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市台州府城保护研究

2019-03-14 08:35王黎明冯尚荣
中国名城 2019年3期
关键词:府城台州古城

王黎明 冯尚荣

1 引言

当代古城保护思路,最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对文化空间和历史环境要素提出规划要求,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扩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探索以保护为核心的合理化利用方式,因此,乔克斯·詹森(Joks Janssen)等学者指出:“遗产是一个高度可塑性的概念,它的涵义不断流变,其实质和意义不断被社会重新定义。从这样一个动态视角来看,不可避免地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背景下处理遗产问题并形成新的方法和实践。”[1]

临海“一城一江三湖六河八山”,建城已有2000余年,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1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6处,市级文保单位100余处。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台州府城墙——“江南长城”(全长6000米)(图1),国内保存完好价值很高的《戚继光表功碑》与《谭纶画像碑》,堪称古塔一绝的千佛塔,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台州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庙宇建筑——元帅殿,始建于宋代的浙江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大成殿,以太平天国台门及台门内明代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临海古民居,还有巾山群塔、龙兴寺、东湖(小瀛洲)等众多古迹。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高速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临海等地的历史古城保护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以台州府城保护为例,借鉴国内古城保护典型案例,探索城市设计框架下的古城保护策略,通过有效引导、控制,最终实现古城的特色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2 基于城市设计的我国古城保护

我国古城保护大抵有三种情况:一是另建新城,保护整个古城;二是保留古城格局,重点保护几片传统历史街区,其余进行更新改造;三是单体保护一些文物古迹,进行重点利用,其余加以改造开发。

2.1 北京:把建筑遗产保护纳入系统化城市规划框架下

北京老城是在统一规划之下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保留着中国古代规制,具有都市计划传统的完整艺术实物”。[2]老城的历史景观融合了老北京城市格局、街道和胡同、历史建筑,反映了北京的文化身份和集体记忆。目前对老城的保护,有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等规划进行政策引导和刚性约束。著名的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更是探索出一条新旧融合的老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新路,从传统的四合院出发,从寻求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居住模式的契合着手,设计出以单元住宅为基础的“类四合院”居住形式,赋予改建地区延续文化内涵的新路。

2.2 苏州:构建“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城市格局

苏州的古城保护,是在古城西侧开辟新区,实施高新技术、经济开发、新城区“三位一体”的新区建设构想。1994年又在古城东侧开辟新加坡工业园区,形成“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城市建设的重点转移至古城东西两侧,从而大大减轻了古城区的人口、开发和建设压力。[3]然后再按照“传统的风貌,现代化的设施”对古城进行改造,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古城区,按街坊范围进行分片实施。在“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方针的指引下,改造后的街坊改善了居住条件,繁荣了地段经济,完整地维护了原有街巷的格局和风貌,使整个古城的空间肌理得以保存和延续。

2.3 平遥:对古城进行全面性的保护规划

平遥县政府对古城进行了全面性的保护规划,维持古城历史环境延续,使古城的生命力更加持久。主要从城墙、院落、街巷、建筑及历史环境着手,采取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对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及相关地段空间环境进行全面保护,对现存文物遗迹的整体格局进行重点保护。10年内的3 次大动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搞的抢救性古城保护规划、1986年平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的古城区域规划和详细修建规划、1997年平遥古城等三处文化遗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编制完成的4个专题保护规划)将平遥的古城保护规划推上了世界水平。规划将城中各保护区进行了不同等级的分类,很好地保存了古城面貌。[4]

3 台州府城的价值特色和保护现状

3.1 台州府城价值特色

台州府城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完整的建筑形制,标志有山、江、塔,特色有山、水、城,更不缺古城、古街、古庙、古塔,形成了“山水秀丽古城、形制严谨府城、明清繁华商城”的格局,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45项,“中国明清城墙”为第10项,临海台州府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10月,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在全国24家被评估单位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的景区资源和景观质量评审,获得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入场券”。目前,临海台州府城将联合宣化、正定等古城申报“中国明清城墙”世界文化遗产。

3.1.1 浙东海防要地与交通中心

自东晋以降一千六百多年,临海一直是浙江东部台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二》中称其“陆走绍兴则明州中断而临安震,水向定海则钱塘可袭而京口可塞”[5],临海是浙江东部水陆辐辏的交通要地,水运交通向西沟通浙江腹地、浙东驿道南北向联通瓯越滨海重镇,与浙东驿道相关的驿道走向、驿站所在等,历史记载清晰,遗存丰富(图2)。明代的台州府是东南沿海浙东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辖区内有众多防御体系要素。

3.1.2 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台州府城墙

台州府城墙(图3)是台州府城的核心文化遗产。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创者、明代临海人王士性称: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倭虽数至城下,无能为也。”城墙肇始于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它不但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兼具更为重要的城市防洪功能,没有遭受历次拆城厄运,完整地保留了历史信息,特别是由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在镇守蓟州时将其在台州缮筑城墙的经验以及在台州创造的空心敌台大规模地运用到北方长城的修筑上,故而台州府城墙被我国文物界的权威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3.1.3 融山水于一体的江南府城

临海城前绕浙江第三大河灵江,后跨北固山,巾山耸秀于城内,东湖镶嵌于郭东,江南三台起伏,城北白云绵延,西控括苍,北接天台,选址优越,环境秀美。临海是台州的千年府治所在地,台州府城的文脉传布有绪,气势宏大,唐代古刹龙兴寺名播东瀛,巾山历来为“一郡游观之胜”,东湖自古称“春夏行乐之冠”。老城区内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数量众多、分布密集,诸多传统街巷的格局与风貌保存状况良好,其中长达千米的紫阳老街尤为精彩和突出。

3.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独特

各级非遗项目122项,其中国家级2项(黄沙狮子、临海词调)(图4、5)、省级18项,市级100余项。北宋时期张伯端所著《悟真篇》被后世奉为“丹法正宗祖经”,明代王士性的《广志绎》专门探讨华夏人文地理,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清一统志》以为,“台介东南之陬……士秀而文,重道德,尚名节,言行本乎礼义,闾巷弦诵之声相接。”临海是台州自古至今的文化中心,历史上出过2位宰相,4位状元,375位进士。解放后,台州中学、回浦中学先后培养出10位两院院士。

3.2 台州府城保护现状

3.2.1 坚持规划设计为导向,贯彻整体保护原则

临海先后委托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编制了《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台州府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明确提出了“保古城、继文脉、复风貌、辟新区”的总体思路和“保护历史环境,注重整体风貌,理清历史脉络,重视传统氛围,挖掘文化内涵,改善居民生活,完善配套设施”的总体要求,把台州府城分区分级划定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

3.2.2 坚持古迹修复为重点,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千年府城、明清老街、唐代古刹、唐宋古塔、紫阳故里”是台州府城的特色品牌。临海按照“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原则,投入巨资,对古迹遗存进行保护性抢救整修。一是修复古城墙。耗资4000余万元,拆迁城外建筑6万平方米,整修古城墙4671米;二是复建龙兴寺(图6)。1998年聘请名家进行设计,筹资2000余万元进行重修,有效保护了千佛塔这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修建台州府学文庙。台州府学文庙的大成殿是浙江省体量较大的明清庙宇建筑之一,先后投入2500余万元,进行了全面修复;四是整治东湖公园。投资8200万元。拆迁了东湖内现代建筑2.2万平方米,复建了樵云阁、钱园和骆宾王祠各具特色的三大古迹;五是修建戚公祠。内部布展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再现戚继光当年创建“戚家军”、创立鸳鸯阵、九战九捷的抗倭主战场情景。

3.2.3 坚持古街保护为核心,突显古城风貌特色

临海紫阳街、西门街历史街区启动了整治和保护性修缮工程,依据“重点保护、普遍改善、局部改造”原则,对街区内建筑进行整治,尽可能利用原建筑物的老构件,实施空中管线地埋和石板路面铺设,清除与古街风貌不协调的店号、招牌等各类灯箱广告,恢复前店、后坊、楼上住家的传统布局,保留老建筑所承载的符号和信息,共收集使用散落在民间的各类建筑构件1万余件,修缮房屋600余间。

4 台州府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4.1 古城整体风貌遭到部分破坏

台州府城内赤城路、回浦路、巾山西路等主要车行道两侧的建筑风貌以现代建筑为主,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不相符合。部分地区存在一二层传统民居与多层住宅或公建相混合的现象,整体高度控制较为混乱,缺乏分区控制与分层次控制。府前街北段、文庆街等传统街巷被拓宽,传统城市肌理遭到一定破坏。部分工厂及单位的大体量建筑对整体风貌影响较大。此外,缺少历史建筑保护与建设控制具体要求,一些历史建筑在规划方案中被拆除。

4.2 景点整体规划上存在难度

台州府城区景点较多且比较分散,建设、隶属单位繁杂,整合难度较大,聚集效果难以发挥。加上以往对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人们更多关注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从而使台州府城给人的印象片面化,以至形成“临海只有江南长城、紫阳街”的错误结论,而对于临海上下两千年的历史以及由此凝结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

4.3 古城区活力不足,在区域中地位减弱

一是古城自身缺乏消费能力和造血功能。古城原居民外迁、疏散较多,常住人口结构老化,现有商户规模多数较小;二是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工商业和低端服务业为主体。古城内商业及文化娱乐等活力较高的用地比例较小,导致人气不足,活力不旺;三是产业与历史文化融合不够。临海比较具有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利用,尚未形成特色的产业业态;四是现存的一些医疗、行政办公及工业仓储等用地,与台州府城的发展定位不符。相比千年台州府城的历史地位,台州府城如今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尤为偏弱。

4.4 文物及周边环境保护与利用不足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部分建筑修建方式欠妥,如府前街北段东侧新建仿古建筑形式过于单一,体量与西侧传统建筑不协调。受种种原因制约,西门街、紫阳街的建筑物修缮仅停留于沿街建筑,街区内部的建筑风貌仍旧较差。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仍作为住房进行出租,给文物本体带来重大安全隐患。同时,个别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较差,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十分不利,如台州府城墙周边部分区段住宅高度过高,同时也与城墙距离过近。

5 台州府城保护的规划设计策略

5.1 总体保护要求

临海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据《临海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主城篇》要求,应确立台州府城对于临海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统筹古城区与城市新区发展,形成台州府城与新区的协调互补。台州府城未来应延续传统居住生活功能,保留一定的宗教、商贸及办公等公共服务职能,重点提升台州府城内的文化展示及休闲旅游职能。要严格保护台州府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珍视并注重台州府城整体保护,尤其是赤城路西部城区的传统风貌,加大对与古城传统风貌及功能定位不相符合地块的整治改造力度,调整用地性质,加强文化展示,提升古城活力。积极改善道路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条件,疏散人口,改善人居环境。严格控制古城的总体形态,古城区内部功能与人口的外迁、腾退,新区应给予支撑保障。使古城的保护疏解与新区的发展建设在空间、功能上相协调。

5.2 规划设计理念

5.2.1 空间上整体保护

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扩展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研究城市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台州府城整体价值的认识。结合文化线路与文化景观等新的遗产类型,从区域空间尺度系统性整合不同级别的、自然与人文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增加名城遗产内涵,提升名城价值,并进一步加强对于名城及其周边环境在空间维度上的整体保护。

5.2.2 产业上功能植入

通过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的展示利用方式,使文化遗产保护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一方面,在规划中明确定位,台州府城要定位为居住、商业服务、传统文化展示三者结合,逐步向旅游产业、特色产品及风味小吃、休闲服务过渡,最终形成旅游、休闲、特色产品游购一条街。另一方面,出台相应政策进行支持。对部分进入古街的产业进行引导(如土特产、民俗展示、餐饮文化等),对符合古街业态规划的店家实行低租金、税费三免二减半政策,鼓励商家进驻。

5.2.3 文化上创新活力

充分认识台州府城所含各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科学合理地做出与其自身地位相符合的价值评估,使其成为确定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利用方式等的重要依据。在修缮过程中,挖掘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入临海词调、枧桥董大鼓、黄沙狮子、手工根雕、剪纸技艺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容纳历史人物、民间技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故居等文化项目。

5.3 保护范围

以台州府城为主要依托,北固山、东湖及灵江等自然山水环境作为台州府城保护范围划定的重要依据,北至北固山北侧边界,西至灵江东岸,南至灵江北岸,东至钱暄路、灵江路西侧道路红线以及崇和广场西部(图7)。此外,为保证西南部群山的观赏效果,规划在历史城区以外灵江西南岸划定环境协调区,东至花鼓山、灵岩山,北至灵江,西南至凤凰山。

5.4 保护结构

台州府城历史城区保护结构为“两山两水、两轴两环、水陆双网”,其中:“两山两水”指以北固山、巾山、灵江、东湖为代表的古城山水形胜。其中巾山、东湖作为文化景观进行重点保护。“两轴”指紫阳街、府前街为代表的古城轴线以及沿轴线分布的重要传统公共设施。“两环”指明代台州府城及宋代子城城垣轮廓。“水陆双网”指由古城传统街巷以及河道水系组成的古城水陆交通网络。

5.5 实施路径

5.5.1 山水形胜保护

保护历史城区及其周边山水格局,重点保护“两山两水”,即北固山、巾山、灵江及东湖。保护山体轮廓线、制高点等自然景观特征。控制山体周边用地的建设蔓延,规划历史城区北部的九株松、晒网山南麓,南部的平岭头、灵江山、灵岩山、花鼓山,西南部的虎头山、凤凰山东北麓的自然山体划定的自然山体建设缓冲区。重点保护古城西北部历史上子城所在高地以及北固山与巾山及其周边山地地形。历史城区内的城市建设应尊重原有历史地形,禁止大规模的用地平整。

保护灵江水体(图8),运用生态堤岸技术,保护灵江原有生态岸线形态。灵江两岸禁止建设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保护灵江水质,禁止向灵江排放污水,改善水质环境。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控制要求,综合考虑与台州府城的视觉关系,整治灵江两岸环境,营建宜人的滨水空间,便于市民游憩娱乐。

5.5.2 城垣型制保护

台州府城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已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录,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浙江省临海市台州府城墙保护规划》相关要求,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墙及其周边环境。保护城墙本体(包括马面、瓮城、捍城、空心敌台等城防设施)。保护现状望江门、崇和门上的2座城楼,对于已消失的城门城楼,在原址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远期对于确需复建的应按文献资料及传统做法进行恢复。

5.5.3 历史格局的保护

历代台州府城内的重要官署机构主要分布在原子城及以其为起点的“府前街——镇宁门”城市轴线两侧,同时,紫阳街、府前街两条城市轴线以及府文庙、府城隍庙等沿轴线分布的重要传统公共设施充分体现了台州府城的传统城市结构特征。要保护这两条传统城市轴线,以及若干与传统城市结构相关的重要公共设施,包括县衙、紫阳宫等。其中重点保护台州府孔庙、府城隍庙、龙兴寺、望天台等现存重要公共设施。明确紫阳街和府前街两侧用地安排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文化展示、商业与公共服务功能,通过整体策划,分期实施,提升设施档次与公共活力,凸显其作为传统城市轴线的重要地位。

5.5.4 传统街巷保护

台州府城街巷的线位选择,尺度控制因水系、就地势,街巷内保存的大量古迹遗存和历史建筑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入认识和准确把握。要保护历史城区内的传统街巷格局:中部和南部街巷较为规整,北部和东南部街巷顺应山形地势,部分街巷沿历史河道水系。历史城区内严控新建或拓宽道路,应通过外围交通截留,发展绿色交通,疏通传统街巷。要保护以下街巷的名称、走向、尺度及沿街建筑界面的传统风貌不变,它们是紫阳街(图9)、西门街(图10)、府前街、三井巷、四顾巷、税务街、大龙须、小龙须、弓巷、大弓巷、小弓巷、段巷、华梧巷、福华巷、福初巷、双桂巷、碗盏巷、赵巷西段、三台坊、桂花巷、二元巷、五所巷、樱珠巷等。

5.5.5 景观视廊保护

景观视廊反映了传统街巷、自然景观以及重要公共建筑之间的空间对位关系,往往蕴含着特殊的文化意义。要严格控制景观视廊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保护景观视廊的贯通。对于城内制高点互看景观视廊,应重点保护望天台、大小文峰塔及城门城楼。对于城墙周边群山景观视廊,应选取朝天门、丰泰门、兴善门、镇宁门、靖越门、崇和门、揽胜门、望天台等作为最佳观测点,重点保护北部的九株松、晒网山南麓,南部的平岭头、灵江山、灵岩山、花鼓山北麓,西南部的虎头山、凤凰山东北麓的自然山体景观,加强景观视廊保护范围内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保证自然山体1/3高度等高线以上部分的观赏效果。

5.5.6 河道水系保护

台州府城的历史水系是古城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供水、调蓄洪水、交通运输、防火、改善城市环境、军事防御、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应根据城市建设条件,恢复部分历史河道作为城市特色景观。深入挖掘与池塘、渡口、桥梁及水利设施等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原址设置标识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重点保护现存的西门自记水位台、东湖水闸等。

5.5.7 文化景观保护

巾山文化景观“两峰两塔”、“群寺抱山”的整体格局与东湖文化景观“三面环山、一面近郭”的宏观格局,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可谓古代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典范之作。对于巾山文化景观,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在建筑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方面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要保护巾山周边的历史地形和历史步道,严格保护巾山、小固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林木资源,重点保护巾山塔群、南山殿、三元宫、“遗巾处”摩崖等文物保护单位。对于东湖文化景观(图11),要保护东湖岸线的走向及自然曲折的形态,保护东湖公园内的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保护东湖湖水的水质及水量,维护东湖生态环境。重点保护谭纶画像碑及戚继光表功碑、杨哲商烈士墓、湖心亭、半勾亭、九曲桥等文物保护单位,深入挖掘与东湖内的各类名胜古迹、书院学堂、寺庙祠堂、墓葬碑刻及水利桥梁等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

6 结语

城市遗产的保护不再局限于历史城区和周边缓冲区的保护,而是让城市遗产保护纳入到更广泛的城市发展框架之下。[6]在城市设计的框架下做好历史名城的规划与保护工作,对台州府城几千年形成的城市功能、风貌、文化、格局和神韵进行整体保护、继承和发展,这既是保护城市遗产留住城市记忆的需要,也是情系百姓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本文以台州府城为例,分析了北京、苏州、平遥的古城规划与保护案例,分析了台州府城价值、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立足城市规划设计,从总体保护要求、规划设计理念、保护范围、保护结构、实施路径五方面提出台州府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策略。目的在于深入挖掘台州府城的价值、特色与内涵,科学研究保护与利用策略,构建系统合理的保护框架,对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提出综合性的保护控制措施。期望本文的探索,能为遵循保护古城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有所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府城台州古城
文旅融合视野下台州府城饮食文化的内嵌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
保住古楼挽住历史留住文化
——府城鼓楼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
台州府城与临海杜桥方言字音对照分析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