达斡尔村落,形成齐齐哈尔屯。达斡尔最早的总管衙门便设在此地,主要负责管理当地以达斡尔为主的少数民族事务。康熙至雍正年间,为了抵制沙俄对黑龙江边境的骚扰,加强边防,在齐齐哈尔西南到混同江、东北至黑龙江城之间设置了二十个驿站。这些驿站大多设置在嫩江东岸,主要功能是方便传递军事命令、转运粮食、增强边防实力,具有很强的军事作用。康熙二十八年(1689)及次年,齐齐哈尔当地官员均向朝廷上书申请筑城。康熙三十年,康熙下旨筑城,命齐齐哈尔城副都统衔总管玛布岱监修齐齐哈尔城,并定期举行大型集市,往来各地的商人皆云集于此,兴建商号开展内外贸易,使得齐齐哈尔城逐渐发展成为黑龙江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

一、大型集市的出现与兴盛

清前期,东北民间还处于简单的以物易物贸易形式,主要是以本地所产的貂皮置换外地的釜,“以貂蒙釜口易之。三十年前(康熙二十年前后),犹以貂围釜三匝,一釜辄七八貂也。今则一貂值数釜矣。”〔1〕此后,往来东北贸易的商人逐渐增多,形成大型的集市用于交换商品。清朝齐齐哈尔大型的集市主要有楚勒罕、北关集市、庙会经济、专门商品市场。

(一)楚勒罕沿革

楚勒罕是满语,有聚集之意,用来集市贸易时通常被解释为“市会”、“盟会”。楚勒罕起于清统一东北的天命、天聪年间,止与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盛行了250余年。楚勒罕最开始是民间自由组织,进行商品贸易,在乾隆年间由民办逐渐变为官办,并制定了较为详尽的规章制度。东北各地的楚勒罕分别由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将军、吉林将军领导,时间定在每年五月举行。楚勒罕召开之际,也是清廷征集贡品、税捐的最好时机,

齐齐哈尔楚勒罕最主要的职能是征收当地达斡尔人为主的打牲部落的貂皮。清代八旗制度统治下的打牲部落,每年需要向清廷进贡貂皮。清廷在康熙年间始规定五尺身高牲丁每岁纳贡,但离京师太远,每年纳贡不易,官兵颇有怨言。为此,康熙帝下旨就地纳贡,即“每岁五月,布特哈官兵悉来齐齐哈尔,纳貂皮互市,号楚勒罕,译言盟会也。”〔2〕“交纳貂皮,楚勒罕第一事也。选入格者充贡,余听布特哈自售,谓之玛克塔哈色克,译言掷还之貂也。”〔3〕楚勒罕成为清廷征收貂皮的最好时机,因往来人口较多,带动了齐齐哈尔集市贸易的繁荣。

乾隆初年,海拉尔楚勒罕合并到齐齐哈尔楚勒罕,使得齐齐哈尔楚勒罕无论是规模,还是成交量都大幅度的提升,到了乾隆末年已发展成为黑龙江最大的集市。清人西清在《黑龙江外记》中描绘“楚勒罕时,城西北穹庐遍野,男女杂沓,布特哈之所屯也。稍东为买卖街,列肆陈货,皆席棚。牛马市于日中;羊群散于原野。有来自呼伦贝尔者,有来自蒙古诸部者,通谓之营子。说者谓在因沁屯时,营子之多,十倍今日;布特哈男、妇车马之盛,视往日亦殊过之,故其时集号殷富,官税亦赖以充。”〔4〕康熙时期方式济在《龙沙略记》中说楚勒罕“定制于草青时,各蒙古部落及虞人(狩猎人)胥来通市,商贾移肆以往。艾浑、墨尔根屠沽亦皆载道,轮蹄络绎,皮币山积,牛马蔽野。”〔5〕“布特哈猎民大轱辘车队,都篷上桦树皮车棚,全家乘坐着并携带着锅、碗、油、盐、米、肉等炊事用品去赶集会。几百辆篷车住在音钦屯江畔,沿江一带,炊烟腾起,很是壮观……附近几个盟旗以及呼伦贝尔草原牧民,常赶来几千匹马做交易,这些马群占满了沿江一带的原野,域内的、外地的商人,搭起许多商棚子,百货俱全,牲口贩子到处收购马牛。” 〔6〕通过西清和方式济等人对齐齐哈尔楚勒罕的描绘可以知道,齐齐哈尔楚勒罕在东北地区集市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往来进行商品贸易的人相当多,包括来自布特哈、呼伦贝尔、吉林、蒙古等、墨尔根城和瑷珲城等地区,交易范围广,商品种类繁多,包括牲畜类的、生产生活用品等,促进了齐齐哈尔农、牧、林、手工业的发展。

由清廷设楚勒罕的最初目的可知,其本属于民间贸易的一种形式,为东北地区各民族提供互市贸易的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楚勒罕的承继——北关集市

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每岁五月举行,布特哈官兵悉来齐齐哈尔纳貂皮、互市,译言盟会也。初在城西北四十里因沁屯,本名克伊勒屯。乾隆六十年,以事改城中,而其部人卓帐城北,故俗有北关集之称。”〔7〕北关集市是楚勒罕的延续和发展,在布特哈总管齐三上书乾隆皇帝后,乾隆整饬吏治,处罚在贡貂过程中贪赃枉法的官员,并且将纳贡互市地点由城西北的因沁屯,改至齐齐哈尔将军衙门。因为来参加盛会的人员均将帐篷搭设在城北,所以称之北关集市。北关集市始于乾隆六十年,止于光绪初年,是楚勒罕民间贸易的延续,交易使用的语言以达斡尔语、蒙语、汉语为主。

(三)庙会经济及专门商品市场

清道光年间,北关集市逐渐被庙会和各类商品市场取代。据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齐齐哈尔西土城积水成洼,以小舟渡过平岗,上有观音庙一区,距诺尼江沿三里有余,环榆柳百数十株,帆樯出没,略似江乡风景,岁以四月八日起二十日止,赛会演剧,居人市贾,各就草草帐、步席,集知交于饮,饮食嬉游,谓之‘耍青。外城亦间有驱车来者,百货骈集,时与此中交集,是为一年盛会。”〔8〕“城西庙会盛行廿余年矣,不知起自何人。”〔9〕齐齐哈尔作为黑龙江地区军政重心,其经济商贸也随之繁荣昌盛,庙会作为市集主要形式之一,又是汇集民间文艺以及民俗风物的一种形式。我们从《黑龙江外记》中可以体会齐齐哈尔观音庙每年四月初举行庙会,往来商贾云集,百货齐全的盛况。这也反映了当地经济的繁榮程度。

据资料所载,齐齐哈尔最早的专门商品市场出现于光绪十六年(1890),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曾札饬兵司:“省会重地,原系往来冲途。凡一切柴炭、粮米、牲畜等市,应即有专处,不准滥行采占。是以特立稽查处巡逻管束,以期道路宽阔,不至于拥挤之虞……兹就城中隙地拟定某市系在某处,仰各该处一体咸遵,勿得故违……”〔10〕文中齐齐哈尔作为省会,柴炭、粮米、牲畜等生产生活用品应规定特定的场所进行贸易。“各类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土城东门为草市,土城西门外为羊市、炭市、草市,南门外药王庙前为草市,土城北门内观音阁为草市、炭市,土城南门外为粮米市,砖城南门里为牛、马、骡市”〔11〕自此,齐齐哈尔出现了专类商品市场,并且有相关机构稽查处巡逻管束。后“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黑龙江总商会创立,商会位于齐齐哈尔城南门二里许外财神庙旧址”〔12〕,出现商会说明齐齐哈尔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状态。

二、城内商铺的大量出现

齐齐哈尔驻防城逐渐正规化,来往商人随之增多,生产、生活用品交易越来越多,在城内出现了流动的商贩以及固定的店铺。

康熙时期齐齐哈尔城内商铺罗列,市民往来络绎不绝,方式济的《龙沙纪略》中写道,“入土城南门,抵木城里许,商贾夹衢而局,市民颇嘈嘈。”〔13〕“《清代锡伯族档案史料》中记载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黑龙江副都统喀特呼为齐齐哈尔设立当铺之事给副都统衔副都统玛布岱的咨文。”〔14〕证实在康熙时期齐齐哈尔就有官办的当铺。

乾隆时期齐齐哈尔商业逐渐发展,并出现官办钱庄,起到稳定社会的功能。“乾隆六十年(1795),黑龙江将军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钱庄,并派遣官员进行管理,主要负责拨付官兵俸禄、驿站岁银,贮备军事、救荒等银两安置。”〔15〕

嘉庆时期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很多外地人来齐齐哈尔经商,以山西商人为主。“商贩多晋人,铺户多杂货铺,客居应用无不备” 〔16〕,外地商人逐渐增多导致房屋租赁业兴盛。“在齐齐哈尔街市,驻防各旗按所分居地建屋,并对外出租” 〔17〕。外商来此经商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包括棉纺织物、妇女用品、调味品、茶葉等等。棉花,“棉花非土产,布来自奉天,皆南货,亦有贩京货者,毛蓝、足青等布是已,然皆呼为京靛,而江南来者号抽机布。”〔18〕妇女用品,“齐齐哈尔卖香囊者,河南人,夏来秋去”〔19〕,装饰物品,“卖通草花者,宝坻人,冬来春去。所卖皆闺阁物,得利最厚。可知好尚日趋靡靡,边方且然。”〔20〕调味品,“江省食盐,由奉天、营口、宁远来,斤值京钱五十,各城皆通行之” 〔21〕,茶叶,“茶叶来自于奉天,一包谓之一封,又称一个”〔22〕。除了外商来齐齐哈尔出售日常生活用品,齐齐哈尔本土所产物品也外销各地。“城东有碱厂,流人相聚煎晒,通行吉林。又出火镰,关以东贵之,称其加钢甲于内地,号卜奎火镰,相赠答以为土产佳品,桦皮、鞍板次之。”〔23〕当铺此时已有私营,“城内典铺,每铺岁征银二两余,号曰‘赃银。而典物限两年内取赎买,过限为死,听其变价,且无问典钱如干,概三分息,此与京师不同。”〔24〕高利贷也在此时出现“商家放债,取利三分,至轻也。春、秋二仲算还子母,至缓也。然三月借者,秋取六个月利。七月借者,秋亦取六个月利。春季仿此。似轻实重,似缓实急。”〔25〕当铺、高利贷的出现,说明嘉庆时期齐齐哈尔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地主、富商等贵族阶级对穷苦人民的盘剥。

光绪时期的《黑龙江述略》记载,齐齐哈尔旅店餐饮、房屋租赁、镖局等行业已十分繁荣。“自法库门至郑家屯而北食物皆须自带,旅寓之大视内省数倍。冬季之夕,每停车数百,乘宿人千余辈,不觉其扰。”〔26〕郑家屯属于齐齐哈尔管辖,可见来齐齐哈尔贸易的人数之多。有的外商长期租赁房屋,“市肆屋,各旗分主赁值,价不甚昂,或预定十年八年,以杜居奇。近改建砖城,环城四周,皆建瓦舍,极整齐可观。各旗分主作为公中恒业。”〔27〕驻防各旗旗主在所居地建屋出租收取租金。为了保证外商的安全,黑龙江将军招西商二十四家力为保护,称为“二十四牌”,起到稳定社会,保护工商业发展的目的。商人往来运送货品大多需要雇佣镖手,齐齐哈尔等地由此出现很多镖局,“商贾往来辄以镖手护行。齐齐哈尔、呼兰、黑龙江三城皆有行局。大率直隶沧州人为多,官家亦每倚以为用,不借练兵之力。由奉天出法库门经蒙古草地,往往竟日不逢一人,镳手执快枪骑而从,沿途顿宿皆熟谙,可少戒心。其价每人十金,百凡在内,若有损失,行局认赔。”〔28〕因东北辽阔,人烟稀少,清末土匪马贼较多,所以催生镖局的出现,有力的保障了商品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清代齐齐哈尔的对外贸易

黑龙江地区处于中俄边境,两国人民自由贸易由来已久,康熙年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后,“自和约已定之日起, 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29〕由此可知俄人在华贸易得到清廷的许可,并颁发护照。俄商队来华贸易由陆路从尼布楚出发,经过海拉尔、齐齐哈尔,穿过内蒙古东南到达喜峰口,后至北京。清廷对俄商进京人数有明确的限制,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齐齐哈尔作为俄商进京的中转站,迫使俄商的大批随行人员留在此地,例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俄伊万·萨瓦捷耶夫等八百余人由尼布楚经齐齐哈尔前往北京进行贸易, 但是依据清廷的规定,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使得大部人马停留在齐齐哈尔地区进行贸易。”〔30〕

京师互市所得高昂利润使得俄商络绎不绝,因提供俄商食宿,清廷的开支逐渐扩大,为了减少虚耗,遂将中俄贸易移至边疆地区。“嫩江城内还开设了许多店铺,据说开设这些店铺是为了今后在嫩江同俄国商人进行贸易,不许商人到京师去贸易”〔31〕。从而导致齐齐哈尔对俄贸易繁荣起来,“秋尽,俄罗斯来互市,或百人,或六七十人,一官统之,宿江之西。官居毡幕,植二旗于门。衣冠皆织罽为之,秃袖方领,冠高尺许,顶方而约其下。行坐有兵卒监之。所携马、牛、皮毛、玻璃、佩刀之类,易缣布、烟草、姜、椒、糖饴诸物以去。”〔32〕而后俄商每年定期结队来齐齐哈尔开展贸易,将俄国特产物品,如马牛、皮毛、玻璃、佩刀等与中国的缣布、烟草、茶叶等物品进行交易。

俄商来齐齐哈尔贸易最开始并不需护照,只需带货物就可以进行贸易。至雍正时期,中俄贸易逐渐正规,“凡持有色楞格或厄尔库城长官所发执照前往贸易者准照常贸易。未持该二城执照者,可即行逐回”〔33〕。据资料统计,“雍正元年(1723)至雍正五年(1727),来齐齐哈尔贸易的俄商队就有十二支之多。”〔34〕此时,也是齐齐哈尔外贸最为活跃的时期。雍正五年(1727),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恢复京师互市,恰克图和祖鲁海图作为边界贸易点。齐齐哈尔却因为其重要的军事地位,以致不能作为边界贸易点,致使互市贸易陷入了停滞状态。

咸丰八年(1858),中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其中通商条约规定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生活的两国人们均可以自由贸易,两国官员分别照看各国贸易人员。《瑷珲条约》的签订打破了黑龙江的封禁状态,使得门户洞开。此后,随着《天津和约》《北京续增条款》《陆路通商章程二十一款》及其改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等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沙俄侵略势力不断深入到黑龙江地区,扩大贸易市场,掠夺原材料,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中国人民利益。

光绪三十一年(1905),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同年12月22日,中日签订《东三省事宜条约》,日本取代俄国在南满的各项权益。此后,日本加强了对东北的经济侵略,先后开通16处商埠,其中黑龙江即有四处商埠,包括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次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勘察齐齐哈尔城地形,选取省城西南五里外的船套子、弯腰冈一带为商埠。船套子曾是码头,驻扎水师营,水上运输较为便利。但是华洋商人以船套子一带交通不便,往来辛苦,遂不愿前来。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1902年,官商集资修建齐昂轻便铁路。1907年,黑龙江巡抚周树模改划商埠区域,此时齐昂铁路已竣工,铁路的修建必然带动工商贸易的发展,所以巡抚周树模以齐昂铁路经过路线为界,路南区域划为商埠,据《东三省政略》所载:“徐世昌(当时的东三省总督)巡视到江,相度形势,以商埠与省城联络一气,足称天然之互市场。由城而南新设市廛,近与新埠衔接。”〔35〕此后,黑龙江对外贸易不仅涉及到俄罗斯,还有日本,特别是中东铁路的修建,加大了外国资本的侵掠。

齐齐哈尔虽地处边塞,气候苦寒,当地人民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但到了清朝,数以万计的关内汉人不断流入齐齐哈尔,给齐齐哈尔注入新的活力。17世纪沙俄不断蚕食黑龙江土地,清廷被迫设置驿站加强边防实力,而后修建齐齐哈尔城,作为黑龙江地区的军政中心,使其逐渐成为东北部地区较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吸引周边各族来此进行贸易,大型的楚勒罕集市定期举行,专业商品市场出现、庙会经济等都反映出清代齐齐哈尔经济的繁荣。随着沙俄及日本加紧侵略东北的脚步,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黑龙江门户洞开,齐齐哈尔作为省会,不可避免的卷入其中,间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5〕〔13〕〔32〕〔清〕方式济.龙沙纪略〔C〕/.齐齐哈尔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齐齐哈尔市志资料初辑,内部资料,1982.

〔2〕〔3〕〔4〕〔7〕〔8〕〔9〕〔16〕〔17〕〔18〕〔19〕〔20〕〔21〕〔22〕〔23〕〔24〕〔25〕〔清〕西清.黑龙江外纪〔M〕.梁信义,等,注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卜林.達斡尔族传统的民间交易〔C〕/嫩水达斡尔人,齐齐哈尔市政协文史资料委会,1989.

〔10〕〔11〕〔14〕〔15〕〔17〕张守生.清代黑龙江驻防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2〕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地方志研究所.黑龙江志采集资料〔Z〕.内部资料,(83)黑出管字第202号,1985.

〔26〕〔27〕〔28〕〔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Z〕.齐齐哈尔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齐齐哈尔市志资料(第二辑),内部资料,1982.

〔29〕王铁.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7:02.

〔30〕〔3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223-289.

〔31〕〔荷〕伊兹勃兰特·伊台斯,等.俄国使团使华笔记(1692-1695)〔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3-168.

〔34〕孟宪章.中苏经济贸易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9-57.

〔35〕徐世昌,等.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外贸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危难时刻显担当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一种全新的外贸管理体系
《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印发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