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触媒体影响下云南石林县域的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19-03-14 08:38车震宇
中国名城 2019年3期
关键词:触媒石林景区

程 露 车震宇 陈 行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7年末我国仍有农村人口5.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41.48%,已然接近半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持续发酵,农村面貌亟需提升。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一体化、脱贫攻坚、土地确权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国家对乡村的关注度已上升至战略层面。云南省石林县作为旅游强县、农业大县,其乡村振兴在面临旅游触媒正负效应下该如何自处,如何通过农旅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乡村振兴,值得深究。

1 理论溯源

1.1 触媒理论

触媒理论于1989年被美国学者Donn Logan和Wayne Attoe提出,是针对城市设计过程的动态特征和美国的经济制度,提出的一个适应美国国情的城市设计理论,他们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空间演化的一种触媒,城市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1],这种现象类似于化学中的触媒反应[2]。

1.2 旅游触媒体

触媒载体是指发生触媒反应的承载[3],后人将触媒载体分为点触媒、线触媒和面触媒[4]。本文所讲的旅游触媒体是指发生触媒反应的旅游承载,涉及旅游景点(由若干景物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旅游专线(旅游交通线路)、旅游景区(具有一定用地范围、有盈利性质)、特色节庆等方面(表1)。

表1 旅游触媒体分类表

1.3 旅游触媒与乡村发展的关联研究动态

国外对触媒的研究多在化学领域,对触媒与乡村的关联研究相对较少,在触媒理论引入国内后,才逐渐融入规划研究。国内行业内对触媒与旅游、规划的研究主要在21世纪,较早将触媒思路引入旅游思考中的是蒋朝晖,他认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古城带来收益时也带来破坏,需要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触媒”之路[5]。之后,周有军将特色空间作为触媒点探讨四川平乐古镇发展方式,武凤文等人从软触媒和触媒载体的角度探讨北京宛平城的更新,还有张红喜以政策触媒为切入点对浙江特色小镇发展进行探讨[6],大型活动[7]、体育赛事[8]、文旅产品卖点[9]等也被作为触媒体进行研究。近年来,已有学者将触媒作为一种途径来指导乡村策划[10],并研究了触媒点对于激活京郊传统村落复兴的重大作用[11],探究了东北地区的乡村发展模式[12],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旅游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激活点,引起了学者对其高度关注。

2 云南石林县概况:景区旅游下滑,农业园区兴起

石林县地处滇东高原,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下属县,距离昆明市主城区78公里,与昆明市其他区县相比其经济总量处于中下水平,但其旅游经济位于昆明市前列。石林风景名胜区1984年经国务院审批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同时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地质公园,是云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主要的风景资源是岩溶地貌的特殊类型——石林,还有岩溶湖、溶洞、峡谷、瀑布等景观,地上地下各种岩溶地貌类型齐全,特色鲜明,分布面广,规模宏大,组合性高。截至2015年年初景区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然而,近年来景区游客量逐年降低,2015-2017游客年均增长率为-5.96%,景区旅游收入呈下降趋势,2016、2017年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75%,景区门票经济逐渐下滑,整体来看景区周边乡村从搭上景区的顺风车到自力更生逐渐转变,景区旅游触媒效应较为明显(图1)。除此之外,石林近年来新兴的农业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简称“台创园”),是石林县农旅融合的最佳范本,该园区以科技为导向,集农业、科技、休闲、旅游度假功能为一体,致力于打造美丽田园CBD,2017年入园游客达48万人次,发展态势良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旅游产业普惠到乡村,显现触媒效应。

3 云南石林县发展现状

3.1 生活生产条件总体较好

凭借位于昆明市郊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台创园及农业工业园区先进的科技优势,石林县乡村整体已高于云南省平均发展水平。从产业角度来讲,石林乡村以高原特色农业为主(种养殖、烤烟业发展态势平稳)、绿色生态工业为辅(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旅游基础设施暂未健全,但已带来部分收益,具备发展潜力,且部分村庄以发展斗牛产业、刺绣产业、彩玉产业为特色,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从生态角度讲,石林县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属石灰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遍布全境,山地林地面积较大,该县属贫水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岩溶地区缺水更为严重,但水源地水质良好,总体来说生态环境优良。从乡风文明角度讲,一是民族文化丰富,包含特色民居建筑、传统习俗活动场所(密枝林)、习俗节日(斗牛、密枝节)、大三弦等构成的阿诗玛文化体系,二是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石林县的红色文化体系是以圭山镇为核心,三是移风易俗行动开展迅速,该县乡村的殡葬改革已进行大半,乡村多已改土葬为火葬。从乡村治理角度讲,多数乡村为“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方式,且每个村委会及自然村均有村规民约,受阿诗玛文化与红色文化熏陶,乡村自治良好。

3.2 固有困境:设施不配套+石漠化+文化传承难+人才稀缺

石林乡村自身存在发展困境,主要表征在四个方面:一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石林县目前有1%的乡村未通自来水,依靠挑水解决饮水问题,且乡村污水基本乱排乱放、并无污水处理设施,县域西部边远乡村机耕路建设匮乏,县域大部分通村路不足以错车、亟需“窄改宽”,农产品交易中心的绿色工业冷库设施缺乏,对于具有旅游名气的糯黑村等村来说,其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村等级不配套;二是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石林县以石林景观著称,也由此导致当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地表土层较薄、土壤蓄水能力差,雨季易导致乡村洪涝、耕地农田被冲刷;三是乡村文化传承问题,石林县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4.7%,以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文化最具代表性,而在文化原真性最强的乡村却少有村志或者书面文化记载,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易致文化碎片化;四是乡村人才稀缺问题,石林县村干部老化、村官稀缺,农技人才、医疗人才、文化传承人才匮乏,乡村智力亟待提升。

3.3 旅游带来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基于点、线、面、软触媒的理论分析,石林县旅游触媒体分为四类:一是旅游景点,包括台创园以及糯黑村等特色村落,其中石林台创园建园以来修建道路、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普惠农民;二是旅游专线,即“九石阿”旅游专线(九乡-石林-阿泸古洞,三地均以喀斯特地貌为显著特征);三是旅游景区,以石林风景名胜区为代表,圭山森林公园景区仍在开发中,游客较少;四是特色节庆,代表性的有人参果文化节、人参果足球杯、大蒜节以及斗牛文化节(图3),通过斗牛活动,石林街道五棵树村(彝族第一村)、长湖镇维则村的斗牛养殖、斗牛销售、文化宣传、商业服务均得到发展(图4)。旅游丰富了乡村产业类型、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可经营农家乐、餐馆、客栈、商店,或者进入导游、保洁等行业,其正面效应不言而喻。

旅游触媒的负面效应主要为景区保护与村庄发展的矛盾:在保护景区时村庄建设用地、农业种养殖受到严格控制。根据《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保护建设风景区,将景区分为两大区域:无居民区、居民控制区,其中居民控制区内的居民点分为严格控制型、扶持建设型和限制发展型三类。于乡村发展利害关系最大的是缩减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或者限制建设用地,从现状来看,在景区保护影响下,村民建房、农业种养殖配套需要的用地难以批复,影响村民正常的生活生产需要(表2、图5)。

4 云南石林县域的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4.1 做好基础建设工作,满足村民需求基础上配齐旅游基础设施

基于现存问题,需重点从以下三点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第一,保证饮水到户和饮水安全、保证灌溉水源,修建入户自来水管、推广立体农业滴灌技术;第二,修建农村就地垃圾处理设施、缩减垃圾转运成本、严控垃圾分类;第三,修建各个乡村的机耕路与“窄改宽”道路,以便小型农用机械可进入、通村道路可错车。同时,根据乡村旅游等级、游客量等配套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公厕、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

4.2 适当放宽景区周边农村建设用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4.2.1 核实景区保护区内村庄建设用地,完善宅基地退出和补偿机制

根据《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农村建设用地分为:村民住宅用地、村庄公共服务用地、村庄产业用地、村庄基础设施用地及村庄其他建设用地等。为降低景区保护负面触媒影响,为有意愿留在本村发展的村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应深入调研,预留村庄自身发展需要的建设用地,为村民新建房屋、发展农村农工产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场地,满足村庄生产生活需要。对于外出意愿强烈、不愿意留在本村发展的村民来说,鼓励村民退出宅基地为城乡发展提供空间,同时经营主体通过现金补偿、住房制度完善(包括集中自建住房、统一安置住房等)的方式有偿地使用农村宅基地[13]。

4.2.2 推进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

这里所指的农村闲置土地主要为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及其他非建设用地。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2015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是我国土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转变[14-15],这奠定了农村闲置土地流转的基础。按国家计划,我国广大乡村土地确权需在2018年年底完成,伴随着农村闲置土地的流转,乡村振兴中土地流转模式可为:农户将闲置土地的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单位,由经营单位付给农户一定租金或股权,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4.3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实行以农旅结合、产业扶贫

从根本上说,石林县虽具备旅游发展基础,但依然是农业大县,农旅结合、以旅辅农是其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需以传统的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进行产业扶贫和园区与乡村旅游开发。

第一,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依托土地流转、台创园,与相关企业建立从种子培育至中耕阶段配套的技术支撑,加强“高原特色农业(种养殖、烤烟业)+绿色生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新兴工业、工业园区、传统的采煤业转型)+旅游业(石林风景区、台创园、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斗牛产业、刺绣产业、彩玉产业)”的产业优化,稳固现有的圭山黑山羊(云南六大山羊品牌之首)、圭山乳饼、石林人参果、石林甜柿、石林卤腐5个地标性农产品,强化品牌建设和结构合理,并延续石林县乡村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四种经营模式: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为主,其中企业、合作社、农户分别扮演“经营者”、“中介”和“生产者”的角色,并以“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为辅,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第二,加强“农旅”结合,结合方式有农业科技园区观光型、乡村旅游,其中乡村旅游分为农家乐体验型、综合性生态观光休闲型。具体操作方式有:以旅游设施为基础,配齐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服务水平和质量,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彰显游客乘数效应;以特色项目为抓手,以现有的桃花源、彝人草堂、糯黑农家乐、阿着底彝家乐等上百家依托鱼塘、果园、山地、居民村落建设的农庄、山庄、农家乐、农家园为示范,发展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以特色产品为卖点,通过“特色种植+特色节日”等方式,发展乡村蔬果、花卉采摘体验,打造特色产品,通过节庆宣传,形成轰动效应(阿诗玛文化旅游节、人参果旅游文化节效果明显);以特色养殖为突破口,顺应养殖的市场化趋势,学习石林龙晖犀牛养殖园(犀牛、斑马、长颈鹿)、石林赛鸽中心、逐步走向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石林斗牛等养殖经验,依托部分农庄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访问和游览。

第三,加强乡村产业扶贫,可借鉴国内外众多产业扶贫模式[16-17],基于主动内生发展的角度带动贫困人口发展产业。石林县产业扶贫方式可为“农业产业扶贫(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业产业扶贫”,具体操作为“合作社+贫困户扶贫”:石林县石林街道已成立林口铺石林林胜黑木耳种植合作社、长跨丰济养殖专业合作社、老挖青贮饲料加工合作社、水塘铺玫瑰花种植合作社,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石林县对应的“挂包帮、转走访”单位为合作社或者散户提供农业技术支持,让贫困群众切实增收。

4.4 实行乡村企业化治理模式,“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并行

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结构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相对松散、后者社会组织相对紧密且经济组织表征更明显,且乡村自治体现在村集体土地利益的总体部署安排[18]。石林县部分乡村村干部与合作社领导同时担任,例如小密枝村村干部也是山头上合作社的领导、“彝族第一村”的干部也是“农工商集团总公司”(该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领导,这种模式下,村集体资产盘活效率更高,村庄集体经济更为发达。

4.5 提高乡村生态、文化、人才智力软实力,助力乡村振兴

与城市相比,乡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石林县生态的重点在于水土保持、水体污染防治等方面。同时,需以保护彝族阿诗玛文化为重点,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法治化建设,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扶持、培训,以期建立石林县文化精品项目库和人才库,并以红色文化为辅助,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修缮红色革命遗址,壮大红色文化宣传队伍。

5 结语

对于旅游触媒体影响下的多数乡村而言,石林县乡村是其缩影。乡村振兴虽面临旅游触媒的负面效应和固有的发展困境,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本村村民需求后再发展旅游基础设施,能使村庄人均在7000元左右,基本摆脱贫困且具备旅游发展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资产盘活、闲置土地流转,可为乡村农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提供土地储备,亦可带动乡村的产业扶贫、农旅结合。村集体经济增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而乡村企业化管理模式推动了乡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并行,同时以生态、文化、人才等软实力为辅助,乡村振兴势必按国家计划完成(图6)。同时,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有旅游产业或受旅游影响的乡村,旨在提醒注意旅游触媒带给乡村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影响,还有可能限制村庄本身的发展需要,此类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全国范围内具有其他特征的乡村还需同行后续研究补充。

猜你喜欢
触媒石林景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黄河石林
某景区留念
低汞触媒在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中的应用
相约在石林
电石法聚氯乙烯氯化汞触媒消耗评估方法
电石法聚氯乙烯中低汞触媒的应用
石林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